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幸運的人莫過於能享受自己的工作
WeGenius第16刊‧2005年‧ 台大電機系所‧闕志達教授
Q:曾經看過您給年輕朋友的一段話:「做事要全力以赴,因為很多事可能一生只做這麼一次,一個人一生也只年輕一次,這些道理年輕人永遠不懂,而老年人永遠懊悔,所以,如果你早點懂,你就贏了。」請問您是以什麼樣的出發點來鼓勵年輕人呢?
A:我曾經看過一篇報導,將MBA的畢業生分為兩組,一組是在畢業之際便對其人生有所規劃,另一組反之,在二十年後比較兩組人的成就發展。結果當然是有規劃的那一組的人達成較多的成就。雖然人生是變幻莫測的,但並不表示就完全不必規劃。當你對自己未來規劃的越多,準備也就越多,無論碰到順境或是逆境時更能從容面對。我看過很多這樣的例子,對於人生較有規劃的人往後的成就或是發展越寬廣。規劃人生絕非易事,重點是希望年輕的朋友千萬不要渾渾噩噩的過一生,要明瞭自己人生的第一優先(Priority)是什麼,再去決定下一步的方向。假設你希望在五十歲的時候成為大法官,這表示你必須在四十歲之前要選上法官,再往前推一步當然是要先當上律師。如果你有這一連串過程的計畫,未來的路將會因為有規劃而更篤定。
或許很多人聽到對人生作規劃這件事會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但是我認為有規劃總比沒規劃好。假使你並沒有在預計的時間內達成目標,下一步該怎麼走呢?計畫是可以修正的,我們往往想的太過美好而忽略了現實的阻礙,因此我們可以依照現有的進度去作修正,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總是會走到最終目的地的。
總而言之,我認為要用有規劃的態度去看清楚自己想要的,有計畫的培養自己的能力、興趣甚至是人脈,而非吃飽睡睡飽吃的消極態度,在做每件事的時候想想這件事對於我二十年後的目標是否有所幫助,從工程的角度來說,上述的條件提高你獲得人生中priority的機率,這是我這些年來對於人生中歷練的一些感想。
對人生我還有另一個感想就是:碰到轉彎的時候,就轉吧!不要太拘泥於原有的方向,也許你會問什麼才是該轉的彎呢?這個我無法下定論,取決於你在眾人的期望與自身想法中做出平衡,這是我定義的轉彎。
Q:您所接觸到的台大電子所學生,以一般社會的角度來看是屬於頂尖的人才,就您看來過去和現在的學生們有何不同?
A:現在很多人都會說「一代不如一代」,我覺得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因為每一代的學生具備的能力都不相同,他們的養成環境、價值觀更隨著日新月異的社會而改變,在我的父母親那一代可能會認為只要你努力工作,最後一定會得到相對的報酬,可是我的下一代卻完全推翻這種想法,反而是抱持著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想法率性而為,或是要先知道有多少報酬再決定努力多寡的現實心理,夾在中間的我,有時會有老人家的想法,有時卻又有年輕人的念頭,這是每一代都會有的價值觀轉變。
時下新名詞「草莓族」,比喻新新人類就像是草莓一樣無法承受壓力,聽起來絕不是一種讚美;我想告訴年輕人的是:我的上一代也是這樣看待我們的,這似乎是人類世代接替的宿命,總認為下一代永遠不夠成熟,不堪重任,但是不管前一代是怎麼想的,他們終究要將責任託付到下一代手上,相同的在我的世代與七年級生之間,也是這樣的關係,隨著時代巨輪的滾動,他們終究將會從我們手中接下重任;代代之間當然有所差異,但絕對不是一代不如一代。每一代的差異來自於其身處的環境、娛樂方式、接受訊息的量與來源,因此我認為「草莓族」這個名字聽起來雖然不怎麼好聽,但是這終究是一個世代必經的路程,隨著時空的推移、思想的成熟、人生的磨練,必定可以接下前一代的重擔。
Q:回溯到您求學生涯,是從醫學跨足到電機領域,您為什麼會對電子所的研究有興趣呢?年輕人又該如何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呢?
A:我認為努力的方向取決於他人生的第一優先。正如我前面提過的,明確的找出自己的priority、知道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朝自己所想要的方向去努力才有意義,而不是選錯了方向還繼續努力,這是我並不贊同的。舉例來說,我唸書的時候,我們班上有百分之七十的人並不是出於自願來就讀醫學系,但他們卻在醫學系,當時會毅然決然的從醫學系轉到電機系,是因為我的想法跟別人不太一樣,我是堅持著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想法,所以獨排眾議,承受著來自各方的壓力轉進電機系,兩者都是一樣要努力付出,也一樣都是能獲得某種程度上的回報,但是不同的是過程,前者是壓抑忍耐,後者則是得其所好。我常常跟學生說要把作研究當成是一種樂趣,而非縱使很討厭作這個研究,卻為了背後附加價值而強逼自己去做,這是一種很不健全的心態;最幸運的人莫過於能享受自己的工作, Love what you work. Work on what you love.
Q:您會建議對哪些科目有興趣或是成績表現好的同學,或是具備什麼樣特質的學生,適合選擇電子所就讀呢?
A:在電子的領域,我專攻的是IC設計,IC設計目前的蓬勃發展絕非我二十年前能預料到的,這就是我前面所強調的,選擇職業應該以自己的興趣作為第一考量,至於這項產業未來的需求與價值,只能取決於你的運氣,我也無法告訴你現在的電子產業十年後是否還是一樣熱門,所以我也常常提醒學生,研究題目的熱門與否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現在熱門或許未來變成冷門,因此要對自己的研究保有熱誠,不要以為學了這個領域未來就能衣食無缺,這種念頭未來恐怕只會讓你失望的。至於為什麼我個人會對IC設計有興趣,這純粹是一種機運;我在念研究所的時候修了一門IC設計的課,那是一門讓我覺得最累卻最有收穫也最有趣的課,後來在做博士論文時,我便利用在這門課所學得之IC設計知識整合到我自己的研究中,博士班畢業後回到台大,剛好有一個組是在進行IC設計相關之研究,順理成章的我就進了那個組,同時也造就了我未來的路。
我認為求知的態度是最重要的!不論學生的背景知識是多麼的健全廣泛,碰到新穎的技術知識時,必然會有所不足,所以我和許多老師一致認為學習新知的態度是最重要的。有些學生會認為自己在某一個科目不夠好,就不能在某一個領域繼續鑽研,其實相對的來說,這是因為學生對這個科目欠缺興趣,如果你有興趣的話,相信以能考進我們電子所學生的資質,只要他努力必定能勤能補拙,反過來說,倘若他的態度是不正確的,即使今天能從電子所順利畢業,未來碰到新的挑戰時,若仍抱持著我做不好所以我不要做的心態,這樣很難在社會上有所成就。以這樣的觀點來看,相較於其學習態度的積極與否,學生的能力的強弱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除了態度,不可或缺的是自信,年輕人多半是缺乏自信的,遇到需要與人抗衡競爭時易膽怯,也不擅長為自己的信念做辯護,這是我們的學生在教育體制中一直欠缺的磨練,這同時也是台灣相對於全球競爭中弱勢的一面,自信是漸漸養成的,現代社會較過去已經改善許多,隨著網路的盛行,讓孩子們更勇於發表自己的想法;培養對自己能力的信心、以及表達自己意見的信心,這些養成教育將會影響一個人甚鉅。
很多時候,在我的學生身上,我無法看到他對於其作品的熱誠,假如是我來報告自己的研究成果,應該自信是絕對正確的,並且帶著一種傳教的熱誠來告訴大家:我有一個這麼好的東西,大家快來聽看看!但是這種態度是在我學生身上是找不到的,常常一被問到問題就很緊張擔心自己是不是哪邊出錯了,其實有時候人家提出問題,不見得提問人比你還懂,你應該認定這個東西全世界沒有人比自己更懂它了,縱使被問到問題也有能力回答,而不是認定面試的老闆、口試的教授樣樣都比你行而有所膽怯,這方面是台灣孩子們相當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