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蔡克嵩副院長 內分泌/新陳代謝科

eenius26刊‧2008年‧

台大醫院‧蔡克嵩醫師【醫師介紹】

劉亦棻 專訪

1.內分泌科也可以看退化性關節炎及骨質疏鬆症的疾病嗎?一般市售的鈣片可以預防上述這些病症嗎?服用鈣片會有後遺症嗎?除了鈣片還有哪些用藥呢? 

骨質疏鬆基本上是骨頭的代謝疾病,而所謂新陳代謝疾病,簡言之,就是“新的來、舊的走”的疾病。骨質疏鬆跟很多老年性疾病一樣,是“新的來不夠,舊的走太快”;跟血糖的控制一樣,體內胰島素“新的來不夠”,對胰島素的需求就越來越多。因為骨質疏鬆的原理跟許多代謝疾病一樣,所以處理原則也跟一般代謝疾病差不多。這跟有些中醫的想法一樣,“太多的要壓下去,不足的要補充”。

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關節發炎,不是代謝方面的疾病。內分泌科治骨質疏鬆是很合適的,我們現在治骨質疏鬆的藥物,就像剛才講的,是新陳代謝的促進劑,讓新的骨頭多做一些,或是讓舊的骨頭少損失一些。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發炎腫痛,會用很多止痛劑,基本上給風濕免疫科看比較對,他們對於使用止痛藥物非常有專長。退化關節炎如果太厲害,關節不能動或變形,可能就要找骨科了。

鈣是骨頭的重要成分,我們的身體在血鈣比較高的時候,比方說吃了足量的鈣片之後,不用動員骨頭裡的鈣就可以維持日常生活。我們用補充鈣片來減少骨頭的流失,是這樣的想法,所以市售的鈣片雖然不能預防退化性關節炎,但是對骨質疏鬆來說,是一個必要的東西。所以在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或是病人因為骨質疏鬆開刀後,我們不希望骨質再流失,而希望骨頭能多形成一些,就會提供鈣片。

有些鈣片會造成胃脹氣或便秘,另外的就不會,所以如果有因吃鈣片而造成的不舒服,換別的鈣片就好了。比方說,碳酸鈣比較容易造成脹氣,因為它會跟胃酸中和,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如果比較會脹氣的人,就不要吃碳酸鈣,可以改吃磷酸鈣,檸檬酸鈣都可以。跟醫師談一談,這都是可以替換的。

治療骨質疏鬆還有很多藥,比方說刺激骨頭成長的藥。市面上真正能刺激骨頭成長的藥,包括每天打針的副甲狀腺素、金屬類的鍶鹽,都可以促進骨頭的成長,這在健保裡面都會給付。另外還有一些是讓骨頭不要流失的藥,像雙磷酸類、抑鈣素類、雌激素類,所以哪些病人適合用什麼藥,要跟自己的醫生去談,每種藥有它的副作用,所以讓醫生看病人的狀況再決定用藥是最好的。

有些女性怕使用雌激素會造成乳癌,有些類雌激素的東西,保留了雌激素的好處,比方說它會讓骨頭的流失減少,但是它不太會去刺激子宮或是乳房,這類的藥物最近十年進步非常多,因為這樣的病人太多了,藥廠投入很多的力量在做這種藥,一直有新的出來。所以用藥這方面,大家跟自己的醫師去談是比較合適的。

2.一般人不會特別去檢測自己的血糖值,所以不知道自己是否有糖尿病。您會建議民眾在哪些情形下,該注意自己的血糖狀況? 

容易有代謝症候群體型的人:比方說腰圍大過90公分;或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大過25(過重)或27(肥胖)的人(BMI=體重/kg除以身高/m2),還有家裡有人患有糖尿病,這些民眾到了一定年齡就要常做血糖測量。比如到了50歲,每年應該測測血糖,血糖有點高的時候不會有症狀,所以要去查。但是診斷糖尿病的標準有一定,譬如說110mg/100c.c.以下的血糖才是正常值。如果已經一百零幾就很接近、有危險了,通常是八十幾比較正常。血糖離正常的門檻有多遠,如果離得很遠就還好,但是數值很接近正常值就要常常做血糖值的測量。

年輕人和老年人的正常血糖值範圍也有差,越老越高,但是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並沒有因為年齡的增加而有更改,都是飯前空腹126mg/100c.c.血漿,但孕婦除外。可是如果一個年輕人平常就110mg和一個老年人110mg,意思就有不同。年輕時就110mg,過幾年到126mg的機率就很大。其實像膽固醇和血壓,有機會就去量,不用怕,都不檢查都不知道就無法治療。

3.想請您談談檢驗醫學對於醫學發展的影響。

檢驗的意思是從我們身體裡面的液體,血或尿液等,查出我們還不能感知出來的事情。人的感知是很微妙的,雖然有人會有第六感,能預知某些事情,但是對血糖的高低卻是無法感知的。甲狀腺亢進快發作了,尚未甲狀腺分泌過多,根本不會有感覺,但是一驗血就知道。

這就是檢驗業務的特性,能讓病人在有症狀以前就查出來。我是覺得,能預知疾病風險這樣的檢驗業務,以後會越來越發達。在很早期就診斷,包括像遺傳基因的檢驗、血液尿液的檢驗或是化學物質的檢驗。

我的另一個身分是檢驗科醫師,在美國的系統叫臨床病理醫師,病理有兩種,一種是從檢驗去測病理,一種是從組織、細胞去測病理,又叫組織病理。檢驗病理不是從切下來的材料,而是從血、尿、頭髮去看一個疾病。法醫裡面也很多這樣的東西,所以檢驗是很有意義的工作,以後會很有發展性。現在很多東西都還是研究方法,如果以後轉成商業,就會變成醫院診斷的工具,就叫做檢驗。在很多生物科技業,檢驗和藥物是兩個大宗。

台灣過去滿街都是檢驗所,現在檢驗所多集中在大的醫學中心或是教學醫院、診所,而病人自己在家裡做,這也越來越多。病人自己在家作檢驗,會比較方便,而且現在的趨勢是連上遠端電腦,包括心電圖、血液濃度、血糖值,都可以經過手機連到醫學中心的電腦,電腦會集中管控,如果你有什麼趨勢是不太對的,它也會通知你到醫院或是要留意。

現在因為健保對檢驗的給付很好,不像國外,他們把病人的血收集好,送到外頭的工廠檢驗,像生產線一樣一次做幾萬件,成本可以壓很低,而且因為輸送的距離不遠,資訊很快就可以傳回來,既快又準。而且有些項目不常做,現在各醫院都自己做,就像煮菜,如果一樣菜天天煮,就可以煮很好,可是一年只做一次,做出來的就是不太好。像這樣的疾病,雖然我們不覺得報告很準,但每年只有這些病人,所以無法比較。可是如果送到全世界專門做這項檢驗的參考實驗室(Reference lab),就可以很準,檢體搭飛機兩三天就到了,也很快。

4.許多民眾不喜歡做健康檢查,認為在過程中會暴露在過多的幅射劑量下,這種想法正確嗎?

檢查裡面比較不好的是輻射量、X光。像抽血、做MRI用磁場照,都不會有輻射線,相對而言蠻安全。現在用X光式的機器做健檢,主要在做心臟,電腦斷層掃得很快的時候,可以在心臟跳動的時候用很快的速度去照,就不會受到心臟搏動的影響而模糊。掃得快的話,也可以很快搜集到所要的資料。現在電腦斷層發展快,所謂的64切,就是同一時間可以做64個切片,現在64切漸漸變成主流機器,還有128切和256切等。這雖然有X光輻射線,但是用在心臟上是還好的。如果要全身檢測腫瘤,現在用的方式大多是核磁共振(MRI),所以其實不用怕。

5.對於高齡社會的醫療發展,您有何看法?這會對未來醫學的發展有何影響?

20年前,台灣很多醫院開始說要成立兒童醫院,而台大是最慢啟動的,跑得比較快的是長庚,大概十年前完成,不過這些大樓絕大多數不是兒科用的,因為沒有這麼多小孩。

現在亞洲地區人口老化很快,而台灣算是很快的一個,現在大約是10%出頭,預計在2025年會有30%左右。大陸更不得了,他們過去一胎化,現在還繼續實施,未來三十歲到五十歲的人,會有兩個五、六十歲的媽媽,四個七、八十歲的公婆,都要他養,一個人要養六個。台灣雖然不是一胎化,但是也是兩胎化,所以一個人也要養三個。

在歐美很多國家,他們相當富有,社會福利制度完整,他們是富而老,華人地區則是未富先老,這是社會上很麻煩的問題。因為老人比例變高,而老人身體機能衰退,會有很多疾病,所以各大醫院會集中心力處理這問題、大力培養老年科專科醫師。老年科專科醫師不是看老人,而是研究如何照顧老人,教其他醫師怎麼處理老年病。如果老人各種病都要老年科醫師看,那全醫院大概要有1/3做老年科醫師。

6.內分泌科的疾病好像都比較難康復,需要長期治療,在這過程中您是如何與病人互動溝通呢?

我們代謝科醫師,已經很習慣這樣的生活作息。我們的病人很多病都是跟非單一基因的遺傳或環境、生活習慣有關,很多疾病不是一個原因。譬如糖尿病,就是因為運動太少、體重太重、感染都會造成血糖控制不好。所以很多家醫科的醫師也會兼做代謝科,代謝科醫師也難免要做家醫科醫師工作,對病人全盤的健康狀況和家庭關係,我們多少要做了解。

跟癌症或骨科相比,可能病人痊癒或病人過世,就不會再去找醫師,代謝科病人都是看很久的,我們也常看到父子兩代一起看糖尿病,一看三、四十年,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我覺得能跟病人家屬互動是很好的。有的醫師就不喜歡這樣,像急診處的醫師有兩種,一種是他下班後就不再管急診處的事,等明天早上再來交班。

我們還是有自己休息的時間,只是病人有時候會有問題要找我們,我自己蠻喜歡這樣的。我們當醫師當了三十幾年,有時候要反省一下自己對病人有什麼貢獻,而不只是拿一份不錯的薪水,一天過一天。我們是有貢獻的,從前糖尿病、高血壓病人有很多活不久,因為有很多併發症,藉由專科醫師的努力,推廣新藥、新療法、新治療型態,讓病人併發症比較慢發生,可以活得更久,這就是貢獻。 

訂閱

訂閱文章

活動寫真

 ●p1p2p3p4p5

 ●p6p7p8p9p10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