藝術與科技的結合 存仁堂 李存仁大師

eenius12刊‧2004年‧存仁堂‧李存仁大師

李存仁大師早期在鶯歌開設工作室,從事陶瓷創作,他發現鶯歌的陶藝師是世代相傳的職業,一代傳一代,毫無開發與創意,在經過幾次與國外的接觸,李大師體認到創新是必然的路,於是有股莫名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想把中國傳統的技藝加入新生命。李大師一路走來,累積了無數的經驗,運用許多高科技材料技術,將多種不同特性的媒材互相結合,創造出一件件令人讚嘆的作品。在未來,李大師將運用更多媒材,讓陶瓷再創新生命。

陶瓷的燒製技術

陶藝作品的完成,無論成形上有多大的差異,或使用的原料、釉色的高低溫有別,但是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必須經過燒成的過程作品才算完成。通常的燒成方式,是先以攝氏700~800度的溫度素燒,冷卻出窯後再上釉,並以釉可熔融的溫度、配合坏土可耐燒成的溫域高溫燒成。其中又可分成氧化燒與還原燒兩種。

簡單的說,在燃燒至約960度,坏體開始成熔融狀,此時窯內如有足夠的氧氣助燃此為氧化燒;相對的燃燒時窯內沒有足夠的氧氣助燃,將產生燃燒不全的現象,爐中會產生負壓現象,將坏體中氧化物之氧搶出,此為還原燒。還原燒的作品千變萬化,因為在還原的過程中壓力、火燄強弱都是影響的因素,各種不同氧化物的特色也關係到成品的變化,例如綠色的氧化銅在還原後會呈現出紅色。如果我們將還原燒與氧化燒交錯使用,將產生多采多姿的作品,各具特色,而且絕無重複。中國歷代名窯都是以還原燒來燒製作品。

輕薄潤透的薄胎碗

薄如蛋殼的碗身,光線照射之下晶瑩剔透,光彩交錯,隱藏的精雕圖案也栩栩如生的呈現,是陶瓷工藝的極致。薄胎碗的製作過程非常繁複,要讓薄胎碗晶瑩剔透,在使用的土中必須含有大量長石,但是長石含量高會使作品在高溫燒製時軟化變形,所以必須加入氧化鋁來增加硬度,但如果加入過多,即使做的再薄,成品也會失去剔透感。在兩者互相矛盾下,土中長石與氧化鋁的用量都必須算到臨界點,不能多一分也不能少一毫,再運用拉胚手法完成厚僅0.1公分的胚,並在薄如紙的胚胎上雕龍刻鳳,最後火侯控制更需功力,任何一道過程都是極致的挑戰,李大師花費20多年的精力終於成功製作出薄如蛋殼的薄胎碗。

琉璃與陶瓷的親密接觸

琉璃與陶瓷接合是李大師的創新設計。但在開始接觸時發現許多的問題,因為琉璃與陶瓷的應力不同,接合後很容易斷裂。經過多次的研發,並得到中研院物理所吳所長在方向上的指導,找到一種燒結式接合材料,它有陶瓷釉藥成分在裡面,有多孔性的介面,吸附力大,而且可以消除兩者之間的應力,但久而久之空氣和水會進入介面,仍然會使琉璃與陶瓷分離。最後拜奈米科技所賜,材料的顆粒變的很小,空氣和水才無法進入,終於研發出能夠承受溫度變化的琉璃耳杯。此技術發展至今以逾四年,仍無同業能夠製作出此種作品。

金地雲龍蓋杯

金地雲龍蓋杯為本基金會饋贈國內外貴賓之指定禮品。在過去陶瓷上的黃金都是用金薄貼上,此作品之黃金是以手繪燒製而成。在製作時,首先將金溶於王水中,並加入樹脂使顏料具黏稠性,使其能繪於磁杯之上。在燒製的過程中,王水與樹脂因為高溫而蒸發掉,僅剩24K黃金附著於陶瓷表面。此種特殊的彩繪技術讓黃金的璀璨更加持久。

訂閱

訂閱文章

本基金會不推薦任何醫療診斷、處置、器材、藥品以及美容、保健之用品與食品。無論何時,務必詢求專科醫師的建議。

編輯推薦

出版單書

 

 

 

 

more<<

線上使用者

目前共有 0 個使用者1 位訪客 在線上。

活動寫真

 ●p1p2p3p4p5

 ●p6p7p8p9p10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