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楊培銘教授 肝膽腸胃科

eenius4刊‧2002年‧

台大醫院‧楊培銘醫師【醫師介紹】

劉亦棻 專訪


1.消化內科研究的內容,處理的問題包括哪些?

    簡單的說,從嘴巴、食道、胃、小腸、大腸一路通下去,都屬於人的消化系統,而一般人對消化系統的認識都祇侷限於腸胃道而已,但其實人的許多內臟,如肝、膽、胰也都屬於消化內科研究的範疇。

2.為什麼“肝臟學”最吸引您?

    消化系統含括的範圍很廣,醫生對各式各樣的消化系疾病都必須有所了解,不會因為我的研究主題是肝臟,我就不看肚子痛的病人。看診時醫生必須面面俱到,但在做學術研究上就必須針對一個特定的主題鑽研,我之所以會選擇“肝臟學”為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受到宋瑞樓教授和陳定信教授的影響。雖然有人形容宋老師以非常嚴厲出名,不過我想那是他較年輕時,對陳定信教授那一代的學長們才如此吧。我入宋老師門下時,他已經六十多歲,總是看著他很和靄的鼓勵我們這些後生晚輩。我選擇“肝臟學”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肝病算是台灣人的國病,研究肝臟相關的題材較豐富,也較能夠造福人群。

 

3.“肝臟學”未來的發展趨勢又是什麼?

    “肝臟學”未來的發展大致可分成三方面:首先是尋找肝(細胞)癌的形成原因,肝癌在我國十大死因之排名中一直居高不下,但目前對其成因仍然不甚了解,曾經有人提出可能和遺傳有關,但似乎並不完全如此,目前已知肝癌的高危險群為肝硬化患者,慢性B肝或C肝患者,以及家族中有肝癌患者。許多學者正積極想要發掘肝癌的成因,說不定肝癌和其他的癌症有相同的成因,因此若能找出答案,絕對是一項了不起的成果。

    “肝臟學”發展的第二點是研究肝臟的纖維化,肝臟纖維化其實就是肝硬化的前身,目前我們並不很明瞭它形成的機制,若能找出纖維化的成因,就能夠防止肝硬化的形成,甚至在硬化後,還能夠讓纖維化的組織恢復正常。

    第三點是新疫苗的研發。目前A型肝炎疫苗注射後產生抗體的成功率已近百分之百,B型肝炎疫苗注射三劑後產生抗體的機率約為百分之八十五,而較遺憾的是C型肝炎目前尚無疫苗,是目前我們所需要繼續努力的。接種疫苗後若產生了抗體,那麼得到肝炎病毒感染的機會將大大減少,因此更有效的新疫苗也是我們研究的主軸。目前疫苗的使用,是將抗原(antigen)注射至人體內,抗原乃是病毒或細菌結構蛋白的一部份,打入人體後能激活人體B細胞產生特定的抗體,抗體能跟入侵的致病源結合,而將之消滅。因此,疫苗注射能讓人們免於遭受肝炎的威脅。

    “肝臟學”的另一發展重點是病毒性肝炎的治療。α干擾素(alpha-interferon)的使用是慢性B型和C型肝炎患者的一大福音。α干擾素,是一種小蛋白質,可阻止病毒在人體內之散播,使肝炎患者的病情得以控制。目前在慢性B型肝炎之治療上有新上市的lamivudine,慢性C型肝炎則多採取組合療法,即是同時並用α干擾素和ribavirin。ribavirin是口服的抗病毒藥物,與α干擾素並用可強化其抑制C型肝炎之作用。

4.高科技發展與內科疾病診斷、治療之間如何相互影響?

    高科技的發展促成了許多疾病的治療方法之產生,使得許多過去認為是絕症的疾病現在有治癒的機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因為許多疾病長久以來一直困擾著人類,為了找尋治療的方法,加速了許多高科技的發展。所以高科技的發展和醫學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比如說人類基因的解碼,就是生物科技高度發展下的一個重大成果。過去預測人類的基因圖譜可能要到2020年才會破解,但隨著科技不斷進步,這個時限不斷向下修正,從2010、2005,到去年2001年,人類的基因圖譜已經差不多都解開了。但就算瞭解了基因的內容,它和許多疾病間的關係仍然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來證實,而這就需要許多臨床的觀察和分析,才能將這些基因的資訊真正造福於人類。

    目前所說的基因治療可分成兩種,一是在胚胎階段就已發現基因上的缺陷,我們只需修正此一缺陷,便可達成治療的效果。而另一種是在細胞都已發育完成後才發現有基因上的缺陷,此情況可以用載體(vector)將好的基因植入病患的體內,修補有缺陷的細胞,但是我們無法保證此植入的基因會不會和其它的正常基因結合,影響了正常基因的功能。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國家對於基因改造的食物有許多法令限制,目前大家對於基因改造之技術尚存有很大的疑慮。

    另外,醫學影像技術的快速進展,對醫療生態有很大的影響。過去許多不易發現的疾病,目前可透過超音波、磁振造影等先進的顯像技術,在疾病的初期便能做有效的觀察與追蹤。目前超音波的技術,可利用都卜勒效應的原理,觀察動態的器官,比如說跳動的心臟、流動的血液,這項技術對於觀測許多血管方面的異常有相當大的幫助。

5.一般民眾日常生活中該如何保養肝臟的健康?

    其實肝臟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保養,只要生活規律,飲食均衡,肝功能自然會很正常,因此坊間許多號稱補肝、強肝的藥物未必是有需要服用的。另外,酒精對肝臟的傷害頗大,如果一個成年人每天喝下50克的酒精(以濃度4%的啤酒來說,就是每天喝下約1250 c.c.的啤酒),持續兩三年便可能會出現肝硬化等症狀。因此,規律的生活、均衡的飲食和少喝酒是保持肝臟健康的最好方法,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就是有不少人無法做到。

    一般國人對於肝炎的傳染途徑有些誤解,像B型肝炎是經由血液或生殖液等的接觸而感染,並非由唾液感染;而A型肝炎雖為飲食感染,其實是食用了患者所排出的帶有病毒的糞便所污染的食物才會傳染上。隨著國內衛生環境的改善,現在年輕人A型肝炎的罹患率相當低;因此,年輕人外出旅遊,去中國大陸和一些東南亞的國家時就要特別注意食物的清潔,否則會有感染A型肝炎的可能。所以我們也鼓勵台灣的年輕人要接受A型肝炎疫苗接種。

6.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做肝臟檢查?

許多肝病都沒有什麼明顯的症狀,等到感覺有異狀時,往往都已到了末期。因此我建議全民都應該去做一次肝臟檢查,了解自己是否為B肝或C肝帶原者,或對B肝已有免疫力。打過B肝疫苗的人要去檢查是否已產生了保護性抗體。若已發現自己是B肝或C肝的帶原者,則應定期追蹤檢查,隨時注意自己肝臟的健康。

7.是否有較易罹患肝臟疾病的高危險群?

     廣義的來說,台灣地區的每一個人都有可能罹患肝臟的疾病。至於肝癌、肝硬化這兩種病變,肝炎的帶原者則是高危險群。

    台灣的B肝帶原率比歐美高出許多,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B型肝炎帶原的比例也很高,這或許和種族間的遷移有關係,但沒有人曉得其真正的原因。在台灣,目前三十歲以上的成年人平均每5個人就有1個人是B肝的帶原者,這也就是為何政府從1984年起實施新生兒打B肝疫苗的政策。也因為有這個政策,我們預估到2030年左右國人罹患肝癌的比例將大大減少,因為18歲以下的青少年到了這時正年屆中年,是目前大多數肝癌患者的族群年齡,而因為B肝帶原的人減少了,所以得肝癌的人也勢必減少。

8.如果家中有人不幸患有肝病,病患和家屬應當如何積極面對?

    當發現自己或家人患有肝病時,應該遵照醫師的指示,定期的檢查和服藥,千萬不要病急亂投醫,服用來路不明的藥品。要相信醫生的專業知識,並給病患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

訂閱

訂閱文章

活動寫真

 ●p1p2p3p4p5

 ●p6p7p8p9p10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