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余家利主任 風濕免疫暨過敏科

eenius36刊‧2013年‧

台大醫院‧余家利醫師【醫師介紹】

劉亦棻/薛淳元 專訪

 

1.想請您談談免疫風濕這個領域吸引您的地方?

1973年從醫學系畢業時,我還不能確定自己要選擇哪一項專科。當時台灣尚未有醫院設立風濕科、免疫科,僅有台北榮民總醫院設有老人科,把很多看不懂或很難治的疾病都歸在其中,在北榮老人科遇到患有怪病的年輕患者也不足為奇。
免疫學是在1960年代開始高度成長,過去人們只知道有細胞性免疫及液性免疫,後來才發現T細胞就是細胞性免疫,而B細胞就是產生抗體引發液性免疫的淋巴球。當時我對於免疫學這一門新的學門深感興趣,所以就決定前往日本研究學習。
免疫系統掌管我們身體全身的防禦機制,所有的疾病都和免疫系統脫不了關係。當內科遇到了難以診治的疑難雜症時,最後都會轉診至以基礎免疫學為根基免疫風濕過敏科來診療。
行醫這麼多年,我試著將人類數萬種疾病分成五大類:

  • 第一類、先天遺傳性疾病:和遺傳基因、先天代謝有關係的疾病。
  • 第二類、感染性疾病:環境中寄生蟲、細菌、黴菌或病毒引起的疾病。
  • 第三類、內分泌及代謝疾病。
  • 第四類、免疫調控不正常所引起的疾病。
  • 第五類、癌症。

這五類疾病中,免疫疾病又與感染、內分泌及癌症息息相關。
當免疫系統發生問題時,人體是從頭到腳、從內而外,都有可能會發生病變。免疫系統本身不是集蹴在單一器官或組織內,它是經由全身性的調控,一旦調節失控,全身各處器官組織都有可能發生病變。心臟內科可以從血流動力學去研究心臟及其循環問題。但是,免疫風濕科要處理的則是,因為患者的免疫系統出錯,引發數種不同器官及組織發生的病症。
免疫風濕疾病的多樣性、人類免疫機轉的神奇未知數,吸引我從事這個領域。

2.先天免疫與後天免疫有什麼不同呢?

當異物侵犯人體時,身體首先引發先天性的免疫反應,像是血液中的吞噬細胞會進行吞食及破壞異物,所以先天免疫是一種與生俱來、最即時快速的免疫機制。細胞性免疫反應、液性免疫反應都是後天免疫。先天免疫對外來異物的反應,會刺激活化淋巴細胞…等的後天性免疫反應。先天免疫沒有記憶性,後天免疫有記憶性,也就是說異物再次侵犯身體時,後天免疫能夠比前一次更快速的消滅特殊細菌、病毒的再度入侵。
所以疫苗注射就是利用減毒的病菌,讓身體先產生先天免疫、後天免疫反應,等到我們在生活環境中再次感染到病菌時,後天免疫就能為我們帶來保護力。
先天免疫不全是出生時免疫系統就有問題,可能是吞噬細胞、T細胞或B細胞功能不正常。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AIDS,則是因為HIV病毒侵犯,把T細胞破壞掉,被破壞的T細胞就無法產生抗體輔助作用,造成人體免疫系統失調。所以,愛滋病患者也會得到免疫風濕病症,像是乾燥症。

3.為什麼免疫風濕疾病的診斷相當困難,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呢?

  舉例來說,大約有120多種疾病會引發關節痛及關節炎,免疫風濕疾病是其中一項最複雜的一群疾病。同樣是免疫系統出了問題的免疫風濕病患,有的人會有關節疼痛,有的人卻是呈現出不同的病症。主要就是要看患者失控的自體免疫機制,會去攻擊身體哪些器官和組織而定。

  像是紅斑性狼瘡的患者,每個人發病的表現也不一樣,有的是腎臟病變,有的是中樞神經病變,還有的是肋膜腔發炎,心包膜發炎。所以,免疫風濕疾病的判斷很複雜。因為免疫風濕疾病的表現如此多樣性,醫師們都需要根據美國風濕病學院列出的分類標準,至少要符合其中的四項才能確定疾病的診斷。

在台灣也會發生病人在不同醫院會診斷出不同的免疫風濕病因。臨床上我們會見到病人從第一間醫院,再前往其他兩、三間醫院巡迴求診,愈晚就醫的醫師就愈能掌握最多的檢查資訊,判定出正確的病因。美國就曾經平均出一個統計數字,若要確認一名病人真的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需要門診追蹤5年的時間。因為患者發病初期的血液檢測數值都會正常,背部急性疼痛很快會消失,都要反覆發作數次才能確定病因。

4.您曾經在日本及美國兩地從事研究工作,台灣的研究環境與美、日相較,有什麼不一樣呢?

  在日本教學醫院裡面,臨床免疫學教室就是台灣的免疫科,通常會由30~50位醫師組成,每年都會有醫師輪流出國進修或是外放到地方醫院服務。輪輪流出國進修可以增加個人的經歷及閱歷兼學習語言。外放地方醫院可以教學相長,同時體驗地方的醫療生態。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時我剛好有機會輪派美國德州大學進修。

美國醫師常常工作二、三年之後,就會去找別家醫院謀職。日本醫師如果在這一個教室(科)完成博士學位,教室的醫局就會照顧他一輩子。在我求學的時候,美、日的職場文化很不一樣,當然現在有些調適及變動。在美國行醫,除了要有醫師執照之外,語言溝通才是最大的問題。至於研究部份,台灣現在的研究環境和美國相比應該不會差太多。

5.免疫風濕科在研究治療哪些病症呢?會有哪些症狀呢?這些疾病的發生有地域性的差異嗎?

  全身性的免疫風濕疾病包括有:類風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脊椎性關節炎)、血管炎、皮肌炎/多發性肌炎、全身性硬化症、及乾燥症…等疾病。器官特異性的免疫風濕疾病,例如神經系統多發性硬化症。痛風不是自體免疫疾病,但也是我們的病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比較常生在中國長江以南,包括台灣及東南亞地區。 黑人也較常發生紅斑性狼瘡。白種人則容易有類風性關節炎。國外學者也研究出沿著古代絲路,從京都到羅馬,有一種貝氏症,又稱做是絲路之病。

臉部紅斑、大量掉髮、久燒不退、久咳不退、關節疼痛、關節發炎,皮膚潰瘍,口腔潰瘍,突發性疼痛,鞏膜、結膜發炎、都是免疫風濕疾病的症狀。此外,到了冬天或是夏天吹冷氣時,手指甲會變白、變紫,這是雷諾氏症,表示患者微血管有病變,就要考慮是否有全身性硬化症或紅斑性狼瘡。
再舉例來說,血管發炎是免疫風濕疾病重要的表現,一般表皮血管發炎、潰爛,醫師很容易察覺,身體內臟血管發炎就很難發現。醫學界一直到1980年代,才能從血液檢體裡面檢測出血管炎的相關抗體,然而,不是每一種血管發炎都會產生抗體,所以治療血管炎就要依賴醫師的行醫經驗。
其實我們病人的表現都是不典型的,不會像是教科書裡面講的。如果醫師能仔細好好聆聽病人,病人就會告訴了你疾病的診斷。也就是說,假如你和病人仔細互動對話,你就能找出他疾病的全貌。所以醫師要在問診時不停的提問,與病人對話互動,比如說身體哪裡會痛?疼痛了多久?怎麼個痛法?
雖然說免疫風濕疾病都是疑難雜症,一般說來,免疫風濕科醫師只要能融會貫通三種病症: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和脊椎性關節炎,都能達到一定的治療水準。

6.現在當紅的歌手Lady Gaga,還有歌神張學友“吻別”MV裡的女星周海媚,都曾經傳出得到紅斑性狼瘡。女性特別容易得到紅斑性狼瘡嗎?有什麼症狀?患者為什麼不能日曬呢?患者可以生育嗎?

如果生育期的女性有兩個以上的器官組織發生問題,例如落髮、白血球較低、口腔粘膜潰瘍、皮膚出紅斑、蛋白尿、血小板低或是有雷諾氏現象,就要懷疑是否有紅斑性狼瘡。大量掉頭髮、臉頰兩側出現紅斑,是紅斑性狼瘡的典型病徵。患者血液中含有SSA抗體,會對陽光過敏,所以不能夠日曬。日曬會造成病患皮膚泛紅、關節疼痛、發燒或全身不適。

紅斑性狼瘡的致病機轉仍有爭議。主要是從青春期開始,女性荷爾蒙大量分泌,會讓身體免疫反應不穩定,T細胞和B細胞的不穩定,讓自我抗原表現出來,導致紅斑性狼瘡發生。得到紅斑性狼瘡的女性,假若血液中有抗磷脂抗體就會導致不孕、流產(8週內)或死產(懷孕4、5個月後)。
紅斑性狼瘡好發於生育期的女性,女性患者約是男性的10倍之多。女性懷孕時也是荷爾蒙大量變化的時期,尤其是懷孕婦女體內的T細胞/細胞性免疫反應會被壓抑,轉而偏向液性免疫反應,這種自然的改變是必要的,因為腹中胎兒有一半的細胞源自父親,在母體內會被視為外來物引發排斥反應,母體暫時讓細胞性免疫消失,才不會讓胎兒流產。
在懷孕期細胞性免疫驟減,同時液性免液激增的生理變化過程中,體內較易自體抗體,有時會引發一些孕婦表現紅斑性狼瘡。罹患狼瘡的婦女在懷孕、生產及產褥期時有些會比較惡化,但是生產後當體內荷爾蒙漸漸恢復平靜時,身體就會逐漸健康。
要特別注意的是SSA抗體會有5%的機率,通過胎盤輸送給胎兒。但是這5%的機率對胎兒來說就是100%,孩子會被SSA抗體侵犯心臟,一出生心跳就很慢,如果心臟的傳導系統無法恢復,終生都要裝上心臟節律器。有些胎兒皮膚被侵犯,全身都是紅色錢幣狀的發炎痕跡。醫師通常都建議具有SSA抗體的女性要時時小心監測胎音及心臟的跳動次數。

7.現代人生活緊張,腰酸背痛很常見,媒體廣告常常見到酸痛胋布和膏藥,這樣會不會讓人們忽視了可能患有免疫風濕疾病而不自知,延誤了就醫?

早在1920年代免疫風濕的教科書開宗明義就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神祕的疾病,脊椎關節炎更是一種神祕未知的疾病。就以關節疼痛這個病症來說,在不同時間、不同部位、不同的痛法,就是不一樣的免疫風濕疾病。

像是僵直性脊椎炎(脊椎性關節炎)的症狀,早晨起床腰酸背痛,特別是脖子、膝蓋疼痛,起身下床都有困難,如果稍微走動疼痛症狀會改善。有些患者會有發炎性下半身疼痛,行走步伐很特殊。但不是每位患者都會發生頭頸部向前斜傾的外觀。虹膜炎,眼睛脹痛、視力膜糊,也是僵直性脊椎炎的症狀。外傷、扭傷也會誘發患者的僵直性脊椎炎,民眾一開始多以為是筋骨扭傷的問題。
至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性別比率女:男是4:1的得病率。病人會在手指及腳趾第二節關節、手腕關節、手軸關節、膝關節,發生6週以上持續性發炎,紅、腫、熱、痛。如果不治療手指會向左右兩側外翻變形,有時手指伸出來會形同天鵝頸一樣彎曲。痛風則是發生在下半身的關節疼痛較多。
我們希望民眾有肌肉、關節、神經或肌腱疼痛不適的症狀,應該先至免疫風濕科就診,先排除免疫風濕內科方面的致病疑慮,再去骨科、復健科求診,這樣比較符合醫療的正確程序。臨床上我們有的病人,先在骨科、復健科久治之後才轉診過來,最後也找到疾病根源。

8.曾經在新聞裡面看到有位男演員的妻子,每天下午就發燒,隔天早上又恢復正常,但是到了下午又持續發燒,先生心急如焚,透過媒體向大眾求助,這種疑難雜症也是免疫風濕的疾病嗎?

這是成人型的史迪爾病,是一種發炎性免疫風濕疾病。正常人在一般病毒或細菌感染後,5-10天就會退燒。感冒大約7-14天會好。因為人體免疫系統會把入侵體內的病原菌殺死。如果持續發燒3週以上,這就不尋常了,與感染的關係就比較有限,與不正常的免疫調空機制很有關係。

成人型的史迪爾病症狀就是:每天下午固定發燒1或2次,下午高燒數小時,隔天早上又和正常人一樣活動自如,患者週而復始反覆發燒又好轉,這種疾病在急性期先用類固醇,之後再服用疾病修飾藥物來治療。

9.全身性硬化症(硬皮症)是指漸凍人嗎?

硬皮症是全身性硬化症的一個皮膚表現而已,與漸凍人(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疾病無關。硬皮症患者的首發症狀是末梢血管遇冷就會變紫發白的雷諾氏現象,接著皮膚外觀會逐漸纖維化硬如皮革,所以稱做硬皮症。硬皮症患者體內的各種器官組織也會發生硬化,倘若肺部實質發生纖維化,會導致病患呼吸困難甚至於衰竭而死。患者也會因食道纖維化造成吞嚥困難,嗆到的食物不小心吸入肺部又會引發感染。消化道纖維化會使病人時常交互腹瀉或便秘。這是一個需要仔細診療及照顧的疾病。

10.免疫風濕症可以治癒嗎?會侵犯身體哪些部位?病患要定期做哪些追蹤檢查?可以服用中草藥或健康食品改善嗎?

免疫風濕疾病是慢性疾病,無法根治,病患及家屬常會感到莫大的擔憂及恐懼。我在門診遇到家長帶著女兒就診,當確定女兒患有紅斑性狼瘡時,父親經常是第一個掉淚。

我總是會反問病人及家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能根治嗎?”
大家都回答說無法根治,只要控制好就能避免其他併發症。所以得到免疫風濕疾病不要過度灰心沮喪,急性期先壓住體內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然後遵照醫囑按時服藥並檢查,就能控制病情,可以和一般人一樣過有品質的生活。臨床上有許許多多病人都過著正常生活。

免疫風濕症可能侵犯身體任何的部位,因為不明原因造成免疫調控失調,所以治療上急性期用高劑量的類固醇,接著要長期服用調節免疫的藥劑。我們希望患者減輕精神壓力,這樣免疫系統及內分泌系統就能平衡,疾病就能控制。人體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在胚胎發育時期,都是由同一個胚層分化出來,這就是為什麼精神壓力、免疫失調和內分泌系統,三者會相互影響。

個體在面對外在環境的挑戰時,神經、免疫及內分泌系統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每個人對於致病菌、污染物或情緒壓力的生理反應也不一致。抽血數值只是提供醫師做診治的一項指標,問診時醫師也會和病人聊天談談日常生活情形,做為治療上的參考。

60%以上的免疫風濕病人都會服用非西醫的食品或藥物,患者未必會告訴醫師。病人在不同醫院四處轉診、求助民俗治療、找偏方,或是放棄治病,都是常見的情形。我們不否認中草藥裡面含有藥物成份,但是我們無法精確控制它的有效劑量,因此,還是建議民眾服用精確劑量的西藥來治病。至於健康食品,只是有一些營養成份,並不是治病的藥物。

11.您提到免疫風濕疾病的急性期可以先用類固醇治療,類固醇會有副作用嗎?

類固醇是很重要的藥物,以過敏的治療為例,孩童的過敏通常是由環境中的過敏原所誘發,像是塵蟎、花粉等。成人的過敏除了自幼就有過敏體質以外,多數的成人型過敏是血管神經性的問題。其實人體本身就會產生類固醇,在青春期體內開始產生更多的類固醇有時就能抑制氣喘的發作。

類固醇吸劑可以增加肺部血管的穩定度,當過敏原進入氣管時,身體的反應就不會太劇烈。氣喘發作急性期同時使用類固醇吸劑和支氣管擴張劑,平時只要用類固醇吸劑。吸劑的好處是穩定氣道及減少類固醇的使用及副作用。

類固醇的副作用因人而異,有些人服用少許劑量,食慾就大增、體重增加,臉變圓、肩膀變厚實,有些人的反應並不會很明顯。醫師最挫折的事情是病人對於藥物的反應不如預期,像是有人就對類固醇沒有反應,因為這些患者細胞內的類固醇接受體有缺陷,所以對類固醇沒有很好的反應,治療起來就比較棘手了。

12.如果免疫系統不穩定,患者還可以打流感疫苗嗎?

病毒感染,像是流行性感冒,對於免疫風濕疾病很不利,要盡量避免。至於能不能打流感疫苗,就要和主治醫師討論。因為免疫風濕疾病的治療,會用到免疫抑制劑壓住患者的免疫反應,類固醇的使用也會減弱患者的免疫功能。患者的淋巴系統被降低,注射了疫苗也會產使生抗體的能力不如預期,有時達不到疫苗注射的效果。

假始患者目前服用的藥物劑量很低,那麼疫苗注射可以考慮。平時日常生活出入公共場所,就要戴口罩,勤洗手,避免感染。

13.偵測自體抗體是否有助於早期篩檢免疫風濕疾病?

從血液中檢測出某種特異性抗體,顯示患者可能會罹患某種免疫風濕疾病,這種抗體可以成為診斷疾病的生物標幟。早先我們無法理解像抗核抗體這麼大的分子,應該沒有辦法侵入細胞造成細胞組織的傷害。但是為什麼免疫風濕病患者,會引起抗體去攻擊細胞並傷害自己細胞組織的問題?

原來是患者的細胞在某些情況下會釋放出抗原,或是與抗原有交叉反應性的分子於細胞表面,於是就會使抗體有機會去攻擊正常的細胞,引發這些免疫風濕疾病,所以我們也稱免疫風濕疾病是自體免疫疾病。而這個抗體生物標幟的概念是由是由美國洛克斐勒大學的Kunkel教授及其學生陳遠明教授所建立,他們隨後建立起來紅斑性狼瘡的抗體系統,這位華人醫師的貢獻十分偉大,偵測這些抗體可以協助我們更加正確診斷紅斑性狼瘡及其他自體免疫及風濕性疾病。
不過,偵測自體抗體只是醫師診斷疾病的參考指標,像是慢性病毒感染很容易讓類風濕性因子表現出來,有些慢性B型肝炎或C型肝炎患者抽血檢測時,也會檢測出類風濕性因子血液指標,但不表示他們得到了類風濕性疾病。

14.您曾經在《免疫風濕病房-紅斑性狼瘡蝴蝶祭》一書中提到「教授三原則」。就您身為台灣頂尖醫學中心主管的數十年經驗,您認為研究團隊的領導及合作要注意哪些事情?

所謂”教授三原則”就是”主管三原則”,當年我在日本深造時我的教授告訴我說他的教授訓勉他,一旦擔上了教授(主管)職務必須要做的三件事情,第一、不要再做自己的研究,如果你做研究一定會壓縮到部屬的研究經費,因為你會擴大自己的研究團隊及經費。第二、開始要多讀書,讀的是部屬研究方面的書,而不是自己專門領域的。唯有如何,你才有能力去領導他們。第三、要將每一位部屬的成就,當做自己的成就才不會對部屬有大小眼。聽了真是令人大開胸懷。

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生物學上進化的基本原則真的很簡單,子代要比親代進步,子女要比父母優秀,學生要比老師亮眼,這個社會才會進步。所以,部屬的成就就是長官的成就,功高震主是天經地義的觀念。很多主管看到部屬表現亮眼,就想盡辦法把屬下壓抑,這不是正常社會的正確觀念。

15.想請您談談分子醫學研究對於疾病治療的幫助。這些研究可能為台灣生技、生醫產業帶來幫助嗎?

醫學研究通常二分為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研究。臨床研究較實際是以病人為導向的研究。台灣數年前就開始提倡轉譯醫學的概念,目的就是要讓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與產業界一起共同來思考開發新領域的研究與開發,以造福人類的健康與福祉。並實質提昇產業的轉譯能力。

從前是基礎研究專攻一個議題,有了成果就拿到臨床研究去試驗,最後才到產業界去討論市場的量產,也就是基礎→臨床→產業,三者是垂直的發展。基礎醫學研究者只能從老鼠去實驗,研發出來的藥品或試劑,用在人體身上效果就不好,更到不了發展生醫產業的地步。
現在的研究是同時把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產業界三方人馬都找來,大家從開始就一齊訂出目標,像是以找出肺癌的生物標誌為目的的計劃。如果能從臨床患者找到適用人體的藥品或試劑,就有機會產業化。

16.主任您不但擔任醫學專業期刊總編輯,同時出版醫學小說著作,現在許多醫學院都希望學生能具備醫學人文素養,您覺得醫學人文素養的養成對行醫有哪些正面影響呢?

在我看來,每一位醫師都是具有相當潛力的作家或文學家,每一醫生都具有相當的人文素養否則不會想當醫師。因為醫師每天接觸的是許許多多人生大小事,包括生、老、病、死。所以醫師的人生閱歷都很廣,很深。醫學生因還在學習階段,較少接觸到醫療病院的相關大小事,對人生的體驗當然不足。我們現在希望實習醫師在醫院就要有以病人身份住院、就診的經驗。這樣對未來行醫絕對有幫助。

藝術、文學、音樂,都是人文的不同面向可以豐富人生。不只是醫師,我們的社會也需要培養多一點的人文氣息,過度依賴科技讓我們忽略了身為人的感受,忽略了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如果台灣能多培養幾位音樂家、藝術家,就可以提昇國家的軟實力,社會的價值也會開始重視人文面向。

17.對於台灣現在醫療環境遇到的困境,您的看法如何?

在醫院我們常常遇到一種情況:病人上午在甲醫院做了檢查拿了藥,下午又去乙醫院作檢查、再拿藥。結果重覆拿的藥根本也沒有按時服用,重覆的檢查費用對診斷也沒有具體幫助,民眾就這樣浪費了健保數億的藥費,這不是一個文明社會的國民該有的正常行為。
醫院的行政應該視“科”為最重要的功能及管理單位,因為“科”是面對病人的第一線。台灣的醫療管理應該多做一些省思:醫院的專業是醫療,醫院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病人,金字塔式疊床架屋的龐大管理系統是否應該反轉為倒金字塔型,回歸到以病人為中心的“科”單位,才不會本末倒置。
醫師與病人的互動要加強,要互相尊重及關愛。現在醫院流行著這句話:“醫師都在法院裡,而律師都在醫院裡”。導致“內、外、婦、兒、急,五大”皆空”的困窘。這不是台灣民眾的福氣。社會大眾也要花點心力關心醫師及護理人員的辛勞及能力限制。醫護人員不是神,他(她)們與您一樣都只是鄰居的小孩而已。不能等到醫護人員都倦勤了才注意到這個領域的問題。
從前我們值班三天三夜不睡覺很正常,現在醫師碰到這種事情早就辭職了!歸根究底是社會環境富裕,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我們就需要以現代人的思維來行事。
就以外科來說,外科的住院醫師每週工作200小時以上,進行一台盲腸手術,如果晚上8點獲得通知,大約要到半夜2、3點才能完成任務。這麼辛苦的工作,大家都不願意接受,外科工作人手當然吃緊,除非能夠多增加工作人員,否則工作的品質及工作意願都不可能維持下去。
護理人員最辛苦之處就是三班制,讓生活作息及家庭社交完全亂了步調。因為很多醫院都找不到住院醫師,只好由主治醫師值班,社會有給這些醫師加油、打氣、或體諒嗎?試想疲憊且備受責難的醫護人員能維持全體國民的醫療品質嗎?很多醫師都跑去做沒有醫療糾紛、輕鬆賺錢、正常上下班的醫學美容,以後台灣人想開刀難到要跑到對岸或菲律賓嗎?

18.對於想要從醫學的學生,您有什麼樣的建議?

我們的服務對象是病人,我們要體會人生病時的感受與需求,才友可能蛻變成為好醫師。我在東京帝國大學做實驗時,有一次操作電子顯微鏡不小心把大拇指骨頭壓碎了!當時東大附設醫院急診室的醫師是有拒收病人的權利。還好當時的值班醫師火速衝過來為我緊急醫治清除破碎的指骨及縫合離體的皮膚。那時我深切感受到生病或受傷時的痛苦無助。直到今日仍衷心感謝當時救助我的異國醫師。我始終要求自己站在患者的心情陪伴著他們無助的心靈。

訂閱

訂閱文章

活動寫真

 ●p1p2p3p4p5

 ●p6p7p8p9p10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