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和醫院劉燦宏醫師 復健醫學

 

 WeGenius第38刊‧2014年‧

 雙和醫院‧劉燦宏醫師【醫師介紹】

劉亦棻/薛淳元 專訪

 

1.想請問您為什麼會對復健醫學有興趣?在什麼機緣之下,您前往美國研究肥胖醫學?

在我青少年時期,母親從高處墜地,從此我的生活周遭就脫離不開輪椅、拐杖。年少的我不明白,為什麼受傷開刀卻不會康復?那時的生活充滿了無力感。我想成為醫師,很早就立志成為復健科醫師,那麼就會對媽媽有幫助。

自北醫醫學系畢業,在台大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那時王亭貴教授很照顧我們。後來,我到澎湖服務,接著到萬芳醫院,爾後在邱文達部長擔任雙和醫院院長時,把我調來雙和醫院服務。

在萬芳醫院行醫時,我們有很多病人都是因為中風而不良於行,回想起在台大復健醫學的恩師,連倚南教授,他經常告訴我們說,容易中風的病人多半就是具有肥胖體型,有人會形容是五短身材。

隨著人口高齡化,台灣中風的人口逐年成長,雖然死亡率降低,但是如果因為中風而臥床,對社會及家庭都會是很大的負擔。我的母親從受傷到過世,臥床30餘年,這讓我想到,如果復健科照顧的患者,能在開始就阻斷疾病或意外的源頭,那麼對大家才會更有實質的幫助,興起了研究肥胖醫學的念頭。

在台大醫院受訓時,我就接觸過減重班,但覺得所學不足,於是前往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進修,這個肥胖研究中心一年的經費,大約等於台灣一年全國科研經費。美國人的肥胖也是近30年才開始發生,早餐是否有進食、房間是否有電視、一天坐著的時間、一日運動量、何時運動…許許多多的因素,都是影響肥胖的成因,在美國的進修讓我獲益良多。

2.體型過重容易引起哪些問題?

在我剛始行醫的時候,50歲以下中風患者的人數很少見,年輕人中風大都是因為動脈瘤、動靜脈畸形破裂…等特殊原因才發病。現在醫院病房裡面,40至50歲的中風患者很常見,因為大家的體質在很年輕時就過重且肥胖。肥胖引起代謝症候及“三高”,導致中風及心肌梗塞的發病年齡下降。

肥胖、活動量不足及飲食失調,是引起中風的主因。醫界不少人剛開始對於肥胖的控制,多半是以雞尾酒式的藥物來降低食慾。站在復健科醫師的立場,我們是主張運動為上策,希望以預防醫學的角度來切入。

從美國進修回台灣以後,我開始與各科的臨床醫師合作研究,想要幫助患者。先與護理界的老師合作,研究台灣肥胖的現象,我們發現台灣的青少年會有病態性催吐行為,因為很在乎自我體態的形象,除了心理需求要被照顧,催吐還會造成消化道受傷,這是值得師長關心的議題。

萬芳醫院的徐明義醫師針對多發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PCOS)整理出全台灣最完整的資料庫,我與他合作研究PCOS與青少年的肥胖。PCOS的病患會長出很多手毛、腳毛,月經也不規則。肥胖與經期不規則相互影響,體重隨著月經3個月來一次、半年來一次、一年來一次而直線上升。體內黃體素一直持續升高,生理期卻不準時出現,只看到患者的體重直線攀高。在治療上不能只依賴藥物,還需要把體重降到標準值。

如果患者真的是在消化道上面有特別的情形與需求,就會考慮以外科手術減肥,在王偉主任的胃繞道手術,我也參與合作協助患者。

3.肥胖若是沒有引起重大的疾病,民眾其實就可以不用太在意體重了吧?

與肥胖相關的問題很多,像是脂肪肝的患者,只要減重,肝指數很快就變好。睡眠呼吸中止的患者,透過減重,睡眠品質提昇才能減少其他的併發症,日常生活品質會變好,才不會終日打瞌睡,昏沈沈。國外最新的研究也指出,肥胖型的糖尿病只要運動減重,其實就能免於吃藥注射。

如果能夠有效控制肥胖,更能降低肥胖對人體造成的慢性傷害。我自己就有切身之痛,我曾經胖到96公斤,雖然現在瘦到標準體重,但是肥胖會引發椎間盤的突起,到現在仍然容易腰酸背痛,我的女兒出生到現在我都不太能抱她們。再來就是肥胖會讓胃的開口受到擠壓而變鬆馳,胃酸就會逆流,即使體重回到標準狀態,胃酸逆流都不會變好。

後來我力行每一餐只吃一半的份量,不吃有湯汁的飯,多吃青菜少吃肉,外食時寧願放棄吃完全部的餐盒,也不會用自己的胃打包食物。現在捨棄過量的一點食物,日後不用花大錢彌補健康上的損失。

4.飲食減肥、斷食、生理期減肥、針灸、代餐或運動減肥,到底哪一種最好呢?

過去以藥物減肥的雞尾酒療法,因為身體會有代償的反應,短期可以抑制食慾,停藥之後體重會增加得更多。斷食療法也會有一樣的問題,長期讓身體對某些營養素產生飢餓或缺乏,一旦進食身體就會吸收的更好。

 透過飲食的控制,是可以有效控制體重,只是一般民眾不知道如何選擇搭配有飽足感的食物,以至於減少了進食份量而感覺肚子餓。飲食減肥是要減少吃的量,不可以只攝取單一食物。民眾可以到醫院諮詢營養師,找到對減重有幫助的食材和進食的順序。另外可以搭配代餐,代餐的成份富有纖維質,能增加飽足感卻不增加熱量。

 “少吃多動”是減重最好的方法。急性壓力會讓人變瘦,像是失戀、家庭或經濟遭逢劇變。現在人的壓力多是慢性壓力,工作、事業或感情的壓力,慢性壓力反而會讓人逐漸變胖。所以要培養一些運動習慣讓自己舒壓。

 我們的體重通常早上最輕,傍晚最重,睡前又變輕,一天大約有1公斤的差距。女性的體重在生理期開始至結束大約會減少2公斤,這是正常生理反應,有一些人宣稱配合生理期進行針灸,可以有減肥的效果,這就不太合理。女性經期前會有所謂經前症候群,情緒上會感覺憂鬱,會非常想吃東西,黃體素的升高也會讓體重上升,能夠藉由散步來轉移注意力,就能減少攝食。

如果誤以為生理期時大吃特吃沒有關係,結果反而讓體重持續維持在高點,經期結束後體重沒有變輕,身體就會隨著每次經期逐漸變胖,就像是一般人夏天會比冬天少大約3公斤的體重。如果以為有了這些體重減少的空間,就怎麼吃都不會胖,那就大錯特錯了,熱量還是會堆積造成肥胖。

5.有沒有什麼簡易的方法可以控制自己攝取的熱量?

飲用含糖飲料或是食用精緻的食物,會讓體內胰島素迅速上升,於是糖份會堆積到肌肉、內臟成為脂肪。過多的熱量在人體內會以肝糖或脂肪的方式儲存,肝醣僅占人體組成的1%1公克脂肪可以儲存9000卡,所以多數的熱量都是以脂肪存在體內,這是人體最有效率儲存養份的方式,我們也因此發胖。

 我經常會建議民眾,家裡不要有即時可食的食品,像是零食、麵包。家裡面準備的食物最好都要再花時間烹煮,像是需要水煮的餃子或麵條。洋芋片這一類的零食,真的很誘人,我會特別包住它再用袋子綁好,放在很高的地方,把取用的過程搞得很麻煩。忍不住想吃就一次放在盤子裡面10片,趕快再收好不要碰。

外食族可以和同事分食一個便當。最好是在家中自行準備餐盒,可以每週準備五個,菜色不用變化太多,少肉多菜。沒有時間準備,或是對於餐點的熱量不會計算,就可以使用代餐。代餐的熱量大約一餐只有180卡,便當一個就至少有1000卡,所以一天三次代餐能讓自己有飽足感,然後再加其他的食材,吃一點喜歡的食物。

應酬宴客一餐可能會攝取到3500卡,尤其是應酬開飯時間愈晚,大家會因為肚子餓,吃下更多美食。所以我們會建議先在大餐前吃一點東西,等到正式用餐時挑一些食物吃,那就不會攝食過量,最好是當天或是隔天的兩餐要刻意減半進食的份量,這樣子就能享受社交生活及美食,又能維持健康。

減少熱量攝取的作法宜採取漸進的方式,減少1公斤體重大約要消耗8800卡,每天以減少約500卡為原則,一個月多消耗15000卡就少了大約2公斤。如果每天少1000卡,一個月可以少4公斤。一天少吃250卡,多運動250卡,就等於少了500卡。

普通的自備便當大概會有750卡的熱量,市售的便當動輒會到1500卡。民眾如果不會計算一日攝取多少熱量,可以搭配代餐。代餐一餐大約是180卡,三餐下來是540卡,還有560卡可以補充水果、青菜和自己想要吃的一些食物。現在代餐的口味很人性化,依照處方基質不同,還可以做不同的料理。

6.體脂肪的分布會隨著年齡而改變嗎?許多人都埋怨減重沒有減到腰腹,反而讓雙頰凹陷,胸型變的不好看或縮水,怎麼做才減到想要改善的部位呢?

人體的脂肪細胞數量大約50億個,數量終其一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脂肪的分部是由基因決定,個人沒有辦法決定自己可以胖在胸部或是瘦在腰部,只能想辦法不要讓自己發胖。利用手術改變脂肪的位置會有一些風險。

東方人的體型與西方人的體型差異,就是取決於基因。東方人長期以來都是能夠忍耐飢餓的人,才能存活下來,所以我們體質上就屬於飢荒基因,我們的基因能夠將養份以最有效率的脂肪型式儲存在體內。西方人能夠存活下來的多是封建領主及其後裔,所以他們體質上就不太需要儲存過多脂肪應付飢餓。

對於脂肪的利用模式也反應在體型,西方人體態上脂肪及肌肉分部的較平均,就算肥胖也是全身性肥胖。東方人身上的脂肪多半先是從腰腹臀開始囤積,明顯的中央型肥胖,有些人會發展成全身肥胖。所以BMI的正常值不論中西都是在22,在定義肥胖時,西方人定在30,台灣人定在27。集中在腰腹臀的肥胖,很容易造成代謝症候群,東方人的肥胖比西方人容易引發心血管的疾病。

7.腰圍要怎麼量才正確?只要腰圍沒有超標,就不算肥胖了嗎?

骨盆上緣至肋骨下緣,取一直線的中間點,吐氣完測量,這是國際標準測量腰圍的方法。有的人的中點剛落在肚臍,有些人則因為腹部肥胖而肚臍下垂,情形因人而異。

對於肥胖的檢測,有三個數值要注意:

一、腰圍的部份,男性應當低於90cm,女性應當低於80 cm二、體脂肪的部份,男生要在25以下,女生要在30以下。三、BMI的部份,不能超過27

BMI值計算公式: BMI = 體重(公斤) / 身高2(公尺2)

有些女性族群看起來很瘦,腰圍及BMI都很符合標準,但是體脂肪含量卻很高。這類女性都是透過少吃來控制體重,一旦代謝率降低,發胖起來體重會很可觀,我們稱為“泡芙族”。體脂肪的測量,除了有巿售體脂計可量測,在醫院測骨密度時,也可以量出體脂肪佔身體的比率。

許多中年人具有中廣型肥胖,我們稱為“青蛙族”,腰圍、體脂肪幾乎都不合格,容易發生代謝症候群。另外,運動員雖然BMI很高,但是體脂肪較低,不能單以一項數值判定是肥胖。不過,如果熱量攝取超標,運動量不足時,就非常容易發胖。

8.想要減重的女生都聽過一個說法:常常是練就了一身肌肉看起來卻沒有讓體態變得纖細,您會建議如何運動既能減重,也能看起來苗條?

女性的皮下脂肪比男性厚,所以肌肉不太會成現出形狀及線條,健身比賽的女性選手都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鍛鍊出成績。其實,肌肉量與代謝率成正比,所以讓肌肉增加是好的。肌肉就好比馬達,脂肪就是燃料,因此有足夠的肌肉對身體才是有益。

一般女性在意的是小腿肌肉,快走、健走不會讓肌肉成形,但是能讓脂肪消除,非常適合女性。怎樣的速度才算是快走呢?如果以正常速度走一段路要20分鐘,那麼花16分鐘,也就是打個八折的時間走原來的路程,就可以達到快走的效果。運動完要做肌肉伸展動作,放鬆腿部肌肉線條,就不會有蘿菠腿。

9.瘦身霜、雕塑衣或束腹,真的有助於減重嗎?曾有報導指出不當的雕塑衣或束腹,反而有害健康,民眾要注意哪些事項,才不會花錢反傷身呢?

如果突然參加重要場合,雕塑衣或束腹是可以調整體態,但是長時間穿著是對瘦身完全沒有效果的。茶飲、瘦身霜也是沒有什麼長期效果,茶飲偶一為之,會覺得有一點成效,那是因為有些成份會讓人脫水,也只是短暫變輕一點點。瘦身霜擦在身上感覺熱熱的,只是心理以為有效果。

泡熱水澡可以提高代謝率,對有效減重會有一些幫助。過去有些廣告會誇大產品的功效,像是綁在腰部的抖動腰帶,它的原始目的是讓運動員鬆馳肌肉,卻被商人宣稱用了就能像運動員一樣擁有好身材,事實上是完全無法使身材變好。總之,健身器材的選購要記得:讓身體產生被動式運動是無法減重,主動式運動才會有瘦身的效果。

10.我們常聽到醫師勸導民眾“要活就要動”,我們要如何評估自己的運動強度、運動量是否足夠?

最好的運動就是走路,快走更好。走路不需要同伴,沒有場地、天氣和同伴的條件。我常會鼓勵民眾說,雙腿是我們人類的第二個心臟,步行的好處就是能增加我們的代謝率。有些人以為一定要在室外流汗才算是有運動,其實在室內做同樣的活動,人體消耗的熱量是一樣的,流汗只是幫助你散熱而已。

運動量不足或是靜態生活太多,都會引起肥胖。靜態生活太久,例如有的人天氣熱就待在冷氣房不太願意多走動,夏天反而變胖。還有的人每天都會打球運動2小時,但是其餘時間幾乎就是坐著不太活動,這樣也不好。靜態生活太多對身體的不好影響,更勝於運動量不足。

現在人花在看電視、上網的時間真的太久,要改變這類靜態生活太多的方法,像是選購可以安裝電視的跑步機,一邊看電視一邊跑步。或是像我自己會拿一部影片去健身房,花1.52個小時快走並看完影片。如果想要增加腿肌力的訓練,可以在左右小腿綁腿大約1公斤的負重。在小腿增加重量不會傷到腰或脊椎。

國民健康署的體重控制防治免費專線,就設在我們雙和醫院復健部,我們正大力在推廣快走健身,這些工作在許多醫師眼中是吃力不討好,也不像民間的健身中心可以獲得很大的利潤。但是,這對社會是有幫助的任務。希望大家可以善用0800367100 (瘦落下去,要動動)這個專線。

11.運動有什麼好處呢?

運動是增加骨密度最好的方法,像是太空人在外太空失去重力,骨質沒有負重,等於沒有在運動,就會發生骨質疏鬆。醫院也有提供檢測方式可測量骨質。有一個觀念很重要,許多民眾很用心維持體重,數十年沒有增減,但是卻不知道,隨著年齡增加,人體的生理組成是骨質降低、脂肪增加、肌肉會流失,所以體重沒有變化,體態看起來就是不一樣,因為組成改變很多。運動可以增加肌肉的量,訓練肌肉力量,也容易讓脂肪減少。

12.請您談談ICF系統的研究及推動新制身心障礙鑑定計畫。

邱文達部長是我的貴人,他認為除了從預防醫學的角度做肥胖醫學,我也應該再繼續復健醫學裡面其他的主題。於是他讓我來到雙和醫院主持ICF,藉由ICF系統推動新制身心障礙鑑定計畫,目前已經執行了五年。

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簡稱ICF),這項健康分類系統提供了統一的框架,對組成健康要件的功能性狀態與失能程度進行分類,這個觀念是從2001年才開始發展。

相較於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簡稱 ICD,目前已出第十版),ICD是分類疾病,例如什麼是腦中風、心臟病。如果腦中風以後,患者可以自己吃飯、走路,還是只能臥床,那就要由ICF來鑑定病人功能狀態與失能程度。

簡單的說,過去是以疾病來判定是不是身心障礙,現在是以患者的失能程度來判定是不是身心障礙。

在台灣對於身心障礙的分類,都是由民意代表主導,他們可以為了某些原因擴增分類,所以我們的身心障礙類別,從過去六類、八類至現在有十六類,其實在認定上面是有些浮濫,對社會資源的分配並不適當。

目前在台灣身心障礙鑑定是分輕度、中度或重度的身心障礙,只要符合中低收入的標準,分別可以得到3000元、5000元及7000元的補助經費。但是每個人的經濟狀況不同,應該有不一樣的標準,要把機會給生計相對困難的人,而不是齊頭式的平等。

推動新制身心障礙鑑定計畫是一份對醫師沒有利潤的工作,但是對社會福利的公平分配很有意義,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的觀念真的要改進。例如,領有身障手冊的人停車位享有優惠,汽車牌照稅可以減免,原是政府美意,但是目前許多身心障礙停車位卻不是身心障礙者或是有此需求的人在使用,需要好好檢討。

同樣地,有些醫師沒有好好傾聽民眾的心聲及需求,認為只要依照自己的醫療專業判斷把表格勾選完成就好,不過,復健醫學除了要恢復患者的功能,更是要對患者的生活提供全面性的照顧,對於失能的部份,我們就是要將有限的資源做有效的提供。復健醫學是全人的照顧,我們希望未來的新制身心障礙鑑定,可以對患者就醫、就學及就業三方面都能有更合理的幫助。

訂閱

訂閱文章

活動寫真

 ●p1p2p3p4p5

 ●p6p7p8p9p10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