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李源德教授 心臟內科

eenius31刊‧2010年‧

台大醫院‧李源德醫師【醫師介紹】

劉亦棻專訪

Q請問您為什麼想成為醫師呢?

我是台南一中的校友,那個年代南一中學生幾乎都以考上台大醫科為目標,我在校成績也算不錯,當然也就想唸醫科。小時候我有位同學的父親是醫師,他的父母很喜歡邀我去他家做功課,還會為我們準備美味可口的餐點,我就想如果能當醫師應該不錯,可以得到如此美好的生活。

還記得在大學聯考的前一天下午,我母親突然生重病,我背著她緊急去求醫。一直到我自己唸了醫學系,才明白原來媽媽當時是中風了,也才想到要是我是醫師,就能對家人的健康有最直接的照顧。很幸運的是我如願以償,除了保送台大醫科的三位南一中學生外,我是南一中聯考第一名進入台大醫科。父母非常高興,我的弟妹也異常雀躍,都希望我一畢業就能開業賺錢,幫助我家擺脫貧困。

在大三的時候,我姐姐還帶著我到嘉義去看前輩是怎麼開業的,我也滿心期待成為開業醫師。但是到了畢業及服兵役後,到台大內科接受住院醫師訓練,好幾位老師都歡迎我留在台大醫院。我想師長們喜歡我是有原因的,因為我很勤快,每當他們交代我做一件事情,我常常會同時額外完成多件老師沒有交代的工作。或許因此師長們對於我有些滿意,每每傾囊相授,讓我在思考模式及專業內涵方面增長快速。另外,他們也多希望我繼續留在台大醫院。有次我請恩師蔡錫琴教授幫忙寫一封出國推薦信,那時老師卻反問我“你一定要離開台大嗎?”我傻然不知弦外之音。後來回首我的醫學生涯進展,才知有些是老師的刻意安排,方有日後平步青雲之倖。

當時很多醫師都想留在台大醫學院,不過要佔到名額很難。蔡錫琴教授及許成仁教授藉台大醫院擴張健康檢查業務,新增主治醫師名額的機會,順利把我留在台大,至今都非常感謝。

Q您為什麼會對心臟科感到興趣?

我曾經認真地檢討過自己,會成為心臟科醫師或許是個性使然,因為我總是一旦觀察到別人的錯誤時,要求自己不能犯類似的錯。在擔任實習醫師時,教授每次問到病人的心電圖變化,我看到不少學長們都無法清楚說明,困窘不已。當下我就期許自己加倍努力,花點功夫早日學好,就不會答不出來了吧!於是我就勇敢請求李淑玉教授教導心電圖,教授認為我這個無知的小孩肯花工夫學習心電圖,孺子可教也,給了不少嚴格的考驗。

在李教授的訓練調教下,我學到了很多心電圖知識。等到我當住院醫師,在教授們迴診時,我對病人心電圖的判讀,都能提出較深入的看法,和其他人不一樣,也就有較好的表現。

「觀察他人失敗,避免自己犯錯」的習慣,我一直維持到現在。不論是對自己專業知識的追求,還是對社會層面的關注,我都要求自己保持敏銳的觀察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都有惰性,尤其當你在同一個職務、同一份工作做久了,缺乏挑戰,少了不同面向的思考力,就會顯現出惰性,容易出現危機。

Q現在年輕學生常會覺得大環境上的制度及規定,例如兵役或是醫師PGY訓練,會浪費他們的時間,不能讓他們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會認為自己的付出與所得不成比例。想請您與年輕人談談服兵役時您的經驗及收穫。

我在金門當兵九個月又二十六天,任務空閒時也幫當地民眾義診,有時一天會看到十幾個人。沒有向病人收取任何費用,如果部隊沒有的藥就讓民眾拿藥單去藥局買。當地民眾為了答謝,送了許多自己養的雞所生的雞蛋,金門人很熱情,那些雞蛋真的多到吃不完,於是和部隊裡其他弟兄一起分享,大家都吃的壯壯的。記得剛到金門時我大概49公斤,回到台灣時都快要55公斤了。

部隊弟兄們對我很好,我習慣每天都要唸書,從台灣帶了不少書過去,當時營區沒有電燈,工兵營裡的充員好友利用汽車電瓶為我裝了燈,還定期幫我更換發電電瓶,讓我可以看書看到天亮,這在當時的金門可以說是很奢侈的享受。
我在金門當兵的日子真的很快樂,而且和部隊弟兄培養了很深的感情。當年有些士官長在大陸撤退時來到台灣,有個士官長告訴我說他只是到鎮上替母親買藥,就硬生生被軍隊帶到台灣來。他們在這裡舉目無親,沒有親情溫暖,說到傷心處,這些大男人都會難過的哭起來,說起來都是時代戰亂的悲劇。我退伍後在台大醫院服務,還有數位士官長後來退伍到台灣定居,也直接來台大辦公室找我,到現在我們一直維持深厚的友誼。

我記得當時部隊很強調軍事思想教育,有位輔導長認為“我太像個老百姓”。沒想到這個不利於我的人身抨擊,居然在會議上被一位帶兵非常嚴格的士官長駁斥,後來其他的弟兄跑來告訴我,孫士官長從來不會幫人說話的,居然替李醫官仗義執言。

幾年前竟然還有人想起我三十多年前在金門服役看診的事情,邀請我回金門舊地重遊。雖然物換星移,人事已非,他們還是搭起了從前部隊用的帳棚,讓我回味當年濃濃的人情味。

現在想想應該是我對人很用心吧,不管是對金門居民或是部隊弟兄,我都很認真幫大家看病,他們應該感覺得到我不是隨便敷衍的人。雖然當年我只是個在外島當兵的年輕醫師,我還是很努力為病人找出病因,有一位居民被我診斷有風濕性心臟病,後來還到台北找我求醫,多延續了十幾年的生命。我想不論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身處在哪裡,我們都應該要全力以赴。醫師只要對病人用心,病人也一定感受得到。

Q這四十餘年來台灣民眾在心臟疾病的致病原因及發生率上是否有哪些變化?

就像我前面說的,下定決心就要全力以赴,保持高度的興趣,把不懂的弄懂,發現別人沒有發現到的事情,這樣的過程都會讓我感到很快樂,而我也一直以這種態度去研究、治療國人的心臟疾病。

近四十多年來在心臟疾病方面,台灣的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從30%降到3.5%,主要的原因在於國人生活進步,民眾知識水準提升,再來就是健保實施,加上有好的藥物能降低血脂、保護心臟及血管。另外,醫師們的努力也功不可沒,從前如果急病發生在晚上或週末,都要拖到白天和上班日才有醫師團隊進行難度較高的手術,美國也是這樣,不過今天台灣的心臟科醫師可是24小時待命。

心肌梗塞從發病到治療的時間,不論做血管支架或血栓溶解,台灣現有最短緊急救命時間的紀錄只有28分鐘,應該是全世界最快的紀錄。所以,台灣的心臟科醫師真的都很拚命。報章輿論常會提到有不好的醫師A健保費、只想要賺錢,我不能說醫界沒有這樣的事情,但是絕大部份的醫師都是很努力,而且善盡本分的。

心臟病如果早期發現及治療,猝死症的發生率也能顯著降低。生活環境改善讓風濕性心臟病的發生率大幅下降。除了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外,台灣在心律不整、心房纖維顫動的研究及治療成果,也與世界各國發展並駕齊驅,這顯示出國人真的受到很好的健康照顧。

Q預防心臟病最重要的是哪一點?

我們對於心臟病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不要等到發病了才想到治療,一定要從平日的預防做起。我們對於諸如基因、性別及年齡等危險因素無從改變,不過一些生活習慣是可以改善的,像是抽煙、酗酒和暴飲暴食,缺乏運動及適當的休息,這些個人行為只要經過正常的指導修正,你就能掌握自己的健康。其中又以飲食最重要,因為高血脂、高血糖及多鹽容易引發心臟病,所以我建議大家愈是好吃的東西,愈要少吃、慢食,學習與別人分享。

運動要有恆心,從前台大錢思亮校長每天都走1萬步,假如他發現當天走路不夠多,從中研院回家的途中就下車步行。我現在每週都爬山,前幾天花了48分鐘,走了1984階山道,約450公尺高度的山,我的年紀可以做到這樣的活動,一般民眾更不要以運動為苦。

Q患有心臟病在什麼情行下要置放支架、做導管手術呢?可不可以只服用藥物來控制病情?一定要做電腦斷層檢查才最精確嗎?

現代人有個迷思,以為做健檢運用很多高科技的儀器才有保障。就醫師而言,儀器檢查的作用只是證實替病人看病診斷時,我的判斷是否正確。一位專業的心臟科醫師要有能力在與病人交談問診過程中,判定出80%~90%的病情。其他10%~20%的病況,醫師才需要透過儀器設備印證自己的診斷是否正確,有無需要修正之處。

64切、256切的心臟電腦斷層檢查,病人不一定要做,台灣有不少醫院為增加收入而做過多的檢查,對病人未必有實質效用,卻造成了醫療資源浪費。我希望年輕醫師要抱持一個正面態度:醫療一定要有崇高的目標,不同於賺錢的商業行為。一般民眾則要相信醫師的專業,不強求醫師做不必要的檢查。

至於治療心臟病到底是吃藥就好,還是需要放支架,那就要看醫師的判定。如果心臟血管堵塞了,我們利用氣球擴張術把血管打通,但是抽出氣球時血管壁會崩塌,就要置入支架讓血管維持暢通。

身體血管硬化不會只在單一個地方,而是同時好多個地方都發生硬化,如果你只解決了一個硬化,反而破壞身體血流的動態。就像屋子水管線路年久失修,你換了這一段塞住的水管讓它流速變順,沒想到流速變快又會讓另一段塞住的管線承受不住水壓而爆裂,顧此失彼有時反而不對。藉用人體自衛機能及多方位的互動機制,才能營造最好的治療。我常把心臟血管比喻為一個生態系,一定要由內科醫師專業評估後啟用,再由外科醫師動手術。

Q您是如何建立良好的醫病互動關係呢?

我是一位指導性比較強勢的醫師。現在醫師對於病情告知,都是告訴病人:如果你選擇A方案,治癒率是多少,風險是多少;選擇B方案,治癒率又是多少,風險又是多少。總之,最後由病人參與決定如何治療,而衛生主管單位也樂見這樣的方式。但是我不完全這麼想,我一定告訴病人:根據一般治療經驗,現在該用什麼藥、做什麼特殊治療,我會說明治療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但是我不會給病人模稜兩可的選擇題,因為病人沒有我們的專業經驗,常常茫然無助。

如果病人三心二意不能配合治療,我還是會秉持我的良知直接告訴他,如果我的父親和你一樣的話,我也會採用這樣的治療。

我總是要求自己服裝儀容整齊,用合宜的話語、誠懇的態度來面對病患。醫師有責任讓病人信賴你的專業,而病人對於疾病本來就不了解,你怎麼可以讓他自己選擇如何治療呢?醫師更不應該把治病的責任丟給病人,將來萬一發生事情時才說“啊!是病人你自己決定的呀!”。

心臟外科手術有一定的風險,確實會有少數人不幸過世。每當我的病人交到心臟外科開刀超過三小時沒有出來,我就會開始擔心,衝到ICU加護病房。不只一位病人告訴我,本來他們躺在那裡好害怕,以為自己熬不過來,但是一看到我出現就認為自己的命保住了。

Q危機處理是行政管理上面的最大挑戰,想請您談談在多年醫務管理生涯中,您是如何處理危機。

危機處理不是發生危機時才去處理,而是隨時都要處理問題。舉例來說,我擔任台大醫院院長時,看到某個電視台對台大醫院有不實的報導,我立即讓醫務祕書call-in指正報導錯誤的地方。所以不是等出了事才談危機處理,而是無時無刻都要維護著台大醫院的品牌形象,讓台大醫院發揮社會價值,做有良心的事,帶給民眾希望。別人不敢做、不想做、不會做、還沒有做的事情,就是台大醫院該去完成的社會責任。最明顯的例子就是SARS期間,有醫學中心不願意收治SARS病人,這一點到現在我仍然非常不能認同。

宏觀遠矚才足以斬斷危機的根源。台大醫院目前有這麼多分院是我在院長任內籌畫設置的,這也是我任內創舉之一。過去台大醫院可說是台灣的醫學堡壘,獨攬整個台灣醫療重責,後來陸續有了國防、榮總、長庚系統之後,無形中台大醫院變得很孤單無援。以前台大醫院領導台灣,現在台大畢業生不一定能在其他體系生存,有時還會被人排擠。

台大分院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台大醫學系的學生能夠在各地一展所學,也希望台大醫院的影響力能從點擴展到面。由於我們的起步比長庚慢,成立分院的過程花了很多努力。危機管理的意義並非發生危機時才去解決問題,而是在每一個當下就要做好,才不會發生危機。對醫院來說,品牌的建立、實力的建立及對醫療行為崇高的道德規範,就是不讓危機發生的三項要件。

Q一般人都認為醫學是偏向師徒制,對於年輕人您會建議他們該培養怎樣的職場倫理及工作態度?

醫學的師徒制一定要保持,只有師徒制才會有感情,醫學學習不是知識的販賣,醫學傳承除了診療技能外,更包涵了人性、心靈知會及感召。今天很多檯面上的醫師當年都是我牽著他們的手去做心導管,我教會他們從哪一個角度、怎麼放導管、怎麼使力,我認為醫學絕對要有師徒制。很多工作要傳承經驗,從做中去學,學中去做。就像你們基金會在培植年輕人採訪、編輯及出版,都會涉及人與人的應對互動,光用講的沒有用,一定要邊做邊學,邊學邊做。

科技的進步讓年輕人自主性、獨立性變高,但是對於歷史的演變、事情的來龍去脈卻無法掌握,我建議年輕人不僅要聽取別人的想法,也要學會與人有良好的互動。現在人與人的距離表面上看來很貼近,其實是愈來愈遠。學會如何縮短與別人互動的距離,建立良好的溝通,是將來成功必備的條件。尤其醫學是人的科學,從師徒制裡你就是在學習如何與人溝通互動,是知識的,同時也是情感的。

Q以醫師做為自己一生的志業,在謀得更多報酬及建構願景之間,前者可以提供家人更優沃的生活照顧,後者則是能夠為普遍民眾奠定更健全的醫療照護,在這兩者間您是如何抉擇的呢?您又是抱持怎樣的信念?

人生真的很難說你想要做什麼,就能如你所願。老實講,沒有成為開業醫師是我此生最大的遺憾!所以,對於年輕人,我要鼓勵大家有時能照著自己的想法去完成理想也很好。

在我的年代,溫順聽話的個性很得長輩緣,但是現代社會醫療環境變化太快了,長輩的話可以參考,能善用自己的創意更重要!舉個例子來說,從前醫學教科書大約七、八年才會改版,現在二、三年就會出新的版本,醫學知識的進展可謂日新月異、一日千里。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年輕人一定要培養自己的創意,隨時隨地充實自我。

今天早上在替學生授課前,我又上網重新查詢了美國對於急性心肌梗塞的最新統計及研究,我和同學開玩笑說美國醫師現在在睡覺,可是你們比他們更早update!一直以來,不論是師長對我的提攜或是我對後輩的照顧,不論是擔任公職或是退休後為民間服務,我都把握住每個機會自我充實、貢獻所學,我希望年輕人在專業生涯用心過人生,不論對人還是做學問。

訂閱

訂閱文章

活動寫真

 ●p1p2p3p4p5

 ●p6p7p8p9p10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