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總醫院 戴念梓醫師

 

WeGenius第46刊‧2021年‧

  三軍總醫院.戴念梓醫師 【醫師介紹】

劉亦棻/薛淳元/張睿明 專訪

Q 為什麼您會想成為醫師呢?

小時候我的身體很瘦,經常生病,發燒和感冒是常見的事,父母總是要帶著我到醫院找醫師。有一回生病發燒,媽媽帶著我去家裡附近的診所看病,才治療好沒有多久日子,我又生病了,因為渾身發燒非常難受,家裡剛好沒人,於是我決定一個人拿著錢,自己走去診所找醫師。

醫師一如往常的替我檢查,我記得醫師十分親切,他告訴我:「沒事,只是感冒了。」然後就親自替我注射藥水,那時我看見他拿了一支很大的針筒,心想一定會很痛吧?可是過程中我完全沒有感覺痛,醫師很細心又有耐心,一直陪我說話,慢慢花了20多分鐘推著注射筒,幫我完成注射,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心裡一直欽佩這一位好醫師,不只是因為他的醫術好,還非常稱讚他親切的態度,這就是我一個小孩心目中的好醫師啊!由於我小時候經常生病,也曾經住過新竹的眷村,那時也看過鄰居生重病,大家趕快跑去請了大夫來幫忙,我也會好奇地湊前去關心,醫師在我的心中就像是天使,守護生命的人,讓人感到安心及信任。

因此,成為醫師,一直是我的志願,很幸運的我考進國防醫學系,當時心裡真的只有一個想法:我終於可以當醫師了!還記得母親陪我前往學校報到,進入當時在汀州路上的舊國防醫學院男生宿舍,發現一切貼近真實的軍旅生活,竟然四處簡陋空蕩,窗戶只有邊框;門是雙手可以前後推開、兩塊門板上不著天花板、下不著地板;宿舍的隔間,僅是貼著地板砌起了一道沒有到天花板的磚牆!

哇!母親與我相視尷尬而笑,她試探性的問了我一下,你要唸嗎?當然那是母親的玩笑話,家中生活雖然小康,但是她不認為我吃不了苦,她知道物質條件絕對不會左右我的志向,我回答她:「還是要唸!」很幸運的在軍事訓練之下,我的身體比小時候健康許多,國防醫學系的師資極為優秀,學生們學習到的專業知識十分完備。數年後國防醫學中心在內湖建立,校舍也變得跟一般大學院校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童年時的就醫經驗,一直讓我在成年後的行醫過程中反思並體會到,醫師懸壺濟世,要發自內心真實的感受:愛心,是一種體驗與感受力,絶不是教條與思想改造。沒有同理心,性格冷酷,真的不適合成為醫師。醫師對於患者的付出,真的要多關懷患者的心理,不要只盤算著薪水的數字,或是計較自己多做了什麼,如果治療病人時能時時想著自己少做了什麼?要想可以再多做什麼?如此一定可以成為一位好醫師,讓病人信任,也能鼓舞患者消沉的心情。

Q 您怎麼會對整形外科有興趣?

三軍總醫院的外科,從張先林教授、文忠傑教授、施純仁署長以來,一直是有著優良的傳統,訓練十分嚴格。記得我在外科實習期間,覺得自己每天都在跑上跑下,時間不夠用,經常沒有時間吃早餐。為什麼呢?早上5點多我們就要起床替所有住院中病人抽血,抽的順利,一人10分鐘結束,抽的不順,一人半個小時才能完成。接著7點是晨會,會議結束就直接進開刀房了。

記得我進入外科實習時,特別喜歡整形外科,即便半夜經常會有急診刀,需要整夜不睡陪總醫師位患者接合斷指,其實我蠻享受開刀房半夜裡的寧靜,心裡一點也不覺得辛苦。三總的整形外科氣氛一直很好,學術氣息也優良,師長對學生有耐心與愛心,要求嚴格但是合理。其實,讓我選擇整形外科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外科開刀時間總是很長,外科醫師每天需要久站好幾個小時是常態,唯一的例外是整形外科,可以坐著開刀,也許開刀時間會更長,不過可以精雕細琢,追求更好的術後復原。

我們自國防醫學系畢業後要先下部隊,我抽中了在金門服役的籤,就在花崗石醫院服役,花崗石醫院真的是位於一個花崗石的小山裡面,十分涼爽。由三軍總醫院來支援的主治醫師教導了我們許多常用到手術,例如,盲腸炎、疝氣及包皮手術等,接著就由我們替金門弟兄們服務。那時候我與另外兩位同期同班的醫師,三人輪流主刀、麻醉及擔任助手,當時開了許多台手術,我們經常會比較誰開的傷口小,誰手術的時間短,外科手術雖然是辛苦的工作,袍澤之間也學會相互合作,苦中作樂。在金門的兩年,我還寫了一本厚厚的手術記錄簿。

我在大學時期,國防醫學系的畢業學生成績在同期排名前30名,是可以有機會留在三總服務的。我從金門回到三總後,當時王先震院長是整形外科的主任,我就先去拜見他,表達我的意願,承蒙他的首肯,讓我進入了整形外科。

Q 許多整形外科醫師會選擇自行開業,您為什麼會想留在教學醫院服務呢?

從事每一個行業,在工作環境中,我們都會需要有特定的心理素質與涵養。大型的醫療院所,優點是同仁可以分工,患者得到身、心、靈各方面的「全人」照顧。

我曾經遇過一位老太太,身形骨瘦如柴,身上還有三個褥瘡,依照我們醫師的經驗,一個褥瘡就相當嚴重,更何況是三個褥瘡。三個褥瘡,以醫師的專業看來,就是照顧的很差。然而三位送母親來醫院的兒子們,看起來對母親很恭敬,對照顧母親的細節也很認真回應與關心,表現得很孝順。於是我問他們,平時是誰照顧母親,他們回答是在家中由三位兒子輪流親自照顧母親。

他們看來事業有成,可以抽出時間陪伴母親。我反問他們,一般患者頂多一個褥瘡,就很不好了,你們的母親怎麼會都長了三個褥瘡,你們不知道事情很嚴重嗎?他們回答不出話來。於是我問了,母親不便行動,在床上是如何翻身的?他們說不敢驚動母親。我又再問了,母親瘦的很不健康,平時都怎麼進食的?他們說母親吃不太下去,都吃的很少,他們也不會違逆母親,同時也不知道怎麼餵食才好。結論就是,三個兒子都很孝順,卻不知如何照顧好年老的母親。

於是我問他們,你們希望我如何幫助母親?是希望用外科手術把三個褥瘡都治療好,或是只要讓母親不會感覺疼痛就好呢?因為現在的社會,對於長者,有些家人真的不想讓長輩再受皮肉之苦,認為長者不會感到痛,安穩離世就是福,所以人們對於孝順的想法有更多的思考面。三個兒子互望著彼此,最後三人回答我說,還是要把母親治療好。

我想了一下,治療並照顧這位患者,對醫師與家屬來說,都是一大挑戰,我仔細告訴他們,那麼大家要有心理準備,如果手術順利治療好患者,我們回到家要讓媽媽睡氣墊床,要能學會替她以鼻胃管灌食、翻身、抽痰、照顧大小便,你們願意學會嗎?他們回答願意。我們的共識就達成:我負責治療,兒子們回家負責照顧;同時在住院期間,安排護理師教導他們上述照顧媽媽的一切事項。

手術相當順利,三個褥瘡逐一治療好,等到手術傷口都近乎完全癒合了,出院前我問了他們,準備好回家照顧母親了嗎?照顧的方法都學會了嗎?三個兒子都表示有信心帶母親回家了。這一家人最後順利離院,沒有再因為褥瘡復發而回診,依照我過去的治療經驗,我相信三位兒子都是真心的想要母親安享天年,也學好了返家後的照顧方法。我們也有年長的患者,反覆的回診,而且都在同一位置發生褥瘡,治療痊癒之後又再復發,其實對年長的患者是很痛苦的。

我舉這個例子就是要說明,我們在大型醫院工作,分工合作是一項優勢,可以提供患者全人的照顧,其中也包括對他們的照護者提供應有的協助。在診所工作的好處是,可以自由發揮,不會有行政的束縛。凡事有利有弊,像是面對醫療糾紛,大醫院的醫師有院方協助,診所的醫師只能自己應對。

Q 您是國內燒燙傷治療權威,關於一般燒燙傷的處理,除了我們熟知的沖、脫、泡、蓋、送,還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您會建議不幸發生意外時,在送醫之前要如何處理才是較好的方式?

2011年在宜蘭曾經發生一件憾事,當時兵工廠在處理閃光手榴彈,其中主要的成份是鎂,鎂金屬遇到水會爆燃,產生極大的閃光。此次意外是因為兵工廠回收銷毀過期的閃光手榴彈,在過程中發生了意外,當時有8至10人受傷,其中4位人員是90 %以上的燒傷。回想當時患者治療的過程,生存機會極低,復原之路艱辛漫長,一直讓我們感慨萬千。

其實台灣在一般職業環境中,燒燙傷的預防做的很不錯。早年工廠公安與職災的觀念不足,會有較大數量的燒燙傷患者,現今改善相當多,於是醫院的燒燙傷病床愈來愈少,直到2014年高雄氣爆發生,傷者人數突然倍增,各界意識到了病床數的問題。隔年發生了八仙塵爆事件,近500人受傷,且多為重症。

台灣有兩個很好的社會公益團體,對於燒燙傷知識的推廣教育很有幫助,一個是兒童燙傷基金會,另一個是陽光基金會,前者是針對兒童,後者是針對成年人。兒童燙傷基金會很早就提出一個口訣「沖、脫、泡、蓋、送」。不小心遇到高溫燒燙,由於熱度還留在皮膚,所以先沖乾淨的水,可以降溫;或者使用溼毛巾。用冰塊或冰水,並不是最好的方法,因為冰塊容易讓傷者失溫。沖水的時間大約是20至30分鐘,乾淨的水才可以浸泡。

八仙塵爆發生時,當時有些傷者不得已而跳入漂漂河之中降溫,那是不流動的水,且通常為循環水,容易造成傷口感染。如果有選擇機會,灑水蓮蓬的流動水還是比較適當。現今的衣服材質多是石化類,遇到燒燙會沾黏皮膚,還是要移除掉才好,但是要注意傷者保溫,可以使用被單或毛毯。小面積的燒燙傷,民眾可以先做適當的緊急處理,之後一定要到醫療院所的燒燙傷中心處理。

Q 2015年的八仙塵爆,三總收治了大量的重傷病患,最終都康復出院。請您談談大面積的燒燙傷該如何進行治療及復健?

燒燙傷治療技術,在這數十年來可說是天差地別的進展。我剛進入三總服務時,整形外科能夠幫助燒燙傷患者的工具很少,面對在部隊受大面積的燒燙傷重傷的同袍,真的極難救治。20多年前,金門發生火燒車的意外,軍用卡車裝載易燃物,不幸引燃大火,當時好幾位傷者後送回到台灣,由於物資有限,主治醫師王先震院長帶著大家發起社會募捐,自美國專案進口人工真皮和特殊燙傷藥膏。大面積的燒燙傷患者,也需要大量的營養補充品,例如靜脈輸注白蛋白,早年沒有健保給付,那對患者也是很大的負擔。

時至今日我們才有足夠的大體皮膚可以救助患者,再來就是手術應用方法的演進、植皮的技術及人工皮的使用,讓醫師們感覺自己有力量和方法可以為傷者多做些努力。20多年後,當八仙塵爆發生時,我們看到那麼多的年輕人受傷,全台灣有50家醫院有能力參與救治,每一間醫院都有足夠的醫療能力救治傷者,可見台灣醫療技術的進步。而且台灣真的有許多善心的廠商,當時衛福部登高一呼,不少的廠商直接捐贈醫療用品。衛福部召集專家會議,健保署核准許多的費用可以救治患者。我們更不要忘記,當時很多民眾與企業家,主動捐贈經費做為醫療使用,只有極少數的廠商考慮利潤盈餘。

八仙塵爆發生時,台灣的醫院高層,對整形外科都是全力以赴的動員全院資源。三總收了65位患者,我們擔心傷口會壞死感染,不敢浪費患者寶貴的治療時間,特別撥出4間手術室,每天從早上8點開刀到晚上12點,有時還會超時,前後歷經2、3個月,65位患者終於全數出院。特別感謝政府提供大量的大體皮膚,還有社會大眾與醫材廠商不計成本捐贈的敷料,讓我們有充足的資源救治傷者。

Q 想請您談談「國家皮膚組織保存庫」的成立。

王先震院長本身是燒燙傷的專家,他認識美國許多有名望的燒燙傷整形專家。美國早年於波士頓曾經發生酒吧大火,上百人當場被燒死,搶救出來的患者送到麻省總醫院醫治。當時各大醫院的專家都前往協助,他們對於輸液治療,傷口處理,研究出了更多的方法去應變,然而,當時仍舊有許多患者死去。

美國學界一向具有從失敗經驗中反省創新的精神,特別是美國的巨富對於捐贈學界研究一向不遺餘力,這些慈善基金對於燒燙傷治療的突飛猛進有極大助力。王院長學成歸國之後,立志要在台灣建立燒燙傷中心與皮庫,終於於1985年餘三軍總醫院成立了全台第一家皮庫。

因為八仙塵爆之後,衛福部接受了醫療專家的建議,從美國及歐洲購買了70萬平方公分的大體皮膚,台灣大約使用了其中的50多萬平方公分的大體皮膚,效果很好,救助了很多年輕傷患。於是專家們建議,台灣應該要有國家級的大體皮庫,募集並製作大體皮膚,以應不備之需。我們就以王院長早年建立的三總皮庫為基礎,成立了國家皮膚組織保存庫。

Q 細胞治療如何應用在整形外科?

整形外科醫學的進步不只在於外用的皮膚與敷料,也不只各種藥物,現在更進階的方式是使用特殊技術與細胞。早年醫療依賴開刀技術,後來人們採用早期篩檢以阻斷疾病惡化,減少患者需要開大手術的機會。標靶藥物的發展,對於癌症患者提供劃時代的幫助;細胞治療的發展,更是有著飛躍式的進步。

過去可利用細胞培養長出皮膚,但是只有少數人懂得技術,費用貴又耗時,成功率甚低。現今對於細胞的研究,截然不同,對細胞是整體性的利用。其實在台灣有許多具有細胞技術的公司,無不斥資巨額成立GTP實驗室,顯示出基因與細胞在當代醫學發展的重要性,像是可以治療癌症的免疫細胞,再生醫療的幹細胞。

簡單的說,細胞會分裂,正常的細胞在分裂之後,基因會變短,或是變得脆弱。每個人會有一個密碼,身上的細胞會在數次分裂之後,基因變得衰弱,對人體有利的無限制分裂是幹細胞,反之,癌細胞無止盡的分裂是可怕的。

目前我們三總的整形外科,通過衛福部公布的特管辦法,可採取細胞治療以再生醫學的方法來治療傷口,有些糖尿病患者的傷口,這些傷口手術結果是時好時壞,很多都是沒有辦法徹底治好,醫師通常只能盡力將傷口清乾淨而已。但是我們利用細胞治療方式,把細胞放在傷口上面,可以看到傷口迅速的癒合。細胞治療讓我們不再像是從前的外科手術,只能用手術方法去縫縫補補。

細胞治療可以利用自體細胞,或是異體細胞來治療疾病。異體細胞較為簡單,因為他人的細胞已經培養好了,隨時可以使用,然而異體細胞會有排斥的問題,畢竟不是患者自己的細胞。目前台灣只開放自體細胞治療,眼前的問題是:細胞培養一定要很成功,要很有效率,就是說,種在傷口的新細胞要能很快的長出更多健康的細胞,讓傷口癒合。為了達到好的標準,那麼在GTP實驗室培養細胞時,就會耗費很多的時間與金錢,目前這是大家急於改進的地方。

2010年在美國一位女童血癌末期無法治好,雙親很心疼又捨不得,於是前往費城兒童醫院(賓州大學的附屬醫院)求助。科學家利用基因改造去改變了免疫細胞成為新免疫細胞,新免疫細胞能夠殺死癌細胞,然後他們培養出上萬的新免疫細胞,再注入患者體內來治療癌症。癌細胞被消滅的同時,女童也因為免疫反應而發高燒,所幸在醫師治療之下這女童克服了血癌。CAR-T在臨床試驗的第2期,成功救治了那位女童後即在美國上市,打破了美國藥物上市需要臨床試驗3期並且經過多國人體測試的慣例。

Q 您認為整形外科醫師要怎麼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醫學的創新非常重要,我的想法是:醫師就是科學家,醫師的工作不只是治病。科學家的精神是發現問題,為什麼這些患者醫治不好?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疾病?我們要找到幫助患者的方法,經由假說,不斷的修正出好的治療方式。CAR-T免疫療法是近年來很重要的一個醫療進展,說明醫師如何以科學家的創新精神去協助患者。

前面提到細胞治療的創新,在於追求傷口癒合快速。整形外科在手術上,也一直努力將手術簡單化,以減少患者的不舒適,同時我們追求三個方向:把受損部位做最好的修補,像是慢性傷口,燒傷,癌症切除後的修補,並且重建功能與外在美觀。在我初進入整形外科領域時,曾經經歷有一位病患食指斷指手術成功縫合後,過了2年回到醫院,他竟然要求再把手指切除掉!為什麼呢?因為他無法彎曲的食指,影響了他的正常生活。想到當天晚上,醫師們挑燈夜戰搶救回來的斷指,最終無法發揮正常功能,心裡很替患者扼腕。這個案例讓我念念不忘,時時警惕。

在法國有一位患者因為被狗咬傷了臉,經由手術拿了別人的臉部組織修補了受重創的顏面,這就是有名的「換臉」。雖然有了完整的臉,卻沒有完整的臉部功能,沒有面部表情之外,嘴巴也閉不上。由於神經肌肉功能的不夠健全,口水經常流不止,臉部肌肉也向下垂,患者當然很難有好的生活品質。時至今日,兼顧外觀的美化與功能的健全,依舊是整形醫師追求創新的課題之一。

訂閱

訂閱文章

活動寫真

 ●p1p2p3p4p5

 ●p6p7p8p9p10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