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立雙和醫院李宜霖主任 消化內科

eenius34刊‧2011年‧

署立雙和醫院‧李宜霖醫師【醫師介紹】

劉亦棻/薛淳元 專訪

  1. 您為什麼會想成為醫師並對消化內科感到興趣呢?
  2. 想請主任為我們介紹雙和醫院的肝病中心成立的目的及對民眾提供的服務。
  3. 膽道結石容易發生在哪些人身上?是否跟飲食作息有關係?目前有哪些方式可以治療呢?
  4. 如何早期發現胃癌?
  5. 胃鏡檢查要多久做一次才好呢?胃癌有高危險群嗎?
  6. 您是國內首位以內視鏡切除早期胃癌的醫師,目前有哪些腸胃消化道疾病可以用內視鏡療法治療?也想請您談談消化道癌症的治療新趨勢。
  7. 內視鏡、胃鏡或大腸鏡有什麼不一樣?如果很害怕這些檢查,有什麼其他方法可以替代嗎?
  8. 胃酸逆流與食道癌有關係嗎?
  9. 為什麼政府要推行糞便潛血檢查?這項檢查對大腸癌防治有何幫助?
  10. 針對大腸癌民眾應該如何提高警覺?痔瘡出血和大腸癌出血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年輕的消化道癌患者比較難治療?
  11. 什麼是腸沾黏?哪些人容易發生此症狀?
  12. 我們的腸胃道裡面,真的有所謂好菌和壞菌的分別嗎?

1.您為什麼會想成為醫師並對消化內科感到興趣呢?
我在就讀南一中時原打算大學要念理工科,後來因為當時家中有人生病,家族中並無醫師可以在醫療方面給予諮詢及照顧,於是決定轉組改考醫學系。
醫師職業生涯中面對的除了病人就是病患家屬,因此一定要對人有興趣,我原先也還滿樂於在家當宅男,對人的興趣是後天慢慢被培養出來的,所以如果對人不會感到絲毫興趣的年輕學生,我就不建議唸醫科。
醫學的進步與醫療技術科技發展息息相關,早期手術儀器及藥物不夠發達,需要高超的外科手術來彌補科技的不足,所以台灣早期外科、婦產科醫師很搶手,消化系的疾病像是胃癌、胃潰瘍都一定要動外科手術才能治好。由於內視鏡影像技術的進步,內視鏡診斷及治療技術皆有很大的躍進,在第一時間診斷並可以治療,不須開腸剖肚的動外科手術,科技進步到用最少的人體侵害來解決病痛,這也是胃腸肝膽科最令我著迷的地方。老實說,我一直以為自己醫科畢業就會自行成為開業醫師,於是心裡盤算著人的天性都畏懼開刀,說不定未來能有不錯的開業機會。不過,後來我在林口長庚醫院做出了興趣,就打消了自行開業的念頭。
2.想請主任為我們介紹雙和醫院的肝病中心成立的目的及對民眾提供的服務。
在雙和醫院剛開始提供醫療服務時,我們發現許多病人因為肝癌來就醫時,肝腫瘤都長到了10~20幾公分大,原來很多B型肝炎患者,雖然知道自己是B肝帶原,卻從來不到醫院檢查肝臟,因為肝病通常不太會有疼痛感,就算肝臟長了很大的腫瘤,每天仍然能夠生龍活虎過日子,一旦不舒服就醫時都太遲了。
肝癌多發生在50多歲正值中壯年的男性,他們都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如果能夠有正確的健康觀念,定期驗血並做超音波檢查,發現初步徵狀就先透過藥物積極治療肝病,那就不會衍變成難以醫治的肝癌了。肝癌如果長到10幾公分大小,癌細胞大多已經擴散到其他器官,用標靶治療每個月要花10萬元,一般家庭真的很難負擔。
政府對於肝病篩檢還沒有具體規劃,目前雙和醫院的做法是我們積極在新北市為民眾做篩檢,尤其是去一些就醫不方便的地區,同時推廣正確的肝病防治衛教知識,如果能篩檢出帶原者,找到一位就算一位,透過定期追蹤就可以避免讓疾病惡化到難以醫治的地步。
3.膽道結石容易發生在哪些人身上?是否跟飲食作息有關係?目前有哪些方式可以治療呢?
人體的膽道系統可分為兩部份,一邊是膽囊,一邊是膽管,膽汁由肝臟分泌經膽管輸送到膽囊,膽囊好比是水庫,膽管則是輸送系統。沒有進食的時候,膽汁儲存在膽囊裡面,進食後膽囊收縮把膽汁排到膽管往腸道裡面輸送。如果膽固醇濃度過高或膽汁太髒,就會形成膽結石。
在西方國家比較容易發生膽囊結石,東方國家則是膽管結石及膽囊結石皆有一般說來,膽囊結石若沒有造成病人不舒服,相安無事的情形下,可以先不作處理。唯有病人會疼痛時才需要作處理,目前膽囊結石只能由外科醫師手術開刀切除膽囊,至於是否要開刀與結石的大小沒有關係。至於膽管結石則是由胃腸科醫師以內視鏡進行取石。
4.如何早期發現胃癌?

對於消化道癌症,早期篩檢、早期治療是唯一有效的方法。醫師更要秉持小心謹慎的態度面對病人。
曾有一位病人因為胃潰瘍出血,在經過藥物治療三個月後,在醫師建議下做了胃鏡追蹤,檢查傷口沒有問題。一年後她因為胃部不舒服就醫,卻檢查出得到了胃癌第三期,最後只好手術切除大部份胃,當我們重新回顧她原先的胃鏡照片時,發現其實先前已經有了早期癌的變化了,只是那位醫師沒有查覺出來,因為這種變化真的很難判定。
根據研究台灣胃癌的五年存活率第一期約95%,第二期約60~70%,第三期約30~40%,第四期約10%左右。在先前的案例中,若在第一期的黃金時間發現到胃癌,病人只需要在做胃視鏡檢查的同時,動個小手術把病灶清除乾淨,術後傷口比照胃潰瘍治療就好,這樣的病人很多都可以如往常正常生活。
如果胃癌發現的時間太晚,勢必要做胃部切除手術,那就會影響正常生活。而且胃癌發現的期數晚,除了要切除胃,還要做一些放療、化療或標靶治療,病人生活品質會受到影響。
5.胃鏡檢查要多久做一次才好呢?胃癌有高危險群嗎?
台灣目前一些胃癌研究的危險因子,在臨床上面並沒有顯著意義。台大林肇堂教授曾經研究過:如果台灣進行全民胃鏡胃癌篩檢,現有健保體制是無力負擔的。日本的現行醫療是建議民眾年滿40歲後,每年要做一次胃鏡或是鋇劑攝影檢查,主要是因為日本和韓國胃癌的發生率很高。胃癌的遺傳性並不高,但是父母親在40歲之前患有胃癌,通常子女就比較容易得到胃癌,這類型的胃癌細胞起因於基因突變,細胞的構造變得很特殊,所以也不好醫治。
日本因為全民定期篩檢胃癌,讓60%的胃癌患者,在第一期就能被發現治好,台灣只有20%胃癌患者在第一期被查出。所以,我們還是會建議民眾每年要做一次胃鏡和大腸鏡。抽煙、喝酒、嚼檳榔是口腔癌和食道癌最大的致病因子,口腔癌、頭頸部癌症的病人又是食道癌及胃癌的高危險群,所以有上述不良生活習慣或疾病,一定要做胃鏡檢查追蹤。現在有一種NBI窄頻影像系統對食道癌、胃癌的檢查可以非常準確診斷。
6.您是國內首位以內視鏡切除早期胃癌的醫師,目前有哪些腸胃消化道疾病可以用內視鏡療法治療?也想請您談談消化道癌症的治療新趨勢。
我的老師是現任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嘉義長庚醫院副院長吳正雄教授。吳教授專長在做大腸癌研究,十幾年前他在日本接觸到內視鏡切除早期胃癌的技術,派我去日本學習。目前在早期消化道癌治療方面,包括食道癌、胃癌、大腸癌在第零期跟第一期的患者皆可應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完整切除病灶。在發現消化道病灶時,醫師要先判斷癌細胞對消化道表面侵犯的程度,從胃鏡和大腸鏡可以直接觀測到癌病變的程度,準確度高達80~90%。另外,內視鏡超音波也可以顯示病灶侵害消化道的深度。癌病變對消化道表面侵犯的愈表淺,癌症的期別就愈初期,愈不易擴散且好醫治。
食道癌初期或是第一期的大腸癌,都可以用內視鏡手術直接把表層癌細胞削下來一整片,有點像是在切生魚片,大概花1~2個小時就能完成,病人不用切除一段食道或腸子。第一期大腸癌沒有淋巴轉移,所以病人根本不用化療,手術完成就算治療成功,兩、三個月再追蹤檢查一次即可。
消化道癌症愈是早期發現,治癒效果愈好,治療過程中病人承受的痛苦就少很多。像大腸癌若是長在肛門附近,愈晚發現就可能要切除肛門,人工肛門對生活品質當然有影響。食道癌發現的太晚都要切除食道,同時把胃部上移接到喉頭,病人飲食就很不舒服,一躺下來胃酸就衝到嘴裡。身為胃腸科醫師,我很希望民眾都能在早期就透過檢查診斷並且早期治療。
7.內視鏡、胃鏡或大腸鏡有什麼不一樣?如果很害怕這些檢查,有什麼其他方法可以替代嗎?
內視鏡檢查有很多種,依據器官特性有不同的設計,所以有胃鏡、大腸鏡或膽管鏡……等。至於民眾究竟需要做哪一種內視鏡檢查,多久做一次,可以跟據家族病史來看,大原則是40歲以後至少要開始檢查。
曾經有一位我太太在國衛院的同事,在一間醫院做完大腸鏡後痛的受不了只能叫計程車回家,隔天是拜託別人去醫院把機車騎回家去。我們發現這樣的內視鏡檢查經驗,會讓許多民眾不願意照胃鏡或腸鏡。所以雙和醫院除了提供了無痛內視鏡檢查,並且精進內視鏡的技術及改善軟硬體設備,使民眾克服恐懼感,願意到醫院檢查。
無痛胃鏡檢查大約要20分鐘,提供這項服務是因為有些病人照胃鏡時嘔吐反射動作很大,愈年輕愈容易有嘔吐反射,這讓許多人把胃鏡檢查當成夢魘。麻醉檢查在休息30分鐘後就能正常離院。大腸鏡檢查我們也提供麻醉服務,主要還是為了減少病患恐懼。
許多大型教學醫院的麻醉部,由於大量外科手術工作人力有限,所以不太願意安排無痛內視鏡檢查。雙和醫院的麻醉部醫師雖然忙碌,但還是支援內視鏡中心,我們每天下午內視鏡檢查都會有專業麻醉醫師,配合醫師服務民眾。
有人會擔心大腸鏡檢查會因為麻醉而發生腸穿孔的問題,其實由訓練良好的內視鏡醫師操作,此種風險極低,檢查時會利用氣體灌入以利觀察。若使用二氧化碳,它在人體內的吸收速度是正常代謝速度的40倍,可以減少檢查後腹脹情形,依據經驗操作器械讓民眾既不會受傷又不會有副作用。雙和醫院吳志雄院長帶領之下在內視鏡檢查做了很多改善,目的就是要讓民眾願意來醫院健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8.胃酸逆流與食道癌有關係嗎?

食道癌的發生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胃酸引起,一種是抽煙、喝酒、吃檳榔引起。台灣民眾常發生的鱗狀上皮癌多是因為煙、酒和檳榔,癌病變發生在食道的中上端。胃食道逆流、胃酸引起的食道癌則是發生在食道下端與胃交接的地方,這種稱為腺癌。歐美各國民眾習慣咖啡和甜食,所以胃酸逆流滿常見,得到鱗狀上皮癌或腺狀癌的比例各半。
一般民眾都會有輕微的胃酸逆流經驗,像是打嗝時感覺有點酸味湧上來,美國人曾統計過約有7~14%的國民,每週會發生一次有明顯感覺的胃酸逆流。嚴重長期的胃酸逆流會刺激食道下端引發食道癌,但這在台灣不是食道癌的主因,台灣食道癌的患者男性是女性的9倍,主要還是煙、酒和檳榔所引起。有研究顯示,良好的飲食控制及生活調整,能夠減少40%的胃酸逆流症狀,大部份患者也可以透過藥物改善症狀。
9.為什麼政府要推行糞便潛血檢查?這項檢查對大腸癌防治有何幫助
我想醫師的責任就是要在病人進來時替他找到問題,政府則是要宣導讓病人懂得善用資源去醫院篩檢。大腸癌居台灣癌症發生第一位,死亡第三位,這是可以積極改善的現象。大腸癌在早期治療時半年內大約花費5萬元左右,如果到了晚期動用標靶治療,那麼花費將高達百萬元,所以政府才推行大腸直腸癌的篩檢。早期發現可以很快就治好,不影響生活品質,醫療支出也少。
目前政府推行糞便潛血檢查,這項檢查在美國針對50歲以上成年人施行有十餘年了,此外,美國民眾每隔三年會做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如果發現問題會再進行大腸鏡檢查。大腸鏡不但可以做檢查,還可以同時清除息肉或癌前病變。定期篩檢讓第一、二期的大腸癌可以早期發現並治好,這讓美國民眾大腸癌死亡率整體顯著下降。
10.針對大腸癌民眾應該如何提高警覺?痔瘡出血和大腸癌出血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年輕的消化道癌患者比較難治療?
消化道的癌症如果患者年紀較輕,他們的發病常和基因有關,癌症的表現也比較兇惡。大腸癌篩檢很容易即早發現並治療,每兩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每次不用6分鐘,只要在上完厠所時用檢測棒,沾一點糞便封裝好送去醫院檢查,如果發現有潛血再去醫院照大腸鏡。痔瘡通常會流鮮血,發現如廁有出血還是要就醫,我們希望民眾到醫院檢查,把你的健康交給醫師做專業判斷才對。
11.什麼是腸沾黏?哪些人容易發生此症狀?
人體在開過刀之後,腹部的內臟會有傷口就會結疤,腸道原本在體內很順暢優游的蠕動,現在有了傷口的結痂會讓腸道皺皺的糾黏在一起。女性剖腹生產也會造成腸沾黏。此外,即使沒有開過腹部手術,有些女性會因為子宮內膜異位而有腸沾黏的問題,腸沾黏會讓消化變差,引起脹氣,也有些病患會感覺疼痛。
12.我們的腸胃道裡面,真的有所謂好菌和壞菌的分別嗎?
人體消化道有很多細菌,一些健胃整腸的保健品或優酪乳含有益生菌,有的人服用後會讓腸胃道裡面益生菌數量增多,相對的腐生菌數量變少,一些民眾脹氣及排便都有改善,同時不會便秘,口臭自然消失。有些人會因為消化道變好脾氣也跟著變好。
至於胃幽門桿菌是否要治療,醫界目前仍然沒有定論。幽門桿菌會造成胃黏膜慢性發炎,像是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潰瘍發炎容易讓細胞癌化,但是沒有明顯數據指出一定會形成癌症。呼氣檢測可以驗出是否有幽門桿菌感染,服用一二週抗生素殺菌就能治好,治療的副作用是服藥當週會輕微腹瀉。
有個例子可以參考,國內有一位知名的醫師,他每年都會胃出血一次,每次都要住院輸血治療。1990年在澳洲發現幽門桿菌後,這位教授接受了幽門桿菌治療,從此他不再有胃出血的症狀。所以如果發現幽門桿菌,合併有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或是有胃癌家族史,醫師通常會建議病人治療。

訂閱

訂閱文章

活動寫真

 ●p1p2p3p4p5

 ●p6p7p8p9p10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