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謝銘鈞醫師 消化內科/消化腫瘤

eenius34刊‧2011年‧

台大醫院‧謝銘鈞醫師【醫師介紹】

劉亦棻/薛淳元專訪

  1. 您為什麼會想成為醫師?

  2. 為什麼會選擇消化內科呢?

  3. 在台灣常見到哪些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癌症呢?原因是什麼?

  4. 該如何預防或早期發現消化道癌症呢?

  5. 為什麼近年來台灣罹患大腸癌的病人變多、變年輕了呢?

  6. 政府推行的糞便免疫潛血篩檢對民眾有什麼幫助呢?

  7. 有不少病人都認為自己排便出血是因為痔瘡,等到極不舒服就醫時才發現是大腸癌晚期,病人或醫師該如何保持警覺心呢?

  8. 消化道癌症會遺傳嗎?為什麼聽說家中母親患有乳癌則小孩容易得大腸癌?

  9. 有些民眾很排斥內視鏡檢查的不舒適感覺,接受麻醉再做內視鏡檢查好嗎?

  10. 內視鏡檢查發現消化道病變時可以一併動手術?

  11. 在哪些情況下病人的治療意願會降低或是半途而廢?

  12. 您在生醫光電及生醫奈米領域發表了許多國際級的研究結果,為什麼會想從事這些研究呢?

  13. 常常聽到媒體建議民眾要培養腸胃道裡面好的細菌,這些報導或廣告的說法正確嗎?

1.您為什麼會想成為醫師?

我的成長背景比較特殊,從小我是被阿公和阿媽帶大,從小就阿公告訴我家族裡面還沒有出過一位醫師,希望我將來能成為醫師,雖然阿公過世的早,我卻記住了他的心願唸了醫科。
其實阿媽並不太希望我從醫,她老人家認為開業醫師雖然家人物質生活比較不需擔憂,醫師卻要從早到晚忙碌,責任艱鉅又必須辛苦地守著診所。所幸我在畢業後一直待在教學醫院工作,看診和教學都要兼顧,但是能夠正常上下班,阿媽最後也釋懷我除了能服務病人又能教學生,而且有足夠的休息時間,阿媽在101歲時過世,那時我已是醫學系專任副教授了。阿公和阿媽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當我在面對很多年長病人時,我很能夠用他們的語言和病人溝通,一些台灣很鄉土的生活瑣事都能夠貼近病人和家屬的心。
現在回想我順從長輩期待來行醫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能幫助病人,國家還支付我薪水,我又能夠做自己想要做的學術研究。也許有人會認為不見得要找最聰明的人從事醫療工作,但是台大醫學院真的是一個很好的舞台,你可以從台灣大學找到各個領域最好的教授和研究生一齊合作解決病人的問題,在這裡不但能幫助病人又能得到知識的滿足。
2.為什麼會選擇消化內科呢?

我很喜歡操作器械做像是黑手的工作,到現在我們家裡的電器都還是我親手在修理,所以習醫之初我很想要從事耳鼻喉科,因為耳鼻喉科會應用到各式各樣的器械。大學七年級時我在醫院外科實習發現自己視力不夠好,開刀會有問題,於是我決定改走消化內科。因為消化系有超音波、鐳射和內視鏡…等儀器,也很符合我的興趣。
3.在台灣常見到哪些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癌症呢?原因是什麼?
在台灣消化道腫瘤疾病有口腔癌、食道癌、胃癌及大腸直腸癌,這些癌症占前十大死因約一半。大部份消化道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病從口入,起因就是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檳榔、煙、酒、過油、過鹹、過甜和刺激性的飲食,以及人工添加物,都容易引發消化道病變。
台灣人喜歡喝茶及各種花茶、草藥飲品,這些植物的栽種噴灑了大量農藥,目的就是為了賣相好增加銷售量,農藥殘餘不但會傷害人體,更會污染環境,尤其如果在集水區的水庫源頭使用農藥,對全民健康影響更大。現在國人的知識很進步,除了選擇有機飲食,也可以像歐美民眾在自家陽台種一些本地蔬菜食用。
台灣的農民都很聰明,未來大家都會朝著有機耕種來改進,政府也在水庫水源地教育當地學童如何預防水源地污染,我想這些都有助於癌症預防。台灣的教育十分普及,如果能夠再加強國民的公共道德心,不但會提高國家的軟實力,對於民眾長遠的健康生活更會有幫助。
另一項會導致胃癌發生的則是細菌感染,胃幽門桿菌在歐美已經被證實與胃癌發生有關,在台灣雖然沒有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證明這點,不過臨床上我們發現如果病人有消化道潰瘍,同時又感染了胃幽門桿菌,那麼病患的潰瘍不容易好,即使治好了也有50%的病人一年內潰瘍又復發。
一旦發現同時患有胃幽門桿菌及消化道潰瘍的病人,我們都會開立健保給付一週的抗生素來清除病人體內的胃幽門桿菌。台灣約有1500萬人感染過胃幽門桿菌,這些病人不一定會發展成胃癌,同時健保局也無力給付每一位帶菌者抗生素治療。再者就是全面投藥大量的使用抗生素對病人和環境未必是件好事,所以病人如果沒有消化性潰瘍但患有胃幽門桿菌,醫理上是可以選擇自費治療,醫師通常還是贊成為病人根除胃幽門桿菌。
4.該如何預防或早期發現消化道癌症呢?
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是第一級遠離消化道癌症的方法,第二級則是消化道定期的篩檢,讓疾病在黃金時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如果等到病人會有疼痛感、會脹、會吐,或是排泄習慣改變了,那麼疾病多是惡化到中後期,治療上面除了耗時、費力,金錢花費更是可觀。
光學儀器的發達對消化道疾病的發現與治療極有幫助,我在1991~1993年期間,赴日本進修學習早期消化道癌症,像是食道癌、胃癌和大腸癌的篩檢。日本在1960年代就因應其國人盛行的胃癌而提倡消化道疾病檢查,歐美各國則在十餘年前就進行大腸癌篩檢,早期發現就能治癒。
5.為什麼近年來台灣罹患大腸癌的病人變多、變年輕了呢?
大腸癌在台灣從過去每年約2,000名病患,迅速增加到現在每年超過10,000名新發生大腸癌患者,很多人會把西方速食店的引進與台灣大腸癌及乳癌病例的激增劃上等號,我想應該說是西方速食文化在台灣的興起,顯示國人經濟生活條件變的富裕了,不過隨之而來在飲食上的不均衡攝取,確實對健康有不良影響。舉例來說,薯條炸雞熱量過高,再加上沒有青菜蔬果的攝取,台灣人當然會像西方社會一樣出現大腸癌及乳癌病患快速增加的現象。
大腸癌患者除了人數激增之外,病患的年齡層也更趨年輕化,我曾經有一位年僅13歲的大腸癌患者,她在20多歲時不幸去逝。現在18、19歲的病患也很常見,所以正確的飲食習慣真的要從小養成,飲食一定要均衡,要攝取足夠的青菜和水果,纖維的攝取一定要足夠。其實在門診時醫師開立藥物處方的時間真的不需要太久,我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對病人進行衛教,要再三叮嚀病人改變生活習慣,改善飲食習慣。
大腸癌在發生癌病變前容易發生出血現象,因為食物殘渣很容易在通過腸道時,把病變組織的黏膜劃破造成出血,部份潛血可能是痔瘡、潰瘍或發炎,除非經由內視鏡檢查,不然很難確診出血病因。
台灣衛生主管當局從2008年開始推廣糞便免疫潛血篩檢,只要發現病患呈現陽性反應,醫師就要再進一步替病人做內視鏡檢查,若發現大腸癌早期癌症及前癌病變,就能立即切除治癒,幾乎不需要再化療。一般說來,病人每兩年做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就能針對大腸癌做到很好的發現並治癒。
6.政府推行的糞便免疫潛血篩檢對民眾有什麼幫助呢?
癌症預後好壞與否、病人能活到60或90歲,主要是看發現癌症的期別。過去的消化道癌症都是要先取出腫瘤切片,確認是癌症後再安排外科病房讓病人住院,然後擇日進刀房麻醉後再開刀,病人從住院開刀到出院完全康復至少要兩、三週。目前內視鏡手術極為成熟,很多早期消化道癌病變可以在內視鏡檢查同時就切除根治,前後只要一、二十分鐘。
我曾經跟隨我的老師王正一教授做一項研究,發現每位高危險民眾平均要花10~25萬元,就能夠有效篩檢大腸癌,做到早期發現及治癒。如果捨棄篩檢等到明顯病痛症狀出現才就醫,那幾乎都要開刀甚至用標靶藥物延長生命而無法根治,平均每多活5個月就要花100萬元,此時病人的生活品質很差,家庭生活也受影響,對社會也難有貢獻。
健康的投資和教育的投資都是不能省的,現在投資健康1元,未來最少能省5元,在醫界極力呼籲下,現在政府已有所認知,願意把錢花在刀口做癌症的篩檢工作。
7.有不少病人都認為自己排便出血是因為痔瘡,等到極不舒服就醫時才發現是大腸癌晚期,病人或醫師該如何保持警覺心呢?
在臨床上我時常提醒學生,病人如果在癌症的晚期或末期才來治療,醫師更要仔細想想到底是病人本身或是醫師讓這病人被延誤就醫。許多人會自我解釋說“十男(女)九痔”,出血只是因為痔瘡,所以沒關係,不會運氣那麼差就得癌,但是站在醫師的立場,我們只要發現潛血就應該要用內視鏡仔細檢查無慮才能讓病人回家,醫師寧可過度小心,也不能掉以輕心。當然像是肺癌和胰臟癌幾乎不會有早期的明顯症狀,所以發現時都極難根治,不過消化道癌症幾乎都能早期發現並治療。
8.消化道癌症會遺傳嗎?為什麼聽說家中母親患有乳癌則小孩容易得大腸癌?
消化道的癌症目前在台灣或國外都沒有直接證據顯示與基因遺傳相關,主要致病因子還是因為生活飲食習慣。一般說來,我們不喜歡單就基因遺傳面去斷定病人一定會罹癌,這會讓病人長期生活在恐懼中,甚至會變成焦慮症。我們也不鼓勵民眾只憑血液做生物微陣列晶片檢測,就相信自己可能得到癌症的機會,其實生活環境因素對癌症形成影響才是主因。
如果父母親、小孩或是兄弟姐妹一等親有人患有大腸癌,就屬於高危險群需要定期做篩檢和內視鏡檢查,通常約有40%的機會檢查出相關病變。還有一些大腸癌病人會反應說“腸乳一家親”,家庭中母親得有乳癌小孩得到大腸癌的機會就較多。其實這還是反應了台灣進入已開發國家,生活飲食愈富裕,乳癌及大腸癌的發生率就會變高。
台灣只有極少數的家族有大腸長息肉的遺傳因子,這些成員只要尋找到合適專業,都可以受到很好的醫療照顧。我常和病人說,台灣是地處亞熱帶中農民最聰明勤奮的國家,我們有200種以上各式各樣的蔬菜水果,民眾多食用新鮮蔬果都有助於遠離癌症。
9.有些民眾很排斥內視鏡檢查的不舒適感覺,接受麻醉再做內視鏡檢查好嗎?
二十多年前我首先就在和信醫院開始執行麻醉內視鏡的檢查,但是我不太鼓勵病人採用麻醉檢查。因為在檢查過程中,我們需要病人配合移動,也會詢問病人相關病情,同時麻醉也是有風險,除非病人可能會因疼痛引發其他重大併發症,我們才會考慮麻醉。如果病人擔心內視鏡檢查的不舒適感,有時可以先做X光檢驗,但是X光檢驗無法像內視鏡一樣,可以發現病灶立即就做處理。
10.內視鏡檢查發現消化道病變時可以一併動手術?
試想如果我們可以利用內視鏡的光纖進到人體的消化道,檢查是否有發炎、潰瘍或長出不好的組織,那麼為什麼不同時把這些問題一併解決了呢?所以現代內視鏡技術除了有光學診斷的功能,更可以利用微機電的設計達到手術治療,你可以想像成是利用很細的器械(手臂)隨著光纖(眼睛)一起進入消化道。
從前病人胃出血、腸出血都要開大刀,現在幾乎很少了,這些病人90%都可以用內視鏡治療,找到病灶加熱電燒能夠取代過去的大手術。大腸息肉這種癌症的前癌病變,從前都要進手術房開刀,現在只要在內視鏡檢查發現時,利用金屬器械圈住息肉通電燒灼,幾分鐘就能完成手術,如果傷口太大,還可以利用器械像釘書機一樣把傷口釘合。
上述這些手術在台灣都十分常見,內視鏡手術過程中病人完全不會感覺到疼痛,只要把病灶清除乾淨就能治癒,不需要再服藥、換藥或開刀,只要兩、三年再回診追蹤一次就好。
11.在哪些情況下病人的治療意願會降低或是半途而廢?
大腸癌病人多半在第四期化療時會比較辛苦,有些病人要做人工肛門也很辛苦,所以如果能早期透過糞便潛血篩檢和內視鏡檢查,早期發現就能輕鬆治癒。我常常會拜託病人一定不要忘記追蹤,雖然我也有幾十位病患在第四期時發現到肺及肝有癌細胞轉移,在積極治療後能夠存活下來了,但是我還是很心疼病人這麼辛苦抗癌。
所以我要再三提醒大家要做糞便潛血篩檢,呈現陽性一定要再做消化道檢查。同樣的我也想提醒民眾,國家花費了許多經費提供子宮頸抹片檢查,全國卻有60%以上的婦女忽視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這真的很可惜。
12.您在生醫光電及生醫奈米領域發表了許多國際級的研究結果,為什麼會想從事這些研究呢?
我從高中就對物理和化學很感興趣,因為台灣大學是研究型大學,於是我有機會帶著幾位電機系、材料所及化學所的研究生,以生物醫學的問題為目標做了許多研究。
在二十世紀末政府推出了兩兆雙星的計劃,其實已經預見了台灣在電子高科技產業的瓶頸,當時政府即派了許多學者去國外考查,希望規劃二十一世紀台灣能夠在一些領域成為全球學術及產業的佼佼者,生醫奈米的藥物傳輸及生醫光電就成為政府想要完成的目標。
蛋白質體學、基因體學,是醫學最常要接觸的領域,因此奈米科技在我們醫學系的教授看來一點也不陌生,我們能夠從臨床去切入生醫奈米,把奈米應用在實際操作面。我經常收醫學系、材料系、化工系或化學系的研究生,把臨床醫學與基礎科學結合,我的研究都是應用在腫瘤的診斷和治療。
舉例來說,我會讓病人服用一些藥劑,這些藥劑進入病人消化道後會主動去找到消化道裡面的癌細胞,當我再用內視鏡去觀察病人消化道,我就可以看到有幾個地方會放出像紅綠燈一樣的紅螢光,這樣我就能夠更精準的找到病灶清除乾淨。
生醫光電與生醫奈米的結合可以補強醫師在臨床上診治技術的盲點,其實很多接近病變的消化道組織的外觀都長的很相似,因為醫師也是人,當然會有判斷上的疏失,所以我們要不斷精進用更好的科技來幫助醫師與病患。生醫奈米的另一項優點就是能夠把藥物直接帶到癌細胞,奈米藥物傳輸比較不會傷害到正常細胞,病人治療的副作用小。
13.常常聽到媒體建議民眾要培養腸胃道裡面好的細菌,這些報導或廣告的說法正確嗎?
人體平均1cc的腸液就含有200多種的細菌,裡面會有好菌也有壞菌,這些細菌會在我們人體內自然達成平衡,我們不建議民眾做一些不必要的行為去改變身體內細菌的平衡,三餐飲食均衡、定時定量、多攝取蔬菜水果纖維,少用食品添加物就好。一般市售的保健食品只能當成是食品,不要當做是有療效的藥物,至於廣告宣傳的美容、瘦身、抗老或防癌的食品,民眾不要盡信。
腸胃道的保健最注重飲食三少原則:少鹹、少油且不要太飽,多運動可以讓腸胃道正常運作,散步的運動量可能不太夠,建議要快走較好,有些民眾對特定食物不易消化或會過敏,那就表示體質或腸胃道細菌不適合這些食品,民眾就要避免食用,學會與自己的身體和腸胃細菌和平共存。

訂閱

訂閱文章

活動寫真

 ●p1p2p3p4p5

 ●p6p7p8p9p10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