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和醫院趙祖怡主任 血液腫瘤科(上)
WeGenius第15刊‧2005年‧
前三軍總醫院‧現任雙和醫院‧趙祖怡醫師【醫師介紹】
劉亦棻 專訪
1.癌症是大多數民眾避之唯恐不及的疾病,癌症是如何產生的呢?為什麼癌細胞會移轉?人體為什麼會罹患癌症呢?哪些人容易罹患癌症?
2.乳癌是中高年齡層的婦女殺手,台灣的乳癌患者除了發病年齡較西方國家年輕,病患人數也逐年增加,除了家族性遺傳之外,還有什麼因素會導致乳癌的發生?
3.罹患大腸直腸癌的症狀為何?有無先前的徵兆?大腸直腸癌的好發年齡層有年輕化的趨勢,除了遺傳因素外,飲食和生活習慣是否也有影響?
4.肝癌被稱為是台灣的國病,患有肝炎的病人該如何避免自己得到肝癌呢?
5.社會大眾總是談癌色變,因為印象中在治療癌症時,需要承受治療時副作用的痛苦,癌症真的很難醫治嗎?有哪些方法可以治療癌症呢?
6.面對無助沮喪的病人,您要如何與病人溝通呢?
1.癌症是大多數民眾避之唯恐不及的疾病,癌症是如何產生的呢?為什麼癌細胞會移轉?人體為什麼會罹患癌症呢?哪些人容易罹患癌症?
癌症是一種多因子引發的疾病,它常是因為細胞內先產生基因缺陷再加上環境因子的刺激才形成的。像是肺癌,在石棉工廠工作的人會因為吸入過多的石棉而致病。如果癌症不會轉移,那就很好處理,只須將它以外科手術切除就好了!癌症的轉移機制是癌細胞會分泌特定的酵素,此酵素會分解正常組織,並使血管新生及增生﹙proliferation﹚,然後癌細胞藉著血液循環跑到身體各個器官。至於癌細胞會跑到哪一個器官,就要看它的特性了。人體免疫系統﹙immune system﹚中之自然殺手細胞﹙natrual killer cell﹚在身體各處巡查,它就像警察會抓流氓一樣,嚴密地為我們的身體把關,攻擊人體內不應存在的細胞,並防止癌細胞在身體裡到處亂跑。如果免疫系統較差的人因身體缺乏正常的監督系統,癌細胞也比較容易發生轉移。
1-1癌症轉移的過程:我們稱為種子與土壤(seeds and soy)理論,人體的內臟器官就像土壤,癌細胞就像種子,當種子找對了土壤就會開花結果,造成轉移。當癌細胞數目長到109,也就是十億個時,就可以用肉眼看見,達到一定的量之後就開始對身體有不良影響了。
- 1.本身基因有缺陷。
- 2.長期處在壓力下,使得免疫系統功能下降。
- 3.因長期服用藥物,造成免疫系統的功能減弱。
- 4.抽煙或喝酒過量。
- 5.工作環境中有致癌因子,卻不自覺,以致於長期接觸而得到癌症。例如,居住在輻射屋可能致癌。
- 親屬之中若有人得到癌症,其家人罹患癌症的機率也會提高,但實際發生率為多少則不得而知,因為外在因子也會影響罹癌機率。
人類染色體有部分稱為telomere,目前已知其長短與癌症的發病時間有很大的關係,愈長則發病時間愈晚,愈短則發病時間較早。各種癌症在染色體上發生變化的位置有所不同,也會因人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發病時間。不同的基因病變會產生不同的癌症,癌症因部位不同也會有各自不同的誘發因子,目前台灣男性最常發生的癌症,依排名為肝癌、肺癌、大腸直腸癌、口腔癌…等,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是子宮頸癌及乳癌。
除了先天遺傳基因對癌症的發生有影響,後天的致癌因子也影響癌病變的發生,例如:子宮頸癌已經證實是感染乳突病毒引發,肝癌的發生也是起因於B型、C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大腸直腸癌主要是因為飲食過於精緻,攝取纖維素不足以致於排便習慣不好,導致大腸直腸細胞受到糞便毒素影響產生變化。台灣口腔癌發生率極高,絕對和國人喜好嚼食檳榔有關,減少檳榔的嚼食一定可以大幅降低得到口腔癌的機會。
2.乳癌是中高年齡層的婦女殺手,台灣的乳癌患者除了發病年齡較西方國家年輕,病患人數也逐年增加,除了家族性遺傳之外,還有什麼因素會導致乳癌的發生?
乳癌之發生率位居台灣女性癌症排名第二位。台灣女性患乳癌年齡約在45~55歲,其平均年齡較西方女性低十歲,至今仍無法得知其原因,或許是因為人種的關係。不過,東方人與西方人的乳癌成因並不會相差太大,主要都是因為攝取過多高熱量食物,尤其是脂肪攝取過多。肥胖與乳癌也有相關性。經過實驗證實老鼠會因為病毒感染得到乳癌,但人類卻不一定會因此而得乳癌,不過,乳管初級的病毒感染仍有誘發乳癌的可能性。台灣乳癌病患發生率年年升高,而乳癌病患因發現有硬塊來求診時,一半以上都已經轉移到身體的其他部位了,因此,平常的自我檢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3.罹患大腸直腸癌的症狀為何?有無先前的徵兆?大腸直腸癌的好發年齡層有年輕化的趨勢,除了遺傳因素外,飲食和生活習慣是否也有影響?
腫瘤科在台灣是一個很新的專業科目,是民國74年時國家衛生研究院邀請許多國外人士與我們交流而創建,當時他們就提到台灣的飲食逐漸西方化,像是速食店的普及,將會造成熱量攝取過高,使得我們國人得癌症的因素與西方國家越來越相近。以大腸直腸癌而言,它不是因為病毒引發,而是大腸黏膜細胞因為排便不順,接觸有毒物質﹙糞便﹚的時間過久所造成的,所以我們應多攝取纖維素讓排便順暢,減少大腸黏膜接觸有毒物質的時間。一般說來,養成每日的排便習慣相當重要,如果大腸直腸檢查發現瘜肉,除了接受內視鏡手術切除外,還要定期追蹤檢查避免癌症發生。排便習慣若發生改變,排泄次數變多、變少或是大便形狀變細,甚至顏色暗且帶血,就需要找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
4.肝癌被稱為是台灣的國病,患有肝炎的病人該如何避免自己得到肝癌呢?
感染A型肝炎並不會導致癌症,B型及C型肝炎則會引發肝癌。台灣地區於74年起出生嬰兒全面開始接種B肝疫苗,目前B肝帶原者,發生在20歲以下的病例較少,在20歲以上約為15~20%;C肝帶原者約為4%。得到B型或C型肝炎雖不必然會得到肝癌,但其發生率比一般人高很多。至於帶原者是否會發生肝細胞受損,則視帶原者體內病毒的活化程度而定。
B型肝炎病毒進入肝細胞後便會嵌入人類的基因裡面,有些人之病毒是呈現靜止狀態,所以病毒的活動性很低;但是對某些變成慢性肝炎之病人而言B肝病毒之活動性還是很高,它會使肝細胞變成癌症的機會增高。所以我建議患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的病人,應該去找醫師檢查一下自己肝炎病毒的活動性有多強,如果活動性很高的話,就要特別小心,如果真的發生肝癌也可即早發現、即早治療。當肝炎的病毒活動性很強,也就是B肝或C肝病毒基因在血液裡含量非常高時,我們可以採取藥物治療。病人可以經由治療將病毒的活性壓低,就能降低肝細胞受傷的機會。
某些女性病人得了乳癌,可是她也是B型肝炎帶原者,在治療乳癌的過程中可能就會引發急性肝炎。我們曾經做過一些研究,發現一個很重要的現象:部份B型肝炎帶原的病患,病人體內病毒原本的活動性不強,在化療注射完以後,體內的病毒卻會被活化。譬如說原來在每毫升血液裡面病毒只有103個單位,在注射化療完之後可能變成108或1010個單位,也就是說B肝病毒會突然活化起來。現在有了藥物,病人可以服藥將肝炎病毒活性抑制下來,順利地完成化療。有些病人可以採取預防性的投藥,在化療之前就先用藥避免急性肝炎產生,並隨時檢驗病毒的活性。
5.社會大眾總是談癌色變,因為印象中在治療癌症時,需要承受治療時副作用的痛苦,癌症真的很難醫治嗎?有哪些方法可以治療癌症呢?
一般民眾得到癌症時都會很惶恐,這是可以理解的。面對癌症的治療,有一點是很重要的:那就是癌症的病人在治療時要考慮的因素相當的多。譬如說要考慮病人是哪一種癌症,因為每一種癌症是不一樣的,如子宮頸癌、乳癌或肝癌是完全不同的癌病變;再來要考慮的是病人疾病的期別,譬如說病人是初期或者是已經到末期,不同期別治療的方式都會不同;然後必須考慮病人本身的意願為何;還要考慮病人本身的體力是不是負荷的了,比如說一個八十歲的病人跟一個三十歲的病人,可能治療方法就完全不一樣。所以以上幾項都是我們要考慮的,並不是得了癌症就一定要做某一種治療才對。
面對癌症,我們有很多的「武器」,包括手術、放射性治療、化學治療,或是所謂的「生物療法」,如免疫治療還有基因治療…等。外科手術是要切除腫瘤;放射性治療,有治癒性放射性治療及緩解性放射性治療,使用哪一種就要看治療目的何在。基因治療目前還在研究的階段,一般民眾目前不可能用到。現今最新的發展是「分子藥物」的治療,分子藥物治療可能是未來一個很好的方向,目前為止已經有兩、三種分子藥物開始在臨床上使用,它們的副作用很小,效果非常好。這幾年來,全世界對分子藥物的研究蓬勃發展,也許到了2010年的時候會有很多的分子藥物應用在癌症之治療。
當然任何治療有它的好處也有它的壞處,要干擾一個癌細胞的生長,可能也會干擾到正常細胞的運作,所以治療雖然能夠殺死癌細胞,但是一定會產生副作用。因此,我們治療病人的時候,必須考量到治療本身的好處是不是超過壞處,好處超過壞處才去治療;若是併發症太多、副作用太大,又不能得到相對的好處,我們就不去採用這種治療方式。比如說化學治療有很多種,它有口服、靜脈注射、皮下注射,有藥效輕的、有藥效重的,我們要用什麼藥物來治療,完全是依據病人病情來決定,到底是要治癒、延長生命,還是要減輕痛苦,所用的藥物都不一樣,它產生的副作用也不同。
當我第一次接觸到一個癌症病人的時候,我會根據以上所講的這些因素,先把病人分成以下幾大類:第一大類是可以治癒的﹙有些癌症是可以痊癒的﹚。如果不能痊癒的話,可以幫助病人延長生命的,是屬於第二大類,譬如說不治療只能活三個月,經過醫師治療可以活三年,便屬於這一類型。第三大類是幫病人治療卻無法延長生命,但是可以減輕病人的痛苦,譬如說病人的腫瘤一直在流血,十分疼痛,經由醫師治療雖仍然只能活三個月,但是卻能使病人的生活品質改善,在三個月之中腫瘤不出血也不會疼痛,是屬於第三大類。而第四大類,則是任何方法對病人幫忙都不大,這類病人應該考慮接受安寧療護,讓病人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對人生有所認知,並為人生的最後一段時光有所準備,做一個有意義之結束。
將病人分成這四大類,依病人所屬的類別分別跟病人解說;說清楚後,我們才開始著手治療。但是也許我們一時無法跟病人或是家屬講的十分清楚,不過我們心裡自己要有個底,因為有時要看病人本身或是家屬是不是能夠談論這個問題。有些人是根本不能夠談論此話題,一談及病人可能就會昏倒,所以我會看病人的狀況,如果不能夠談太多就少說一些,但是我們會盡量誘導病人跟我們談談。
事實上,有很多醫師並沒有接受過癌症專科醫師的訓練,他們可能認為只要把腫瘤割掉就已經解決病人的問題了,並沒有進一步去建議病人,使得癌症之治療並不完全。所以,當一個病人得到癌症時,我建議他應該要找一個癌症專科醫師去諮詢,了解到底該走哪條路去治療他的疾病。
在台灣經常是外科開完刀以後,病人會認為自己已經痊癒了,不再去諮詢癌症專科醫師,其實癌症專科醫師比較瞭解這個疾病的自然病程(natural history),我們看到的不是現在的狀況,而是五年、十年以後,病人會繼續存活?還是會有很多併發症產生?那些是我們該做的去預防疾病的併發?這些是我們癌症專科醫師要做的事情。因此,病人在被診斷時,除了須要原來醫師的治療,一定還要再找一位癌症專科醫師做諮詢,病人可以向醫師詢問:「我目前除了這樣的治療,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
不過,這還是要看個人,有些人求知慾很強,希望能夠知道他未來的狀況,以便安排日後的事情;有些人就是糊里糊塗地生活,但這也沒有關係,各有各的好處。我們現在走在一個具有尖端科技的時代裡,我覺得應該是要對自己做一個規劃,而不是說迷迷糊糊地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