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心理系 陳淑惠教授

WeGenius第37刊‧2013年

台大心理系

陳淑惠教授

Q. 心理學在研究什麼?

當心理學從哲學分支出來時,哲學的抽象思考想要明白人為什麼會有這些思考,心理學則是想要用明確的實驗方法、可以重覆驗證的方法,來探討人的思考、情緒與行為。心理學一直想要探討人的心智狀態,而現代的認知心理學也再次與神經科學家結合,想要探究心智如何運作。

當心理學從哲學分支出來時,哲學的抽象思考想要明白人為什麼會有這些思考,心理學則是想要用明確的實驗方法、可以重覆驗證的方法,來探討人的思考、情緒與行為。心理學一直想要探討人的心智狀態,而現代的認知心理學也再次與神經科學家結合,想要探究心智如何運作。

理論心理學家在過去一百年以來,並不把佛洛依德的論述列為正統的心理學。我在美國求學時,有的教授還宣稱佛洛依德的論述已經無用、不存在。佛洛依德原為一位神經內科醫師,他創建了精神分析法,這些論點在現代藝術及文學上,以及精神醫學和臨床心理學,還是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很多心理學家現在仍然想要以科學實驗來驗證其論點。

佛洛依德提出所謂的潛意識,討論性理論,不只是狹隘的性行為,是更深層與性心理相關的議題,在當時保守的維多利亞時代,能夠解釋社會裡面適應不良的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目前主流的科學心理學認為佛洛依德學派已經結束,但是其他例如現象學派,存在主義及人本思想,都受到了佛洛依德學派的影響。

即使在21世紀,應用心理學家,像是不少從事臨床醫學的精神科醫師與心理治療師,都仍利用佛洛依德的論述治療患者。簡單的說,可以從患者的成長背景,利用夢境解析或是自由聯想,找出某些事件對患者心理問題造成的干擾。

Q.為什麼會想從事心理學的研究?

人為什麼會改變?人終其一生有些行為會改變,有些行為卻不會改變?我對自己到底了解有多少呢?這些疑問是讓我在大學聯考時,填進心理系的原因。選擇臨床心理學則是因為我很喜歡幫助別人,如果可以用一點點幫助,讓身旁的人感覺更美好,我覺得是很值得做的事情。

Q. 壓力是現代文明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從心理學來看,壓力會對我們的身心造成什麼影響?可以改善壓力造成的不好影響嗎?

壓力在任何物種或細胞上都會有,只是受到了壓力時,個體是否察覺到壓力?心理學上有一專有詞彙fight-or-flight,就是指動物面對壓力時,選擇應戰或是逃跑呢?當然前提是為了生存。

人在面對壓力時,腎上腺素會不斷上升,有的人為了生活需長期在高壓下工作,有的人自己對壓力沒有設停損點,體力消耗過度仍舊硬撐而發生過勞現象。又如,我們常見的學生在考試結束後感冒或生病,這是壓力下的一種身體反應。所以,當身體有警告訊息時,一定要停下來休息,不然真的會發生生病或心情低落等不良後果。

客觀上面當然有很多共同壓力,像是大考,對於大考會表現失常,就是個人對壓力的適應不佳。不過,主觀上面對壓力的認定會因人而異,這對個人的表現影響最大。研究結果顯示,如果個人設定的目標比自己的能力高出一點,那麼想要完成目標的壓力,會讓人有超出實力的表現。但是,如果目標遠遠超過自我能力的話,那麼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就會帶來極大的壓力,表現就會更糟。

長期處於壓力之下,會產生焦慮及恐懼的情緒,這樣的情緒久了就會演變成為憂鬱情緒,此時個體的認知也會改變,他會覺得自己無法改善一切,加上生理體能又一直不斷的消耗,思考及行動也會更遲緩,表現變得更差,認知上面就會反覆自我否定,認定自己就是一無是處,然後就一直處在這種生理與心理耗損的惡性循環中,跳脫不開。

現代人在忙碌生活中安排休假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們調適壓力,讓個體的表現可以維持在良好的狀態。在職場上面,要求強迫休假的特殊職業,像是在車禍、地震、急診的醫護或救援人員,他們在高壓之下,密集且短期的面對了生活中一般情境不會出現的場面,經歷或目睹他人最不樂於碰到的情景,在美國很多救援人員都會直接被送到渡假村,強迫休假並且接受治療課程。

遇到重大災難、戰爭或意外的倖存者,也會遭遇到極大的壓力,我們稱之為創傷性壓力,他們是在沒有預期之下造成了心理傷害,這些人也需要接受心理學的幫助。在台灣,大家最有印象的就是921的受災民眾。

正面的事件,也會帶來壓力,例如耶誕節對美國成年人是壓力來源,與親友互動、準備禮物對成人是壓力。其實,初階壓力是必要的,才能刺激個體對環境有適應力,像是被減薪的美國人會自己動手做耶誕節禮物。但是長期壓力或者短期間承受過大、過量的壓力,對人的身心就是不好的刺激。

Q.為什麼壓力會讓人臨場的表現失常或腦中一片空白?有什麼方式可以讓我們表現平穩?

我們對於後果的過度設想,是壓力主要的來源。精熟度不夠就是自我資源不強,這時就要尋求環境資源。許多人會繞著預設結果去打轉,認定沒希望、沒救了,其實應該換個想法,設想如果遇到不好的情況,要先有備案,要找誰或用什麼方法解決問題。

所以,對事件重要性的評估、有沒有資源可以支持個體,就會影響個體在壓力之下的表現。

我們可以想像,大腦有一定的容量,如果大腦容量被情緒佔據了,運作認知的容量被情緒干擾,表現就會不好。適度的情緒能引發動機,但是過度的情緒反應會把認知功能降低。在臨床上面,我們可以用認知取向的治療協助調整心理狀態,另外,還有肌肉放鬆訓練,呼吸調整,都能幫助認知的容量提升。

對目標及後果的認知調整,放大自我本領的想像,減少對不良後果的焦慮,這些都會有助於壓力下降,讓自己的表現提升。

Q. 有研究說,聊聊八卦可以舒壓,如果和朋友閒聊之後,仍然身陷在負面情緒裡面要怎麼辦呢?真的要去看精神科醫師或者要做心理治療嗎?

透過團體的對話,也是一種減壓的方法,像是閒聊公眾人物、新聞事件,或是傾吐心裡的不愉快及生活中的瑣碎摩擦,能幫助減壓。團體生活是一種心理支援體系,對個人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

關於處理負面情緒,在臨床工作上面常用的認知心理治療,就是要讓人們學會改變念頭,像是在面對不愉快的事件,可以讓自己分心,去做一些正向的事件,這樣才能擺脫負面的情緒。如果一直陷在痛苦的想法,且反覆一直和朋友談論負面的情緒,長久下來,可能造成周遭他人的心理負擔,因而失去傾聽的包容力,最終結局只會失去朋友。所以說,一味地找人訴苦並不是解決負面情緒的唯一辦法。另外,更不好的調節情緒的方法,就是像青少年飆車,成年人染上賭博、酒或毒的惡習。

現在台灣人對於求助心理支援的現象比起以前普遍多了,都會區的人普遍都能接受精神科或心理治療。譬如,目前台大醫院設有臨床心理中心,可以直接去尋求幫助;其他醫院精神科也有臨床心理師,都是可以去掛號。有些心理學家會針對一般民眾,設計心理學的課程及講座,讓民眾透過學習心理學知識來提升自我改善或療癒的能力。

佛羅里達大學的學生人數大約50,000人。台灣大學學生輔導中心,求助的學生數量也是逐年增加。每年台大學生輔導中心都在擴編人手,同學們得到了幫助還會介紹其他同學來接受諮商。所以,在開放文明的社會,心理輔導與心理治療會變成求助的常態。就像感冒要看醫師一樣,心理不愉快也可以找專業人士協助。

心理學臨床或諮商碩士畢業後,經由國家考試合格,可以擔任臨床心理師及諮商心理師。現在立法院想要修法放寬心理系的大學學士生可以參加國考取得專業資格,我們認為這個修正並不妥當。以美國為例,臨床心理師的基本學歷是博士。因為臨床或諮商心理專業人員需要受過長期科學心理學之訓練,這樣的學程類似醫師的養成,需要相當多的專業課程與實習,而心理專業人員也要有一定的成熟度與生活歷練,才比較能夠稱職地幫助求助的人。

Q. 心理學如何探討人的情緒?有什麼方法可預測、自覺到我有情緒障礙?

我們都有喜怒哀懼的情緒,臨床心理學就是在協助困擾者解析個人的困境結構,並做其適應功能的分析,找出困擾者的情緒對個體造成的適應及不適應性的影響。有很多測量的心理問卷或量表可以協助民眾,像是個人壓力指數、衝動傾向、情緒高低等,有的人在感受到壓力時就容易與他人產生衝突,情緒會失控或爆衝,透過分析瞭解,我們可以提供一些方法來協助他,譬如進行認知行為療法來協助他的改變困境。

Q. 許多研究指出高EQ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交脈絡,更能創造機會發揮個人的長才。那麼在心理學的研究上面,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加強EQ呢?

EQ(Emotional Quotient)情緒商數是相對於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力商數)出現的一個詞。一個人智力的程度可以透過IQ測驗,用一個實際數字來表示,因此,就有學者認為情緒應該也有相對的量化方法。有句話說態度決定一個人的高度,如果一個人EQ很低,情緒管理不好,人際關係太差,那麼即使他的IQ很高,也很難有機會一展長才。

其實簡單的說,EQ可以說是同理心,就是從其他人的角度去看對方的世界,自然就能和別人建立良好的溝通與互動,而這種同理心是可以訓練的,坊間心理課程都可以去學習,增強自己的同理心,自然就能夠與他人達成有效的溝通。

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要先能明白對方的處境,用對方聽得懂的話來討論,否則各說各話,當然就達不到溝通的目的。再來就是人會透過語言及非語言的方式表達情緒,有效的溝通當然要知道對方的情緒是什麼,才不會踩到對方的情緒地雷或底線,雙方才能有理性的討論。

有效的溝通,除了要明白語言用字,非語言的表達也非常重要,像是音調、音量、說話速度、表情、肢體動作等都會流露出人的心思。研究裡面發現最常被忽視的是音調。

以表情來說,大家常聽到的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簡稱AS),就是一種缺乏正確知覺他人情緒的症狀,他們正確理解非語言情緒的能力有所缺損,察言觀色的本領不足,對於喜歡及討厭的感覺或程度容易會錯意、表錯情,因此,影響他們的社交關係。如果家長懷疑孩子有這方面的問題,就應當及早找專業精神科醫師及臨床心理師協助。(編輯註:AS現稱為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

Q. 有沒有什麼心理學的方法可以協助人們的精神疾病不要發生,或是延緩精神病發生的時間?心理學可以激發我們正向的潛能嗎?

從前對於思考異於常人的患者,都是由精神科醫師來診斷或開藥治療,而現在我們利用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心理學的理論知識,來幫助患者和家屬,於是有了臨床心理學。

精神分裂症、憂鬱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現代化的治療有些是可以讓患者恢復到一定的程度,有些卻無法恢復。因此,臨床心理學在協助上,希望能有效的減少不良病情對患者及家庭的衝擊,降低家庭與社會付出的成本,譬如,前面提到對於壓力焦慮的排解,就能有效預防憂鬱症或一些疾病的發生或復發。及早介入治療,就有機會減短病程,讓患者及早得到比較好的生活品質。

除了診治的目標,現在臨床心理學更期待提昇人們的心理健康並發揮潛在的能力,從上一個世紀末進入到21世紀,西方從事憂鬱症研究的臨床心理學家展開一波正向心理學的運動,無非就是想要主動出擊,要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臨床心理專家在醫院、學校、監獄及公司機構提供專業協助與成長的課程,譬如在美國,臨床心理學的博士很受企業界歡迎,常與工商心理學的專家合作,以改善員工的心理狀態,增加他們的工作效能,並提升滿足感。

Q. 網路資訊是現代人生活必備的工具。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網路對人們面對新事物的認識有什麼好處及壞處?

對於網路,我最開始接觸時就在想,它是一個最能打破階級,讓所有的人都可以學習知識的平台。只要能夠有上網的管道,就可以得到公平的學習機會。不過,網路上面的資訊與知識千奇百怪,到底是由哪些部門可以替學習者把關或是認證,這是一個要考慮的問題。

Q. 為什麼會有人發生網路成癮的問題?

主任太誇獎我了,我只是較早開始研究網路成癮的問題。學術界這十來年的研究,網路成癮還沒有成為一項正式的精神疾病診斷。最新的精神疾病分類診斷手冊第五版裡面,網路成癮並沒有被正式列為精神疾病,唯一例外的是,網路遊戲被認為極可能是成癮症。以青少年為例,網路遊戲裡面累積點數、角色扮演等,都能讓他們沈迷或著迷。這是需要師長注意的問題。

另外,網路交友、網路購物,也是常見的網路濫用的問題。

渴求使用、不做不行的衝動性,即使身體受傷害(譬如肌肉酸痛、視力受損等)也要使用,都是成癮症的表現。成癮者的耐受性會越來越高,譬如原本一杯酒的滿足感,現在要一瓶;打三個小時的電玩,現在要打八個小時才過癮。還有行為的改變,如果剝奪網路的使用,會讓他們很不高興,或是寧願選擇上網玩,也不想和家人同學相處。

網路成癮量表,是我早期想要篩選學生是否有這種問題而發展的工具。這幾年教育部也很重視這個問題,曾利用量表對學生進行一些調查。如果學生持續三個月對上網欲罷不能,就要擔心可能有成癮的問題。

藥物及酒精,是以化學物質進入體內,改變我們腦的結構;網路遊戲,是以不斷的上網玩遊戲來改變腦的運作。研究指出,網路遊戲讓我們的腦部某些區域被獎賞及刺激,於是改變了我們的大腦。目前還在找出真正受改變的腦部區域。經由行為改變大腦的成癮症,最常見就是賭博成癮,一旦成癮,就不太容易治療,所以家長和師長還是要及時關心孩子的上網行為。

Q. 喜歡在網路上匿名討論或散佈言論的人,心理層面上具有某些特質嗎?

沒有網路的時代,也會有人散佈謠言,造謠生事。這種行為的目的當然就是不願意承受後果,不想要對自己的言語負責。為什麼會躲藏或匿名,這是一件很難研究考證的問題。從過去有被證實的案例來看,會有這樣行為的人通常有一些顧忌,也許心理層面有自卑或恐懼,自我評估不宜正面顯露身份。

有些案例是,在網路交友時,很多人原本想堂堂正正與人往來,最後發現對方意圖不軌,導致有些人就不敢使用真實身份。另外,許多人在網路交友上面喜歡角色扮演,像是男生假扮成女生,與別人交友互動,他們的動機有的只是因為現實生活太苦悶,想要用這種方式得到舒壓,認為惡作劇無傷大雅。當然,以虛假身份對他人進行欺騙行為,並不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在網路上的行為,還是要考慮法律問題。

Q. 現代社會人際互動頻繁,不論在現實生活或網路世界,都會遇到陌生人,家長該如何從孩子的言行中觀察他們的交友情形?

為什麼要騙人或不願意陳述事實,一定是當事人對自己有所保留。在沒有網路的時代,也會有騙婚、騙財和誘拐的社會事件。網路通訊的便利性,讓人們更難掌握外界往來對象的背景,所以我們要注意身邊的孩子或青少年,他們的行為有沒有反常,才能預防不好的事情。

離家的小少女,有時就是因為個人想要離家出走,剛好在網路有認識朋友,就翹家了。如果孩子講電話會偷偷摸摸或遮遮掩掩,通常要不是談戀愛就是做了一些大人無法接受的事情。當然,青少年階段不喜歡大人的干預,也是一種成長的宣言,並不一定是出了問題。所以,大人誠摯的關懷,可能才是走入孩子世界的入門票。

現在手機月租費吃到飽,對父母來說比較難掌控孩子的交友情形。遇到孩子行為改變,父母千萬不要大驚小怪,但是一定要小心留意孩子,學習成績退步,常常打瞌睡,突然不吃飯想要瘦身等等突然的變動,都是要注意的徵兆。

Q. 從事臨床心理工作多年,您會建議心理系以外的年輕學生,可以選修哪些心理學的知識?

普通心理學及變態心理學可以試試看。普通心理學是個初步引導,會觸發學生對心理學的認識與興趣,也是最基本的入門課程。偏差心理學或稱為變態心理學(中文名稱不好聽),是很實用,很多心理系以外的學生都會來聽課。這門課是應用心理學的入門課程之一,具有心理教育的功能,也可以讓同學認識到心理過程如何從正常變成不正常,讓同學能有基本知識去判讀自己或身邊的人,精神及心理層面有沒有生病,需不需接受專業協助。

訂閱

訂閱文章

本基金會不推薦任何醫療診斷、處置、器材、藥品以及美容、保健之用品與食品。無論何時,務必詢求專科醫師的建議。

編輯推薦

出版單書

 

 

 

 

more<<

線上使用者

目前共有 0 個使用者1 位訪客 在線上。

活動寫真

 ●p1p2p3p4p5

 ●p6p7p8p9p10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