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榮民總醫院 周昌德主任 過敏免疫風濕科

 

WeGenius第40刊‧2015年‧

 臺北榮民總醫院‧周昌德醫師【醫師介紹】

劉亦棻/薛淳元/劉以增 專訪

 

1.請問您為什麼想要從醫,並且研究風濕免疫疾病?

1973年,我自國防醫學院畢業。原本我想和父親一樣從事工科的工作,父親在中華工程公司工作,那時大環境不是很好,有時候兩個月都領不到薪水,家中有五個孩子要養,於是考慮到父母的想法,我就報考國防醫學院,既可求學,也可以減輕家中的經濟負擔。
人的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再加上我的父母生性樂於助人,潛移默化之下養成了子女待人接物具有同情心,讓我對習醫也有了更深入的想法。從事醫療工作不用特別聰明,主要是能腳踏實地、不取巧,要有終身學習的態度。
我在三總實習時認識了我的女友,就是我後來的妻子,她患有先天性心臟動脈導管開放的疾病,從小經常受到細菌感染而住院。1981至1982年,我在三總擔任總醫師,心臟內科及腸胃內科是當時內科的兩大熱門首選,競爭激烈,我的成績可以進入心臟內科,我本身也因為女友的關係,閱讀了許多心臟醫學的書籍。
北榮是台灣最早成立風濕免疫科的醫院,當時李有柄主任從北榮轉任到三總成為內科部主任,李主任勸我從事風濕免疫科,他想要培植我在三總成立風濕免疫專科。本想學習心臟科,但另一位腸胃科的宋家駿總醫師則勸我說,當時我二位同學丁予安和林承箕都比我早進入心臟內科學習,我因為下部隊去基層醫院受訓,晚了兩年才回到三總,宋醫師說我的這兩位同學都很優秀,他鼓勵我應該選擇一個不同的領域去開創,於是我毅然放棄進入心臟內科的機會。
另一個機緣是美國醫藥學會當時的一位蕭馬克醫師(Dr. Ralph Schumacher)來國防醫學院,他是我在風濕免疫學的啟蒙老師,1981年他來三總風濕免疫科擔任客座教授。1982年我前往賓州大學附設醫院跟隨他學習。現在中國附醫的藍忠亮副院長,比我早半年出國受訓,我們都是台灣最先幾位出國接受風濕免疫專科訓練的醫師。
從美國回到三總之後,我就從原先一般內科創立了風濕免疫科。免疫學是非常重視研究,我必須先建立實驗室,並且要招募新血醫師加入,那時真是篳路藍縷,一切從零開始。現在北榮的張德明院長,國防醫學系小我七屆的學生,他大約是第四、五位進入三總風濕科的醫師。
1991年我從軍職退伍,主要原因是我的雙親年紀大了,軍職身份的我無法陪同年事已高的父母去大陸探親,另一方面則是我個人不喜歡拘束,想要多出國增廣見聞,也不喜歡軍中太多的限制規章及繁文縟節。另外,中國醫藥大學王廷輔院長,知道我要退休,邀我去台中,特別在資源有限的醫學院支持我的實驗室,讓我在那裡建立風濕免疫科。
1998年北榮程東照院長,邀我去擔任風濕免疫科主任,那時北榮風濕免疫科每年虧損三仟萬元,人事成本極高。科裡面雖人才輩出,程院長最後決定聘我過去,以平息紛爭。當時我每天早上七點進去醫院,晚上八點多才離開。我想在任何單位工作都是一樣的,身先士卒,同事們有目共睹,大家一起努力,三年後我們轉虧為盈,以後年賺三仟萬。
2015年我自北榮公職退休,到中心診所服務。我仍然在北榮每週看壹天診,一天100到200多位病人,很多都是十幾年以上的老病人,不能說退休就放下。

2.在什麼情形之下,民眾會到風濕免疫科看診?

風濕免疫疾病與心臟、腸胃的疾病很不一樣,心臟可以用超音波、心電圖或導管檢查,消化道也有胃鏡…等各式儀器,風濕免疫大多數是要依賴臨床症狀來判斷疾病,經驗知識很重要,再來就是從驗血的各項指數來診斷。由於風濕免疫疾病多數又會侵犯身體其他器官,因此腎臟、骨骼、皮膚…等專科知識我們也要充份具備。
廣義的說,骨頭關節或肌肉發生紅、腫、熱、痛,都算是風濕免疫科醫治的範圍。20%~30%的民眾,都遇過類似的問題。像是閃到腰造成了急性的疼痛,通常就不以為意,休息三、五天會康復;有些人卻是痛了很久,依然不去就醫,以為小事一樁,忽視了疼痛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徵兆。現在骨科醫師(外科)也會治療一些內科疾病,不過,慢性疼痛及風濕性疾病,還是要以內科治療為主。
目前台灣將近有300多位風濕免疫科的專科醫師,區域醫院及教學中心才設有風濕免疫科。我們的病人比較大的問題是,一開始生病時跑錯科別,去了骨科、神經科、復健科或選擇了民俗療法,耽誤了治療時間。
為了讓民眾對於風濕免疫疾病就醫有正確的認識,我四處籌費用,籌辦了中華民國風濕病基金會,擔任了兩任董事長,希望藉由基金會活動,宣導並教育民眾有關風濕免疫病症的知識。在門診有限時間之外,病人也可以利用基金會的衛教講座,解答他們的疑惑。
風濕病的範圍很廣泛,並不是民眾印象中天氣冷、潮濕才會得風濕病。風濕病分為兩大類病症,一是關節炎;二是肌腱炎。
關節炎常見的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與細菌感染性關節炎。這些關節炎通常是慢性發炎,類風濕就需要用免疫調節藥物,痛風就需要服用降尿酸的藥,就和心臟病患者一樣,風濕免疫疾病都要持續治療。此外,紅斑性狼瘡也會造成一些患者發生關節炎的症狀。
退化性關節炎會隨著年齡而增加,老化是致病主因,年長的人身體皮膚水分會流失,膝蓋軟骨水分也會流失,受損。有人還會長「骨刺」,此為骨骼異常的增生,然而骨刺不一定會有症狀。
骨質疏鬆也是受到老化影響,特別是停經婦女,每年會流失1~3%的骨質,主因是女性賀爾蒙減少,使得「破骨細胞」對骨質的破壞加劇。骨質疏鬆易發生骨折,骨折對老年人影響很大,若骨折又受到細菌感染,致死率會提升。另外,長期使用類固醇,會助長骨質流失,這是特別要留意的。
再來就是肌腱炎,疼痛的部位通常是在身體的軟組織,像是肌腱、肌肉。常聽到的網球肘、高爾夫球肘、五十肩、媽媽手,多半是肌腱炎。也有一些女性,容易有背、頸、肩部的肌肉疼痛。軟組織發炎的患者事實上比關節炎的人來的多,民眾多半自己會購買一些成藥而忽略正規的治療。

3.您是台灣研究僵直性脊椎炎的權威,請問這些風濕免疫疾病會遺傳嗎?

大約三十多年前,我在三總看到很多年輕人當兵服役時,20初頭常被診斷坐骨神經痛,許多人開刀還是無法治癒,當時的檢查技術不發達,找不到正確病因,其實多數是僵直性脊椎炎病人。我一直感覺這些患者沒有受到妥善照顧,後來將近17年時間的研究,我主要就是在做僵直性脊椎炎,病人都是口耳相傳互相介紹而來。
如果家族具有HLA-B27基因,得到僵直性脊椎炎的機會較大,不過這種基因型與孟德爾遺傳的顯性、隱性基因型不一樣,僵直性脊椎炎的基因型是一種不完整分配,身上帶有HLA-B27基因,不一定都會發病,只有5%的人會發病,所以有些家族是連續幾代沒人生病,接著可能一代同時有多個人發病。
痛風也有家族傾向,但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較不受到家族基因影響。白種人約有1~2%的人會得到乾癬,台灣則是少一些。乾癬患者有20%~30%會得到關節炎,稱為乾癬關節炎,乾癬及乾癬關節炎患者由於基因表現不同,因此家族中可能出現乾癬或乾癬關節炎的不同病症。
通常病患不會同時得到痛風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但一名病患可能同時患有僵直性脊椎炎與痛風。臨床上患者通常在20歲左右得到僵直性脊椎炎,40歲左右較易發生痛風。

4.風濕免疫疾病容易治療嗎?

過去風濕免疫科的病症都很棘手,現在藥物很發達,關節炎或風濕症大多都能控制,患者可以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因為藥物進展變化很快,風濕免疫科的醫師需要不斷的學習、更新知識。
我們除了要治療患者風濕免疫疾病,還要注意患者其他的病症,像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易發生心血管疾病,故膽固醇、三酸甘油酯、血糖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都要注意。我們必須不斷地向患者再三強調,服藥的目的不只是避免關節磨損、變形及造成殘障,還可減少骨質疏鬆、骨折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個人的臨床經驗,大約有70~80%的痛風病患,不太接受自己的病情是起因於基因型問題,不願意按時用藥。台灣很多原住民在青壯年時就死亡,主要就是不按時服用藥物控制尿酸,尿酸控制不好,其實是會引起心血管疾病,這是我們在衛教上面一直在提醒民眾要注意。許多人痛風發作,只服用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反而耽誤病情,提高死亡率。

5.女性停經後,會因為哪些疾病而常到風濕免疫科就診?

前面說到了大約50歲左右開始,停經婦女容易得到骨質疏鬆,男女骨質疏鬆比例是1:3。少了女性賀爾蒙保護,停經婦女的尿酸會變高,也容易有痛風。另外,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會在這個時間點容易發生。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血液中可偵測到CCP抗體及類風濕因子。除了基因讓自體免疫系統不正常,後天抽菸、感染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類風濕性關節炎有30~40%的患者是較為嚴重的,關節長期的磨損最好能早期發現、治療,以防未來變形及殘障。
老年人的腰痠背痛可能會是脊椎骨折,不過,只是躺著、坐著,對肌肉筋骨也是一種壓迫,所以身體的肌肉要伸展,舒腰、鬆背很重要,年紀大了血液循環不好,更要適度的活動。再者就是腫瘤轉移,也會引發腰痠背痛。
年輕人的腰痠背痛,要先排除是僵直性脊椎炎的問題。發炎性的下背痛是僵直性脊椎炎的主要症狀。肌肉姿勢不良、椎間盤突起,都會有痠、麻、痛的症狀,年輕人較常遇到這些問題。
現在人使用3C產品的時間很長,除了 腰、背,滑手機易引起頸椎疼痛,臨床上易引起滑鼠症候群。長期間使用電腦的民眾,椅背與腰部之間要有墊子支撐,不要同時維持一個姿勢太久,記得要適度的伸展肌肉。
持續三個月以上的腰痠背痛,或急性的疼痛,都不可以忽視,一定要就醫,不可以輕易服藥解決。我們門診的患者,一人會同時患有兩、三種的風濕病,腰痠背痛可能是骨頭或是肌肉的各種原因。疼痛時是要休息、還是適度運動,要看當時的病況而異。像是椎間盤突起,就要好好休息,配合醫師用藥,避免椎間盤再度滑脫。
還有一些疼痛,民眾不可以輕忽,以免小病拖延成大病。像是脊椎的感染,來得又快又痛,不一定發生在哪一節脊椎,受到感染的部位會有膿疱,如果即早治療,抽出膿來加上用抗生素就可治好。拖延太久反而會讓細菌擴散,不利治療。脊椎的神經是不會再生,所以有病痛千萬不可以延誤治療。

6.什麼是慢性肌肉疼痛症候群?為什麼人體會對疼痛有記憶?

慢性肌肉疼痛症候群主要是因為長期焦慮、睡眠品質不好,又不配合按時服藥,疼痛久了,大腦會對這些疼痛有了記憶。
原來人體的神經纖維會把疼痛感傳達到腦部,但正常情況下,腦部也會抑制這些疼痛感。長期慢性疼痛會持續刺激腦部中樞神經,久而久之就會感覺疼痛無時不在、無所不在。有些人則是神經系統對疼痛的抑制功能天生就不好。
所以對於慢性肌肉疼痛治療,除了傳統的普拿疼止痛藥,現在還有一些神經傳導抑制藥物,阻擋神經不正常的放電傳導。消炎止痛的藥主要是針對關節發炎使用。慢性肌肉疼痛的患者,就要使用調節神經系統的藥物,如果伴隨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就會搭配消炎止痛藥或免疫調節劑。

7.有些人身體很不舒服,做了許多檢查,找不出疼痛原因,該怎麼辦?

壓力、焦慮、緊張,也會導致腰背痛。這些患者的檢查報告看不出什麼問題,我們會轉去精神科治療他們的焦慮。特別是有一些憂鬱症患者,早期的症狀是精神不振,食慾不好,極為倦怠,甚至走路會喘,全身莫名的痠痛,如果轉去精神科,服用了一些精神科的藥,減緩焦慮或者憂鬱,身體的不舒適就會改善。
現在醫學分工很細密,我們察覺到患者有輕度憂鬱,就會立即讓他們去精神科就醫,不要耽誤治療,憂鬱症早期醫治效果都很好。

8.不少民眾表示消炎止痛藥會傷身體,這觀念正確嗎?

民眾在就診時,會對醫師開的消炎止痛藥有一種迷思,包括認為這些藥傷胃、又傷腎,服用藥物時,必須搭配胃藥、胃乳,來保護胃。其實腎臟功能隨著年紀增長,尤其75歲以後,不吃藥一樣會功能不佳。原先腎功能不佳、年長者,必須要注意用藥的劑量。
民眾不要道聽塗說以為哪一個鄰居或親友,因為吃了消炎止痛藥就把胃、腎給搞壞了。再來就是我們不要以為,所有的疾病都可以藥到病除。以慢性疼痛來說,如果都持續痛了五年,不可能在三個月就能全部把疼痛去除。美國風濕病學會就認定,能夠緩解70%的疼痛,就算是非常有療效。

9.關節發出聲音,是正常的情形嗎?有人說是骨頭、軟骨組織發生病變,這個說法正確嗎?

手指頭會發出聲音還好,其他部位的關節發出聲音,就需要就醫檢查,可能會是關節受損,或者是肌腱纖維化。

10.媒體經常會介紹許多保健骨頭、關節的食品,您會建議民眾如何保持骨頭、關節的健康?

這些保健食品、成藥其療效都被誇大渲染了。目前沒有科學證據顯示維骨力對於健康的人體有保養的效果。
維骨力是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用藥,與骨質疏鬆完全沒有關係,其成份是葡萄糖胺,輕度患者沒有療效;中度患者適用,但是也有30%~40%的人沒有效果。至於重度患者,只能以手術治療。一般來說,可服用消炎藥,或在關節腔注射玻尿酸或葡萄糖胺,對於退化性關節炎有具體療效。
隨著民眾年紀增長,遇到骨質疏鬆的機會就提高,這時就需要補充鈣及維他命D。現在除了口服藥,也有抑制骨質疏鬆的針劑,半年或一年注射一次。值得注意的是維他命過度服用也會中毒,民眾經常會詢問的藥,像是廣告強力推銷的合力他命F,成份其實就是維他命B1。我們還是勸民眾,不要把那麼多保健食品、藥物吞到肚子裡,要讓醫師診斷過再服用。

11.風濕免疫疾病的患者,要如何選用中藥材或是要避免哪些食物呢?

中藥的成份都是複方用藥,一帖中藥成份極複雜,這與西藥很不一樣。多數的中藥不像西藥有非常嚴謹的臨床實驗數據,中醫的理論與西醫又很不相同。舉例來說,西醫說的腎,就是腎臟,中醫的腎不是單指腎臟一個器官。早期我在中國醫藥大學曾從事中藥與風濕病研究,後來到了北榮就不再進行。
以痛風來說,急性發作時服用西藥,二、三天就能緩解症狀。使用中藥對痛風急性發作的治療就緩不濟急。紅斑性狼瘡可引起腎臟發炎、中樞神經的侵犯,個人絕對不建議使用中藥,因耽誤了治療時間,患者是會致命的。
風濕免疫疾病的患者在飲食上面,沒有太多問題,也不需要特別進補。唯一的例外就是痛風患者,不要食用高普林的食材,如果飲酒,一般紅酒尚可,比起高粱、啤酒要好一些。痛風患者儘量不要飲酒、要忌口,如果生活飲食不能配合,至少要按時服用藥物控制尿酸。

12.您的妻子因為肺腺癌而過世,可以請您談談陪伴她的過程,如果有人也遇到相似的情形,要如何應對?

我的太太是全職的家庭主婦,她的個性十分勤儉樸實,結婚之後專心相夫教子。從小就經常生病住院的她,在成年後才動了心臟小手術,手術後健步如飛,身體變得十分健 康,自此,她就很少再去醫院。直到2012年,我的大舅子在健檢完後發現胸腔疑似有腫瘤,我安排他住院開刀治療,一切都很順利。接著我強力要求我太太也要到醫院檢查,當時她已咳嗽了半個月以上,而且走路變得比我慢,還會有一點喘。
當我看到太太的檢查影像,我想那白白一片很像是肺炎,我們就先以治療肺炎住院。「不太可能一個月內,家中會有兩位手足到得肺癌吧?」那是我當時心裡的想法。等到她住院施打抗生素之後,再做電腦斷層檢查,才發現肝臟、骨頭都已經轉移了,這本來都還有可能醫治的。但後來核磁共振時,赫然發現腦部是一片瀰漫性的癌細胞擴散,我知大事不妙。
治療初期,我太太的標靶藥物效果很好,後來每況愈下,半年後我決定陪伴著她去加拿大完成她人生的最後一趟旅行,那是她曾陪同兒女讀書生活一陣子的地方,當時她不太能自理生活,鈕扣都不會扣了,我在旅途上一路仔細照料。回來台灣不久,她癱瘓了,我們很幸運遇到一位外傭,半夜常陪伴著她。她過世前,真的很煎熬,當時女兒在國外無法離開工作崗位,我和兒子在台灣都是輪流排班照顧太太,兒子真的很孝順。有時我會想,悉心的照顧是否讓我的妻子太辛苦了吧!
雖然她過世一陣子了,現在我還是把她的拖鞋放在家門口,即便我自己是醫師,見過許多生離死別,心裡還是捨不得。記得有一回在家裡,我打算爬上椅子換一個燈泡,她攔著我,直說「你下來,你的手是醫治人的,不是修理燈泡的」。她生前替兒子整理了新婚住所,然結婚當天她無法參加,兒子、媳婦與一家人在病榻前與她合影留念,算是彌補了她無法出席婚宴的一點遺憾。一輩子節省持家的妻子,她走了以後,我才發現她替家裡攢下的一筆筆存款、投資,無非就是想要我們倆人在退休之時無憂無慮。
從前我出版醫療用書,讓民眾可以得到正確、有效的醫學知識。因為經常出國旅行,我在飛機上面完成旅遊記事的書,輕鬆、詼諧的分享一些在世界各地的所見所聞。我對妻子生病時的點點滴滴及我對於女兒成長的過程我都寫成書,其目的是想在文字中分享親情的點滴,我一直覺得現代社會的價值似乎比較忽略這些情感。病痛時除了面對疾 病,其中還有許多人文的信念在支持人們面對生命。

13.您行醫四十年,可以請您談談對於台灣醫療現況的想法嗎?

如果年輕醫師想要從事風濕免疫科,記得要不斷的終身學習,我常常在週末抽出時間參與會議研討,每年也會數度出國到各地演講,發表研究及臨床的成果、交流經驗。醫師如果要有專業表現,就要不斷地努力,勤能補拙。
我們要一步一腳印,要以團隊來分工合作完成任務。現代社會不能只注重個人主義。那些投機取巧走偏鋒的人,也只能獲得一時的利益,終究還是無法獲致人生真正的成就。人生的境遇因人而異,遇到好的上司與師長提攜,就當全力以赴,不要辜負忘懷別人的信賴及知遇之恩,我非常感謝過去國防醫學院照顧我的師長,包括王廷輔院長與程東照院長,讓我在行醫和研究之路能有幸運的機會,當然,還要感謝許許多多的醫療工作伙伴。
現今的醫療環境讓年輕醫師有些擔憂。台灣的醫病問題出在有些醫師專業能力不足,或是有些病人對醫師的專業不尊重,再加上少數對醫學一知半解的人,動不動就對醫師採取不合理的法律行為。我真心希望法律人士可以多接觸醫學專業,能自我加強醫療知識和建立醫療專業諮詢管道,這樣才能維護整體醫療環境的健全,全民才能享受良好的醫療照顧。
一位醫師的養成真的極不容易,大多數醫師都是努力不懈的在終身學習以行醫,台灣的社會環境要對醫療人員尊重,年輕人才願意從事醫療工作。社會要和諧互助,不要讓年輕人喪失發展的空間,最後只會讓他們無奈的離開台灣到外地工作謀生。民眾要珍惜醫療資源,健保政策應該是要集眾人的微小付出,去照顧經濟困難的人,這是我的一些想法。

訂閱

訂閱文章

活動寫真

 ●p1p2p3p4p5

 ●p6p7p8p9p10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