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東紀念醫院朱樹勳院長 心臟血管外科

eenius36刊‧2013年‧

亞東紀念醫院‧朱樹勳醫師【醫師介紹】

劉亦棻/黃建豪 專訪

1.請問您為什麼會想成為醫師?

我的母親在我3歲時過世,父親在我12歲時過世,我的哥哥放棄了學業,承接父親的產業撐起家計,所幸我們的後母是生母的姐妹,對我們視如己出,讓我們兄弟姐妹在慈愛的環境下成長。
父親在世時告訴我,長大一定要唸大學。我問大人們,那大學要怎麼進去呢?我們屏東鄉下的孩子,班上100多人只有2、3人會報考中學,大多數同學都唸職業學校,畢業後就能工作幫助家計。為了能唸大學,我報考高雄中學和屏東中學,也都順利考取。因為通勤往返雄中很費時,我就選擇屏東中學。
高中畢業時,我的成績可以保送成大建築、成大土木,這兩系都與繪圖有關,對喜歡畫圖的我,頗有吸引力。聽到人家說,唸建築系的女生比較多,我就選了土木系,我以為女生太多的系,唸了好像很沒有男子氣概。就像是小時候遇到寒流,父親早晨應急拿了姐姐的紅外套要我穿去上學,我寧願被打、受凍,也不願意穿去學校。懵懂、單純,是我們那個時代多數學生的寫照。
進了土木系,我才發現這不是我想像的志願,因為土木製圖一板一眼,和我所喜歡的有美感的藝術繪畫不同。剛好那年大一寒假回家,聽到好多同學都說要休學重考,我心裡就想那就重考看看。
當時我也會擔心,萬一重考成績不理想怎麼辦?所以我還是回成大土木把大一下學期課程修完,考完學校期末考後,我把握僅存的20多天準備聯考,當時心想如果先考上較困難的科系,萬一不適應,想要轉到其他科系也比較容易。所幸我順利以排名第4考取了台大醫科。

2.為什麼您會選擇心臟外科呢?可以談談1968年,您創下的國內首例心臟穿刺傷急救案例嗎?

在醫學系我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我想要把自己的美術愛好與醫學結合,所以第一年住院醫師期間,我都在閱讀整型外科的書本、論文。當時台灣心臟外科剛起步,開刀成功率只有50%,我想要挑戰,所以選了心臟外科。

我的第一篇論文是在1968年擔任總醫師期時完成的,有一晚走進來一位傷患,心臟被刺了一刀,刀子斷在胸腔裡面,因為血塊塞住心臟傷口,所以他沒有大量出血,意識清礎,生命跡象暫時穩定。但是留在體內的刀片會引發心臟感染,倘若不取出會危及生命。當晚院內沒有心臟外科主治醫師,我們總不能放著患者任由傷勢惡化死亡。
我決定立即替病人緊急開刀,正當插管的時候,他反射性的咳嗽,把塞住心臟傷口的血塊擠了出來,血液瞬間急速噴出。人體心臟外面包覆著一層心包膜,大量出血灌進心包膜,壓迫著心臟就會讓心跳停止。為了搶在黃金時間保住性命,我也顧不得未進行的消毒程序,立即打開傷者胸腔,一刀劃開心包膜,縫合心臟的刀刺傷口,我的助手開始消毒皮膚及蓋上消毒被單。這是我第一次體會到,替停止跳動的心臟手術並不困難,因為劃刀不會出血。
人體心跳停止超過4分鐘就會腦死或死亡,這是為什麼我冒著未消毒的感染風險,先要搶救傷者心跳的原因,手術過程中,我的助手不停的以食鹽水沖洗開刀部位,等到傷者恢復心跳後,我再用食鹽水仔細把所有部位沖洗了10次,並且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所幸病人手術後一切恢復良好。

3.在台灣心臟外科剛起步之時,您是如何精進自己的開刀技術?
那時國外心臟外科手術有90%以上的成功率,台灣的成功率還很差。雖然我還不是主刀的醫師,但是我非常想到國外最好的心臟外科醫院去學習。我的老師告訴我在台大醫院依照年資,大約10年後就能給我公費進修,那我不就40歲才能學到最頂尖的心臟外科手術嗎?我不想等待。於是我自己申請了5所最好的心臟外科醫院,心想如果不能學到最好的就不要出國。
很幸運的是美國德州心臟醫學研究所,給我每個月500美元的薪資,要我即刻前往。去美國進醫院的第一天還沒有完成報到手續,老闆就叫我刷手進手術室協助心臟手術,那真的是一次震撼教育,但是也讓我領悟到只要認真努力,我在速度、技術層面,都能做到最準確、最完美。正因為我不是以台灣公費學生身份進入美國醫院學習,所以我的老闆把我視為手術小組的正規成員,我就被要求要有美國心臟外科手術醫師的表現。
在美國某一天晚上,我聽到廣播說季辛吉要去北京,這在當時是很震憾的大新聞,隔年,尼克森就前去與毛澤東會晤。那時台灣的氣氛就好比1997香港回歸,台灣退出了聯合國,大家都往美國移民。不過,我還是婉拒了美國老闆要我繼續留在美國的提議,完成2年工作合約之後,我花了1個月幫忙訓練新進醫師,就整裝準備回台灣。
當時我的兩個孩子和妻子,都適應了美國生活不想回來台灣,我和他們說,爸爸先回去台灣2年就好。在美國工作期間,我沒有機會出去各地旅行,所以趁回台灣之前,我開車到全美各地拜訪同學朋友,幾乎環繞全美四分之三,六個星期內開了一萬英哩的路。

4.您是台灣在1987年,第一位完成心臟移植手術的醫師,心臟移植困難之處是什麼?
為了做好心臟移植手術,我們當時在台大醫院的移植小組,於1986年就率先完成60例動物的心臟移植手術。其實,心臟移植在國外是例行手術,不需要在手術前呈報政府部門。台灣卻特別立了人體試驗法,我在院內通過人體試演委員會後,不久有一腦死病人要捐心。當我向台大醫院呈報要進行台灣人體心臟移植第一例時,院長不在,手術經副院長同意。當天捐贈者及受贈者都已經送入手術室打開胸腔,副院長才又通知我不能動手術,當下已經是非做不可的地步了。
當我們移植小組完成台灣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後,衛生署要求台大醫院副院長去說明,並沒有詢問我本人,我也並不明瞭1個月前就備妥給醫院高層的相關文件,為什麼衛生署沒有收到?衛生署處罰我12萬元罰款,台大醫院6萬元罰款。然而早在立法通過前一年,我們就有技術能夠完成移植,在等待立法過程中不只一位病人死亡。記得那時有一位民眾捧著捐款來台大醫院指名要幫我繳交罰款,可見社會大眾還是樂見醫療團隊救人的熱誠與善念。
器官來源,手術後的照顧,都遠比心臟移植手術來的困難許多。大部份的心臟手術或心臟移植進行時,心臟都是停止的。心臟移植手術最緊張的時刻就是將捐贈者心臟縫合好,等待血液注入心臟的那一瞬間,看著心臟在顫動,有時需要施予電擊才能啟動心跳,這時所有工作人員才能鬆一口氣。
心臟移植手術的患者要能順利生存,涉及許多層面,患者的家庭支持、經濟來源及本人的求生意念都很重要。當時我為了就近照顧第一位成功出院的移植患者,提供了台大醫院一份可以兼差的工作,讓他住在院內地下室工作及生活。副院長不同意,只好讓患者回家去。我知道患者家境不好,也去他家裡探視他,教導他要按時服用抗排斥的藥物。
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對外來物會有免疫反應,如此才能保護身體不被病菌侵害。免疫系統也會把移植進來的器官當成外來物,免疫反應會對移植器官作用,造成器官排斥,所以心臟移植患者終生都要服用藥物控制身體的免疫反應。這位家境不好的病人,最後因為不按時服藥讓移植的心臟受損,再來找我時已經回天乏術。
移植的患者要壓抑細胞免疫,避免排斥的同時,也要保持身體免疫系統具有一定的功能,我們要定期追蹤患者的免疫功能。所以我們後來成立心臟移植患者的病友會,定期聚會,經由病友的力量互相扶持,互相叮嚀按時服藥,回診追蹤。

5. 1987年完成的是第一例同位心臟移植,1989年您又完成台灣第一例異位心臟移植,這兩種心臟移植手術有什麼不同?
同位移植是把心臟切除,再置入新的心臟,異位移植不會摘除患者原本的心臟,是在旁邊再加入新的心臟,把兩顆心臟並聯起來。異位移植在全亞洲就是我們亞東醫院有最多雙心人。因為捐贈者的心臟功能不全,心臟大小不符合病患需求,所以我們才會做異位移植。我們有一位病人接受正位心臟移植後心臟跳動不好,剛好有另一顆捐心,就再把它做異位移植,連同原來留下的心房,就變成世界唯一的三心人。
正位移植只有四個地方要縫合,異位移植則有五個地方要縫合,這是異位移植的手術困難之處,特別是在左心房相接處不能有任何縫隙讓血液滲出,否則很不易縫補止血。因為連接左心房的肺動脈血管不夠長,所以要接一段人工血管,一旦心臟開始恢復功能跳動時,如果別的血管滲血,只要補縫一針都可以止血,左心房就很難做到,這是異位心臟移植困難之處。

6.器官移植的推動及發展,有哪些困難或瓶頸呢?
各國心臟移植都沒有立法的問題,器官來源才是比較大的問題,器官主要還是要仰賴腦死患者捐贈。
腦死判定是有一定的程序,腦死的人瞳孔會散大、喉嚨沒有反應,腦部會腫脹到血管攝影的血液都無法進入腦部,腦死判斷只要靠臨床檢查即可由神經內科醫師判斷兩次才能確定患者腦死。
人的生命價值是在於腦活著,我想只有少數人不同意這個想法,腦死和植物人是不同的意義,植物人的腦子是活著的,如果把維生系統移除,他們還是可以呼吸,然而腦死患者即使用上最先進的設備,一週後還是會自然死亡。所以器官移植不能取走植物人的器官。
1990年初日本才打算對腦死立法,因為當時很多人把植物人及腦死患者混淆,日本國會還特別邀請我去演講。我在日本國會展示路易十六上斷頭台的歷史畫像,18世紀的路易人頭落地必死無疑,但是頭掉下來時心臟還是會跳動的,換到20世紀的路易只要身邊有急救人員,絶對可以讓他的心跳持續更久,那麼,心臟怦怦跳的無頭路易還算活著嗎?為什麼不能用他的心臟去救治別人呢?後來日本社會重新接受腦死和心臟移植的觀念,於1997年通過腦死捐器官的立法。
在醫師判定患者腦死之後,腦幹會漸漸停止分泌掌管心跳的激素,大約1個星期之後心跳就會自然停止。心臟愈早摘下愈健康,受贈者手術後心臟功能才會好。這就是為什麼心臟移植手術通常會在半夜進行,因為白天宣佈腦死以後,經過家屬溝通同意器官捐贈並簽屬文件,再聯絡各單位協調捐贈事宜,抽血檢驗器官配對,還要排除患有AIDS、B肝等檢查的捐贈者,若捐贈者患有梅毒,要給予受贈者抗生素,預防日後感染到梅毒。所以通常都會到半夜才能進行換心手術。

7.先天性心臟病的病童很難治療嗎?
前幾天我遇到一位年輕人,大約30多歲,他很高興的對我說,他是我開刀治好的病人。我對他的面孔毫無印象,我對他說:你一定是先天性心臟病,心中隔缺損的患者,很小的時候就讓我開刀治癒的孩子。他笑著直說謝謝。
我們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手術補完缺損後通常就不回來追蹤了。目前台灣先天性心臟病孩童人數減少許多,因為在產前檢查時,婦產科醫師都會利用超音波檢查胎兒心臟,如果心臟有先天發育問題,家長多半會選擇人工流產。

8.想請您談談心臟瓣膜手術。
從前心臟瓣膜病變多是因為風濕性心臟病,患者通常在10多歲時發病,女孩子較多,常發生在左心房到左心室的二尖瓣,大約到了30多歲就需要開刀治療。早期台灣生活環境不好,風濕性心臟病的患者很多,現在我遇到的風濕性心臟病患者多數是新移民,從大陸或東南亞來台灣定居的。
現在的心臟瓣膜病變多數是起因於年齡過大,主動脈瓣膜鈣化,以年長男性居多,侵犯的部位是左心室到主動脈的瓣膜。
心臟瓣膜的材質各有不同,年長病人可以用動物瓣膜,使用期限大約10至20年左右;年輕人較適用金屬人工瓣膜,可以使用更久。由於金屬置入心臟會造成血塊,血塊除了會響影心臟瓣膜功能,還可能流入腦部引發中風,所以植入金屬心臟瓣膜後,患者要固定服用抗凝血劑預防瓣膜產生血塊。
年輕女性如果想要生育,也要使用動物瓣膜,因為裝了金屬瓣膜後口服的抗凝血劑會隨著胎盤傳給胎兒,可能造成流產或畸形。有些使用金屬瓣膜的婦女想懷孕,要在懷孕前三個月就要改以注射肝素針劑取代口服抗凝血劑,以確保胎兒健康。因為注射的藥劑分子量比較大,不會進入胎盤。

9.心臟血管手術有哪些呢?應該由心臟內科還是心臟外科進行手術?
台灣最常見到的心臟血管疾病,例如冠狀動脈問題,是起因於膽固醇堆積在心臟血管,導致血管阻塞,心肌壞死。現在醫學進步,內科醫師可以有很多方式取代外科醫師,像是冠狀動脈血管支架就由心臟內科醫師處理,他們可以用心導管順著血管置入支架。
至於主動脈血管的支架,就要由心臟外科醫師來完成。年齡老化及個人體質會引起主動脈血管病變。多數的心臟血管手術完成後,都需要服用阿斯匹靈,並且要定期回診檢查。
冠狀動脈阻塞的患者以男性居多,因為女性體內的賀爾蒙可以保護心臟血管。冠狀動脈阻塞如果不治療,最後會引發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的問題,有些比較複雜的患者就要等待心臟外科移植手術。

10.您在台灣創造20多項心臟外科手術第一例,為什麼您會想要一直突破創新、勇往直前?
從小唸幼稚園時,我們左鄰右舍的小孩結伴上學,我總是提議說今天上學要走不同的路線,大家都不太願意。我好像是從小就喜歡挑戰。年輕時我常常一有空檔就跑去病理室,拿出各式各樣病變心臟的標本,想像手術時要如何操刀,從哪個方向、哪個角度,設想會發生什麼問題、該如何處理。
人如果停在困難處就不會進步,克服才能進步。就像是學習繪畫、書法的開始都是臨摩,然後才能創造。我想要做沒人做過的、最進步的手術,克服困難,像是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我很早就想學習國外,改用內乳動脈取代靜脈,因為效果更好。
進步是沒有止進的,當一位外科醫師認為他的手術是做得最好的時候,就是他落後的時候。因為完美是一個不存在的理想,完美就像是北極星一樣指導我們前進的方向,但是永遠到不了。對生活我不會追求十全十美,但是對工作就要追求完美。

11. 生物醫學與電子科技跨領域的科際整合帶動現代醫療技術進步,這對於心臟外科有哪些直接的幫助?您認為生醫與電子的結合有哪些方向值得年輕學子投入?
從前醫師只有X光、聽診器,沒有超音波、CT,剛回台灣時,在耕莘醫院擔任外科主任的大學同學謝國雄請我去看診,我在哪裡做了10例開放性動脈導管手術,這是先天性心臟病的一種治療手術。患者的心臟會有特殊的跳動雜音,我利用聽診器就能判斷出病因。現在的醫師都要以超音波和心導管才能確定疾病。
現在科技進步,年輕醫師對聽心雜音的能力退步很多。其實很多心臟病,聽診器一聽就能判斷。當然科技進步有優點,醫學影像能夠讓醫師向病人解說病情時,更具體明白,畢竟聽診器的學習要靠經年累月的經驗。因此,現在的醫師、病人都有依賴機器的迷思。
電子科技進步確實讓醫療更便利,以前醫學影像都是要拿片子再交送給醫師,現在照片子的瞬間就能同時把資料傳輸給門診醫師。這是電子科技進步的好處。我們亞東醫院APP掛號系統也要上線了,民眾可以隨時掛號預約,看診當天先在遠東百貨購物用餐,透過iPhone查詢醫師門診目前到了幾號,在接近的時間再來醫院就好。
電子病歷也是高科技的展現,亞東醫院到現在有185萬本的病歷,佔據了1,074坪的空間。紙本病歷每年都要增加43.6坪的病歷空間,在寸土寸金的新北市確實很沒有經濟效益,目前我們的電子病歷已經完成建檔上線運作了。紙本病歷只會留下出生證明、手術記錄及重大病理切片資料。
生醫與電子的結合在醫用電子軟體、硬體,復健儀器、骨水泥、生醫產業,我們遠東企業集團都有積極卓越的表現,這些面向都很值得年輕學生加入。

12.對於亞東醫院的醫療服務品質,您是用什麼方式提升並創新呢?
在擔任台大外科部主任時,我就要求醫師要扮演病人,明白生病時的感受和需求。現在亞東醫院的新進醫師都要在自己服務的科部體驗一日病人生活,我們院內80%的資深醫師也都很樂意參與這項體驗,大家都很認真的提出可以改善的細節,至今我們共收到181項的建議。
我們有一位骨科陳文質醫師自願在腿部打石膏,他想要感受自己病人受傷時的不便及情緒。我也扮演過心肌梗塞的病人住院,當時我躺在病床上被推出去檢查,我的頭頂筆直往前進方向,我就覺得眼睛沒看到前面好可怕,移動病人推床時應該是要讓腳部朝著前進方向才好。
大家都以為院長扮演病人時,醫護人員會小心謹慎、對我特別禮遇。其實並不然,當我打針完畢,他們要我簽收單據時,我才發現右手剛打了針就要簽字,實在不舒服。我們在擔任醫師、護理人員時都會有習以為常的工作方式,一旦習以為常就不會覺得有什麼不正確。唯有住院體驗,才會知道細節裡面的差錯。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我鼓勵同仁說“百見不如體驗”。

13.您對亞東醫院的期待?
亞東醫院是醫師想要發揮專長最好的地方,只要想挑戰、具有使命感,都是我們亞東醫院要網羅的人才。就像本院的邱冠民副院長心臟手術就開的非常好,外科部陳芸主任他從美國學會最好的技術,在2007年完成台灣第一位小腸移植,經由陳主任的努力,現在這項手術已經是常規手術。
醫學的進步永無止進,傷口小,甚至不要有傷口是發展趨勢。像是本院陳國鋅醫師,從腹部打3個洞就能做盲腸切除手術,目前已經完成了5,000多例的微創手術,已是領先國際。微創內視鏡開刀是外科的最新發展,能夠從人體自然孔道進入體內動手術,像是從口腔以胃鏡手術切除膽囊、盲腸,身體就不會有傷口。我們亞東醫院吳建明醫師做了台灣第一例:從陰道進入體內腹腔,切除盲腸。因為身體外部沒有傷口,術後恢復更快。
如果醫護人員被病患抱怨,就需要檢討,態度及語氣都要虛心檢討。如果開會遇到問題爭論不休,我們會回歸到亞東醫院的宗旨和願景,亞東的宗旨是持續提昇醫療品質,善盡社會醫療責任。願景是成為民眾首選的醫學中心,更要是實習醫師的首選,醫療專業人事穩定工作的首選、民眾健檢及看病的首選。

14.世間千里馬眾多,伯樂卻難求!這些優秀醫師,院長您是如何看到的?
誰有決心、誰無決心,其實都寫在臉上,我能做的就是要鼓勵他們,為他們加油打氣!
帶領年輕醫師上刀,當他們見識到師長的手術技巧純熟,就會自覺要更努力。老師以身做則,年輕醫師自然會以老師為學習榜樣。
人都會犯錯,心臟外科領域犯錯對醫師是很大的壓力,我不會責備錯誤,因為他們已經非常自責,要用鼓勵取代責罵。鼓勵年輕醫師寫論文、出國進修,以明確的獎勵讓他們發表論文。
此外,我們也要替醫護人員把關,過去我曾經被手術針扎過,感染到B型肝炎,所幸我後來產生了B肝抗體。所以,對於所有醫護人員我很都要求標準手術流程,要把每位病人都當做有潛在感染原,才能預防不幸。

15.您在台灣行醫、教學及研究四十餘年,從二十世紀跨越至二十一紀,想請您談談台灣醫療的改變。
早期國內的醫療是以醫師的專長為中心,現在則重視以病人為中心,注重全人醫療。不只治療一個人的某一項疾病,而是要醫治一位生病的病人。從前病人因為心臟不好導致呼吸不順,他在胸腔內科治療完後,有的醫師也不照會心臟科醫師,現在胸腔內科醫師會同時讓病人接受心臟內科治療,不同科別的醫師互相合作照顧病人。
過去醫學教育強調醫療照顧及醫學知識,現在醫學教育注重溝通、團隊配合及跨部門合作。現在台灣的健保制度行之多年,醫師都要配合健保系統運作行醫。至於醫學研究,台灣醫療在臨床方面是有國際水準,基礎醫學研究則需要政府及教育部門再多做投資。

16.現今社會有許多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家庭,想請您以自己的成長經驗來談談,要如何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的志業?
從小我喜歡畫畫,有一次上課我用課本擋住老師視線,在底下偷偷畫畫,老師默默走過來拿起課本看看,不專心的我到底在做什麼?老師沒有責罵我,但是我很不好意思,日後上課就知道要守規矩。
小時候我也不知道將來要做什麼?我也沒有特別喜歡讀書,後來我看了幾本傳記,像是福蘭克林傳、林肯傳,他們都是從很困苦的環境中奮發向上,這讓我印象深刻,人要學會努力充實自我,克服惡劣的環境,力爭上游。
其實,初中、高中時我也很貪玩,下了課喜歡和同學去逛街、玩耍,還常跑去游泳。一直到高二,才想到將來自己沒有父母可以依靠,總要有能力養活自己吧?那麼就要先考上好學校,才有本事養活自己,所以我開始認真拿起課本唸書。
年輕學生現在可能還不會知道人生目標是什麼?讀一些傳記可以見賢思齊,成為自己的動力。父母長輩會有年老的時候,要培養自己,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17.您大學重考時只有20幾天可以準備,您是如何規劃在有限時間內盡力完成目標?
我當時把每個科目都分配了時間及進度,如果今天這個科目的進度沒有全部達成,我不會停滯不前,我就會放棄沒有唸完的部份,第二天唸下一個新的進度,這麼做才能在最短的時間裡面,做全面性的準備。如果因為眼前差一些未完成的進度裹足不前,必定顧此失彼,無法全面應考。
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所謂沒有時間,是因為沒有把事情目標的優先順序排列出來,沒有把首要目標排在第1位。如果想要玩樂、又想要把工作顧好,在同樣只有24小時的情形下,就要取捨。人生也是要設定目標的優先順序,然後再一步一步完成。
從大學重考我得到的經驗就是:只要立定志向,下定決心,就能把事情做好。擬定全面計劃,當捨則捨,才不會因小失大。

18.危機處理是人生及事業最大的挑戰,您是如何處理危機?
從美國回台灣後,我的第一位先天性心臟病童死亡時,我整整一週都失眠,當時我好想逃回美國,不想再做心臟外科醫師,這是我行醫以來最痛苦的信心危機。從哪裡跌倒,就要從哪裡站起來,醫療充滿了許多變數,外科手術開刀成功,病患仍然可能送命,因為手術後的恢復狀況每位患者都不相同。後來我想通了,我不能因此就灰心恐懼,放棄行醫的使命。
我曾經在亞東醫院遇到一位病人主動脈剝離進入急診室,不立即開刀很快就會死掉,當時沒有家屬簽字,我還是替他開刀,救活了他。醫師為了緊急救人,只要兩位見證醫師簽名就能替病人開刀。在飛機上我也遇過乘客因為疼痛在地上打滾,座艙長希望乘客中的醫師能提供協助,我替患者診斷是泌尿道結石,為他打針放鬆輸尿管解除疼痛,回到台灣再送醫救治。也有患者胸口疼痛,我判斷不是心肌梗塞,不需要在東京落地送醫。
很多人會說,院長您不怕醫療糾紛嗎?我說,醫師的天職是救人,不論貧富貴賤,也不能因為擔心自己被患者提告,就忘了身上的白袍、心中的誓言。
從事心臟外科的手術風險本來就很高,凡事就是要和病人及家屬說明清楚,醫師絕對不是萬能的。醫師要教育民眾對醫療有正確認識,一定是生病才會進醫院,開刀是最後一步,不得已才開刀,那就一定會有風險。

19.對於有志從醫的學生您會給予哪些建議呢?
對醫學有興趣,有服務人的精神,就不會覺得累;有溝通技巧,就能避免醫療糾紛。想要收入好,經商或從事科技業都可以,醫學就不適合。
我想鼓勵年輕學生,不要想著“我為什麼要吃苦?為什麼又是我?” 面對問題時要做的就是克服困難、挑戰困難,我相信年輕人可以成就很多事情,都是要有使命感,建立自己的目標,全力以赴!

訂閱

訂閱文章

活動寫真

 ●p1p2p3p4p5

 ●p6p7p8p9p10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