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生物科技系 毛仁淡教授(下)

WeGenius第14刊‧2005年

交大生物科技系

毛仁淡教授

1.交大生科院未來有什麼樣的發展計畫?

2.關於生命科技學院的課程安排,有什麼樣的規劃?

3.現在因應時代潮流,有越來越多的系都改名字,您認為交大生科院有什麼樣的特色能吸引學生呢?

4.未來生物科技值得注意的重點。

5.請您簡單為我們解說牛奶加熱與營養改變的關係。


1.交大生科院未來有什麼樣的發展計畫?

 在研究所方面,我們的目標是成立八個研究所,並且計畫將師資從二十位擴充至四十位左右;另外,更增設了許多跨領域的課程,雖然我們交通大學並沒有醫學院,但是透過與陽明大學、榮民總醫院的合作,生物醫學研究所成立在即,並與其它學院共同開發生物光電研究所、蛋白質酵素工程研究所、生物材料研究所等。

除了跨領域的結合外,與電控系合作的腦科學研究中心也相當特別,是台灣首創結合光電與生命科學的研究機構;其中研究的重點有:

1)類似視網膜的生物晶片,理想狀況是希望能將這種生物晶片移植到視網膜有缺陷的盲人,初步已有些成果了。

2)人工耳(artificial ear),針對耳膜、耳骨無法震動的患者,在耳朵旁邊安裝一個如一元硬幣大小的晶片,配合聲波接收器,將所收集到的聲波藉由晶片轉換成電波,電波傳至耳膜時再轉回聲波,這樣失聰的人就可以聽到聲音了。

3)駕駛人提醒器:在長途駕駛或是駕駛人精神狀況不佳的情形下,極有可能在駕駛的過程中睡著,藉由螢幕偵測眼睛的眨數頻率,結合心跳、呼吸頻率、血壓、心電圖等數據的改變量來做判斷,如何做一個生物感測器(bio-sensor)能更精準的判斷以及怎麼把睡著的駕駛人叫醒,都是目前我們研究的方向,同樣的技術也可以應用在乘客身上,藉著兩人的互相提醒以期能降低交通意外事故的發生。

4)腦波的分析:人的腦在回答「是」或「否」的時候,所發出的腦波是不相同的,假設我們在人的頭上擺一個感測器,那麼這個人不需要說話我們就可以知道他內心真正的想法,就好像測謊器一樣。或是將這個技術用在殘障人士身上,正常人能夠靈活的運用四肢,是靠大腦下達命令、分泌化學物質刺激、再經神經衝動而使動器完成指令,但對於手臂斷掉的殘障人士,當他想伸手拿東西時,由於神經網路的斷線而無法達成動作,這時如果安裝了感測器偵測到他想拿東西這個動作的腦波時,就能用繞道(bio-pass)的方式使訊號跳過斷路的手臂神經,直接傳到手掌神經即可完成動作。因此人類的腦就像手機一樣,不需要電線,只要將波放大,用「想」的就可以執行動作。

這就是生物與電控的結合,所謂真正的結合,指的是從事電控領域研究的學生、教授、研究人員,想的不是利用電子控制機械、雷射光等,而是想到與生物有關的,反之,生物領域的人不應只做傳統的生化、生物、醫學,而是去想怎麼運用生物體去控制電,我們之前還做過一個生物電腦,看到螢幕上花的影像就能聞到花的香味,這才是真正的跨領域結合。

2.關於生命科技學院的課程安排,有什麼樣的規劃?

 傳統課程方面除了原有的免疫學、腫瘤學,也新增了臨床生物醫學、長庚小兒科張北葉主任教授的醫學工程,而跨領域方面課程則有生物資訊應用、生物晶片技術以及光學概論。

其實我相當鼓勵學生出國,我們和多倫多大學有一項學程的協定,每年暑假派六位學生出國研習,由兩校共同分擔學生這段期間的旅費、生活費等,連續辦了兩年,十二位學生中有兩位也留在加大繼續深造。

另一方面,在大學部的課程,我們正著手進行生物工程相關的籌備工作,尋找適合的教授。我不希望讓學生有那種唸完生物系或是生物科技系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沒飯吃的想法,生物工程這門課便是期許他們能有特別的技能(skill)這樣的優勢。

大家應該都知道我們學校後面的科學園區,一般電子業的工程師待遇相當優渥,有的甚至每年可領到一千兩百萬元以上的高薪,反觀生物科技,可能花了跟電子工程師一樣甚至更多的時間,但是薪水卻沒有那麼高,生物科技這個範疇的投資是長久的,但報酬卻不然。我覺得賺錢是種挑戰,卻不代表一個人的成就,研究成果才是能留名的成就,這端看個人價值觀怎麼去判斷生技產業究竟是好是壞。附帶一提,交大的奈米研究所,其中50%努力方向是朝向奈米生物的,其實生物的世界本來就是奈米級的,但是因為近年來奈米科技的發達,好像什麼東西都要冠上奈米兩個字才跟得上流行,這邊的重點是將奈米的技術應用在生物體上面,比方說奶粉,如果奶粉能做成奈米級的顆粒,那它在冷水裡就可以溶解了,不僅增加我們的吸收也可以維持牛奶本身的品質。另外,奈米化的香水,不同於目前使用的快速揮發,奈米化的香水能夠緩慢釋放;還有熱量極高的澱粉,經過奈米化的處理,可以提高其在腸胃道的吸收效率。至於奈米化的藥物,在化療上能準確的運送到發生病變的組織上,避免引起其他部位的副作用情形。

3.現在因應時代潮流,有越來越多的系都改名字,您認為交大生科院有什麼樣的特色能吸引學生呢?

 我認為交大吸引人的原因,第一是大學部學生人數較少,每一屆只收四十位,這樣四個年級共160位,而研究所內則有約200位左右的研究生,依照這個大學部與研究所學生的比例可以很明顯的發現,我們是一所研究型的大學,每位教授在每年暑假期間幾乎可以收到三位的暑期生,這些暑期生是應屆的大學生,他們可以利用暑假在實驗室學習較高難度、較專業的生物科技,如果是在班級人數較多的情況下,恐怕就沒辦法給學生這麼好的訓練了,以台大、清大來說,每一屆雙班共約一百位的學生,學生常常找不到老師,老師也無法仔細的指導學生,效果自然打了折扣。另一點,我們這邊的老師除了教育部規定的基本教學時數外,其他的時間幾乎都拿去做研究了,不像有些學校的教授可能只需要在上課時間出現,沒課的時候就可以回家休息了,這跟我們希望老師們帶領學生投入研究是很不一樣的!學生有了這種實戰經驗,無論對於就業或研究所,我相信都有一定的優勢會被採用。

現在生物科技系的大學生,畢業後幾乎都是繼續攻讀研究所,這個現象帶出了一個很發人省思的課題:台灣到底給生物科技相關科系的大學部畢業學生多少發揮空間?如果不能發揮,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限制呢?難道生物科技人才一定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才能有所成就嗎?因為大家都受限於這種教育程度的觀念,很多人唸完研究所,做兩年的工作又再度回到研究所繼續深造,這樣的循環一直持續,顯現出來的問題是:培育出來的年輕人無法馬上利用本身所學的技術來貢獻其專業領域,22歲的畢業生通常要到了三十歲以後,才能在他的專業領域有某一程度的貢獻。

我常常在講「生物科技」拿掉了科技兩個字,其實就只是生物,如果你沒有什麼突破,還是停留在生物的這個部份。很多學校科系都改名稱為生命科學或是生物科技系,但是他們本質上到底有沒有改變呢?這種跨領域的專業,一定要發展出某一項特殊的技術、技能。另外,我們系上的學生也有畢業後再攻讀學士後醫學院的例子,他們就是抱著工作有保障的想法。反過來說,如果每一個學校盲目的開立生物科技學系,那麼這領域的人才一定過多,品質不見得好,競爭性相對提昇。

總而言之,交大目前就是以培養精緻且具備研究能力的學生為主,利用交大既有的電子電資的優勢做跨領域的整合、透過學程的配合讓學生吸收更多不同領域的知識。

4.未來生物科技值得注意的重點。

 生物技術像是遺傳、基因轉殖等,尤其是能被大量應用在水果、蔬菜上的基因轉殖更是潛力無窮,目前國外的轉殖技術相當成熟,進口的蔬果類大約有一半以上都是基因轉殖的植物,國內也正在進步中,不過應用方面還尚未完備。另外,生物感應器也是我認為台灣可以做得很好的,以及快速檢測系統如PCR,國內的快速檢測系統並不是受到很大的肯定,往往還是要藉助國外的技術來確認,其實我們可以打破現狀的。

5.請您簡單為我們解說牛奶加熱與營養改變的關係。

 關於牛奶的這個問題,這是國際重大的首次發現:奶粉中的BETA乳球蛋白質為一球狀蛋白,像是一個籃球網,中間是有pocket,其中可以裝很多營養物質如retinolfatty acid等,但是一旦經過度加熱處理,這個pocket結構會瓦解,導致此蛋白質功能喪失,造成營養物質吸收率降低,因此我認為台灣乳業界極需重視其製造過程。

訂閱

訂閱文章

本基金會不推薦任何醫療診斷、處置、器材、藥品以及美容、保健之用品與食品。無論何時,務必詢求專科醫師的建議。

編輯推薦

出版單書

 

 

 

 

more<<

線上使用者

目前共有 0 個使用者0 位訪客 在線上。

活動寫真

 ●p1p2p3p4p5

 ●p6p7p8p9p10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