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總醫院 黃才旺醫師

 

WeGenius第46刊‧2021年‧

  三軍總醫院.黃才旺醫師 【醫師介紹】

劉亦棻/張睿明 專訪

Q 為什麼您會想成為醫師呢?怎麼會對胸腔外科有興趣?

我成長於彰化偏遠的鄉下,父母親皆務農,小的時候我對未來要從事什麼工作並沒有特別的想法,就只是盡力把功課維持在一定的水平。家人對我有些期許,他們認為醫師可以幫助別人,會是一份好的工作。在聯考成績放榜時,我錄取了私立大學醫學院,我是村子裡第一位考上醫學系的子弟,考慮到當時的私立醫學系學費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我就選擇報考國防醫學系,除了免去學雜費,還會有生活開銷的補助。

在大學三、四年級時,我發覺到自己的個性適合外科。當時大家都會討論,很愛唸書的就選擇內科,對書本不是最感興趣的就先走外科。其實我也很喜歡讀書,不過,由於在農村的成長經驗是常常在田裡幫忙農事,感覺自己的體能狀態很不錯,走外科應該也不差。那時我是班上第一個選擇外科的學生。師長的影響最後讓我決定走胸腔外科,特別是實習時我遇到一位胸腔外科的學長,他的為人與行事作風成為我心目中的典範。

在我們實習及住院醫師受訓完成時,可以選擇次專科,選科的順序是依照成績排名次序,所以同學之間有機會互相協調心中的志願選項。已經在外科的同學,最後比較想要進入的次專科多是整型外科、直腸外科或泌尿外科,時至今日,我都還記得在外科成績排名首位的我,當眾選填胸腔外科時,同學們集體拍手叫好的有趣場景。

早年肺癌手術不盛行,開刀的患者人數不多,而且術後的恢復也都不太理想,新進醫師對胸腔外科都不是很感興趣,我考慮這樣的條件或許更有發展機會。萬萬沒想到,我走入胸腔外科之後的十幾年,隨著時代改變,這個領域真的有許多重大的發展與進步。現今台灣肺癌患者的癌症用藥金額,是健保給付癌症用藥的第1名,已經超過乳癌的支出費用。

Q 想請您談談肺癌的治療。

在2011年國外的大型臨床研究指出,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對於肺部疾病早期發現有顯著的幫助,基於這個研究影響,透過健檢發現的早期肺癌人數逐年增加。目前台灣每年約有13000例的新診斷肺癌患者,僅低於大腸癌的患者人數。

過去我們都是經由X光檢查發現異常,才會進一步檢查患者是否有肺癌,因此約有60%的患者發現時已經是晚期肺癌了,也只有大約25%的早期肺癌患者可以動手術治療。拜檢查技術進步之賜,現今各大醫學中心肺癌患者約有60%是早期,有更好的治癒機會。肺癌1期的患者,依據腫瘤的大小與特性,術後大約3~6個月才要回到醫院複診,他們預後的壽命與常人沒有太大的差異。

肺癌的早期患者,是指0期、第1及第2期。當電腦斷層檢查結果有異常,除了是肺癌,也可能會是發炎或良性疾病,例如肺結節。大約80%以上的肺結節是良性的,主要是要看腫瘤的大小、樣子與狀態。肺結節的大小,如果小於1cm,就不容易做穿刺,因為人體在呼吸時,肺的起伏會讓微小的肺結節波動,如果身體其他部位沒有癌細胞轉移的跡象,我們會用內視鏡的方法來診斷並治療微小的肺結節。

目前的標準流程是,當下取出肺結節時,就會請病理科醫師立即化驗,若為惡性,我們會即刻確定要切除的肺部範圍,以及旁邊需要清除的淋巴結,這是所謂的「冰凍切片」。若腫瘤很小,切除的肺部組織也較少,稱為部份切除或是楔狀切除。手術時間大約是1個小時。人體的肺是相當大的器官,我們的右肺有上、中、下三葉,左肺有上、下兩葉,若腫瘤大於2cm需行肺葉切除,大約要2個小時的手術時間。

病理結果決定患者是否在術後需要進一步的治療,如果是肺癌第1期,術後不需輔助治療。若是肺癌1B期,腫瘤大於3cm,加上危險因子,像是腫瘤分化比較差,或是其它特點,就需要在術後進行4次的化學治療(化療)。第2期,表示淋巴腺有感染,就需要化療。第3期除了化療,有的患者需要放射治療。肺癌3B期至4期患者,是屬於晚期病患,一般不會考慮手術,如果病情適合,可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或免疫藥物治療。

至於哪些患者適合標靶藥物治療呢?主要取決於基因突變,像是肺腺癌的患者,我們會為患者取樣做基因檢測,若基因沒有突變,就使用化學治療;若基因發生突變,就使用標靶治療。自2018年起,衞福部針對少數不適合標靶治療的患者,若是符合免疫治療,可以提供3週注射一次,每次20萬台幣的治療費用。

由於手術進行時,隨時會有變化發生,我們還是需要家屬陪同。特別是肺癌患者在手術之前的影像評估,經常會是第1期,但在手術時才會發現到肺部已經有許多腫瘤的擴散,這樣子的比例大約小於5%;就是說每100名病人,可能會有不到5人在手術時發現腫瘤擴散。

此時就不宜繼續手術了,這樣的情況家屬一定要替患者做一些決定。另外一個問題是,手術前我們都會對患者進行麻醉評估,90%以上的患者都是順利的,不過,還是有小於10%的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就是會發生特殊的情形,因此需要家屬做緊急處置的決斷。

肺部手術最大的風險是出血,像是肺動脈與肺靜脈,這些從心臟出來的大血管,若是在手術中發生出血,出血量通常每次就是1000~2000cc,人體的血液總量大約是5000~6000cc,可見胸腔手術的出血量確實很驚人。早年胸腔手術患者較難照顧的原因就在於這種大出血的風險。此外,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有個別的差異性,有些人的血管是會複雜些。肺癌診斷還有一個問題,無論是在台灣或是國外,大約15%~20%的患者,臨床診斷看起來是第1期,手術時才發現已經是第3期了。

Q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可以彌補傳統X光的哪些缺失?

曾經有一著名的研究,是對一組受測者進行電腦斷層掃描,另一組進行X光照射,結果發現,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的患者,可以降低20%的死亡率,可見LDCT有一定的功能。台灣健保目前已給付篩檢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與大腸癌癌症篩檢,未來國健署有計畫擬定給付55-74歲的民眾,進行肺部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檢查。

有些民眾在意輻射劑量,其實LDCT是安全的。早年傳統電腦斷層掃描大約是200張的X光片,現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的輻射劑量,大約是7~20張的X光片,輻射劑量相當的低。還有一個簡單的比喻,輻射劑量的單位是西弗,照射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會接受到3毫西弗,若搭乘一趟飛機,從台灣到洛杉磯,大約是5、6個毫西弗,因此許多從事飛行工作的人,會定期接受特定癌症的篩檢。

有一種醫師無法預期到、照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的影響是:民眾接受了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的檢查,發現胸部有結節,雖然是良性的結節,民眾心裡卻感覺到很不安,會出現焦慮的現象。

Q 什麼是3D立體影像模擬技術?如何運用在手術上?有何優點?

透過3D立體影像模擬技術,我們可以清楚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病情、手術如何治療。再來就是,現今的胸腔腫瘤,都是由電腦斷層篩檢,有時候腫瘤非常微小,早年傳統手術會切除較大面積,現在3D立體影像上面可以精確把腫瘤定位,手術切的少、切的準確。最重要的是,每一位患者都是獨立個體,有的人血管會有變異,如果能在手術前知道血管是否有變異,利於手術施行。透過3D立體影像模擬技術,我們知道血管的走向,也可以減少醫師手術的時間。

術前定位對腫瘤的標記,可以在手術室或放射科以電腦斷層定位,以針孔將染劑注射到腫瘤的位置。透過3D立體影像,它好比一個導航系統,我們可以看到腫瘤周邊的血管分佈,就不需要把整個肺葉拿掉,只要切除局部的地方。

早年在我剛開始接觸胸腔外科時,那時沒有3D立體影像可以定位腫瘤,患者即便腫瘤沒有十分嚴重,我們為了避免復發的問題,不得不切除整個肺葉。現在有了科技幫助,減少大面積的傷口,對患者的復原有一定的益處,這真是醫師們最樂見的進步。

我們的患者早年在傳統手術後,都會在加護病房照顧1、2天,大約要花10~14天才能出院,現在病患傷口小,大約3天後就能出院了,1週後可以洗澡,2週後就能運動,如果是肺葉切除,全部恢復的時間大約要1個月左右。多數患者可以在出院後就能工作,恢復正常生活對患者的心情也有正面的幫助。

肺部組織還有個特點,它是一個含有空氣的器官,早年我們不論用何種方式縫合,它都可能在手術完之後會有一點漏氣,現今肺部手術傷口微小,同時縫合的材料改進,有的患者術後不需要再放引流管將血水與空氣排出,或是有的患者僅要置入小的引流管,不到2天就可以移除,少數複雜手術才需要3~5天用大的引流管。

我們對於手術的預期是切除的範圍足夠大而不易復發,但是切除的範圍也不能大到影響了患者肺部的功能。我們三總很早就開始運用3D立體影像模擬技術於胸腔外科手術,很榮幸地多次得到SNQ的獎項。

Q 單孔免插管胸腔鏡手術,對患者有什麼幫助?與傳統胸腔鏡手術差別在哪裡?

台灣單孔免插管胸腔鏡手術,最早是由三總於2014年,邀請了一位西班牙醫師來國內指導我們手術的,早年的傳統胸腔鏡手術是有三個傷口,由於其中一個傷口在內視鏡操做時會壓到患者肋骨旁的神經,患者術後疼痛感較明顯。這位西班牙醫師創新的方法讓我們可以利用單孔免插管進行手術,減少患者的不適。對於疼痛感,我們難以量化每位患者的感受,不過,傷口數量變少,讓患者明顯地對外觀較滿意。

Q 想請您談談微創手術發展,是否所有的胸腔手術皆可用微創手術,有應用的限制嗎?

患者不適合微創手術的情形,像是患者的腫瘤太大;再來有的患者術前已經進行化療或放療,體內結構已經改變,手術困難度增加;還有的患者需要進行的手術是複雜的,在肺部腫瘤切除之後需要進行血管或氣管的重建,上述情形就需要採用傳統手術。台灣醫師施行胸腔微創手術的能力,以全球來說,我們的普及率高於美國與日本,教學醫院或地方醫院都有微創手術能力,主要還是要看患者本身的病情是否適合。

Q 除了肺癌之外,還有哪些胸腔部位的疾病需要外科手術治療?

我們心臟胸腔外科的分工是:心臟疾病是由心臟外科醫師處置;胸腔裡面肺,氣管,食道,縱膈腔,這些器官的疾病是由胸腔外科醫師處置,例如:孩童先天性的胸腔腫瘤,像是縱膈腔腫瘤、生殖細胞瘤與畸胎瘤;老人家常見的胸腺瘤。還有孩童先天性漏斗胸,一般胸腔部位的外傷,胸腔疝氣的問題。胸腔疝氣有許多種類,有的是外傷造成,有的是先天性的。老人隨著年紀大了橫膈變得薄弱,會造成橫膈疝氣,老年人的橫膈疝氣,通常不會感到疼痛,患者會持續喘不過氣,隨著人口高齡化,這樣的患者人數慢慢變多。

Q 近年台灣空氣汙染嚴重,空污究竟對人體胸腔會造成那些病症?

人們比較在意的是pm2.5,它主要的來源是人類開始工業化生活之後,排放到空氣之中的懸浮微粒。pm是1微米,大約是頭髮直徑的20分之1;pm2.5是指直徑2.5微米的懸浮微粒。其實空氣裡面的懸浮微粒或空氣汙染,許多是自然界之中天然形成的,像是火山活動。

目前已知pm2.5對身體的影響最大,不僅會造成肺部疾病,也會引起心血管疾病,或是神經方面的影響。pm2.5對呼吸道造成的影響是鼻子過敏,孩童鼻過敏與此較有關;至於是否與肺癌相關,目前研究結果尚不足夠。一般民眾不需要對pm2.5感到恐慌,日常生活中可以參考空氣品質指標(AQI)的預報,呈現綠及藍色適合在戶外活動。年長者或是心肺疾病的患者,在橘、紅、紫色時,就不建議外出。能多接觸大自然也是不錯的,台灣東部地區,澎湖都是空氣品質良好的活動地點。

Q 依您的行醫經驗觀察,抽菸、二手菸對身體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抽菸最常引起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癌分為小細胞與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之中,又有鱗狀細胞癌與腺癌,國外的資料顯示,80%的病患與抽菸、二手菸相關。台灣有許多女性不抽菸,但是在40~50歲左右,卻得到肺癌,本土曾有研究指出,某個特定基因對女性肺癌有影響。如果母系血親有肺癌患者,會建議子女或許應提早做肺癌篩檢。

抽菸、二手菸的暴露史,會增加20%肺癌的發生率。有些專家亦指出,國人煎和炸的烹飪方式,對女性肺部也有不好的影響。現在也有一個新的名詞「三手菸」,殘留在環境中香菸的有害物質,有些統計指出,二手菸和三手菸對人體的傷害更勝於抽菸的人。在台灣,董氏基金會長期對於菸害防制提供了許多資源,目前衞福部對於民眾的戒菸提供了專人陪伴與指導,當民眾戒菸遇到任何困難時可以有正確的方法度過過渡期。對於疾病,預防還是比治療來得更重要。

訂閱

訂閱文章

活動寫真

 ●p1p2p3p4p5

 ●p6p7p8p9p10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