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林肇堂醫師 消化內科

eenius35刊‧2012年‧

台大醫院前副院長‧林肇堂醫師【醫師介紹】

劉亦棻/薛淳元專訪

  • 1.請問您為什麼想成為醫師呢?怎麼會想選擇消化內科?

我從小就想當醫師,這原因說來話長。那時候小學生要通過聯考才有機會唸國中,小孩子從小學三年級就要補習。當時壓力真的很大,我在小學五、六年級時就經常肚子痛,我的阿媽常常帶著我四處往醫院跑。

有位醫師說我的症狀應該是患有膽結石,這嚇壞了我的阿媽,這件事情讓我記憶猶新,因為當時檢查膽囊要先吞下藥劑,再照射X光顯影。停留在膽囊裡的藥物需要食物誘導出膽汁分泌,然後才能讓X光照出來膽囊的功能是否正常。那個誘導膽汁的食物竟然是整顆生雞蛋!現在人很難想像在當年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能夠一個人獨自享用一顆生雞蛋是多大的享受!腹痛的痛苦指數瞬間成零!我永遠記得幾位兄弟們望著我獨享一顆生雞蛋的羨慕眼神,但檢查結果是我的膽並沒有問題。後來我們又輾轉找到一位台大醫院的名醫,他認為我是十二指腸潰瘍。他開了一種發泡劑讓我放入水中化開後喝下,以現在的醫學觀點來看,那藥物成份應該是制酸劑,確實可以解除一些腹痛。此外我在讀書時也經常服用早年台灣很有名的 ”XXX強胃散”,服用後打個嗝,滿口盡是甘草香,感覺很不錯,但是過了約3、4個小時,到了半夜胃又開始不舒服。

後來我考上了建中,胃病依然沒有好轉,所以我想要唸醫學系,希望找到一個答案。進了台大醫學系後,我們的宋瑞樓老師是消化內科學的權威,他告訴我們十二指腸潰瘍是很難根治的,控制胃酸能改善症狀就好了一半。從大學一年級到三年級期間,我的胃病就是在時好時壞中度過。

大四時我們要在實驗診斷課檢查自己的糞便是否有寄生蟲或潛血,我們每個人把自己的糞便放入試管中,滴進幾種試劑,根據老師的指示,左搖右晃等試劑反應,教授笑說你們這些同學是不可能有人糞便會有潛血,所以不會有人的試劑反應會出現藍色的啦!結果全班同學只有我的糞便試劑反應是藍色!因為只有我有十二指腸潰瘍,因為消化道的出血就隨著糞便排出而呈現陽性反應。

到了大學六年級時,因為自己一直飽受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之苦,我就去找消化內科的王德宏教授,他在課堂上教過我們使用胃鏡來診斷消化性潰瘍,當時胃鏡是新引進台灣不久的儀器,醫學生們都覺得好神奇。於是王教授很熱心替我做胃鏡檢查,那真是一個痛苦的經驗,因為早期使用的胃鏡管徑很粗,我吞得很辛苦,加上當時年紀輕,喉嚨肌肉對異物的反射所引發的嘔吐非常劇烈,只記得我的口水流的滿身,頭髮也濕透,真是狼狽。

做完檢查後,王教授直說“金好!金好!”我心想,是“金干苦”吧。王教授確定我有十二指腸潰瘍,同時替我開立了診斷證明。沒想到國防部不接受非軍事醫院的疾病診斷書,所以,我就要去三軍總醫院再次複診。我的體位被判定為戊等,需要反覆去三總檢查,而且隨傳隨到,直到醫官願意開立診斷證明為止。

等待體位檢定的期間,我考上了預官,也準備去部隊會醫官了。突然上級要我再回到三總檢查確認病情,這一次檢查的醫官再作了上消化道X光攝影來診斷我的潰瘍。在這場災難般的體檢後,我被部隊驗退,一下子畢業後無處可去,於是我先到高雄的一家小醫院担任小小的住院醫師,一年後再回到台大醫院從住院醫師一直做到主治醫師。這段期間有許多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新藥(像是泰胃美Tagamet)陸續上市,這些藥物都能有效改善消化性潰瘍的症狀,藥效也持久,所以我也以為消化性潰瘍的毛病應該解決了。1979年我已升等為副教授,在前往美國國家衛生院(NIH)進修的第3個月,有天早上起床看到糞便顏色有些黑,我不以為意,在進醫院的實驗室工作到一半時突然覺得好暈、很不舒服。我和同事說我快昏倒了,必須向指導教授請假。當教授看到我時,他嚇了一大跳,要我馬上回家,因為我的臉色讓他很擔心。

我回到辦公室坐下來休息,看見鏡子裡的自己一臉慘白毫無血色,我又拖著身子慢步到洗手間,上完厠所轉身看到馬桶竟然佈滿了黑色的糞使。我告訴同事請趕快送我到國家衛生院的急診間,接著我就趴在桌上稍做休息,等我再抬起頭來時,我就像瞎子一般什麼都看不見了,由於出血造成的休克讓我全身的血液都集中到最重要的器官,像是心、肺、腎、腦,這時候視網膜的血流就是最重要的,這是我此生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的氣味。

同事們把我直接推進加護病房,我在裡面住了四天,身上插滿了管線。我的主治醫師說,要再幫我做一次胃鏡檢查,於是來了一位年輕的老外醫師,他很努力的想要找到我胃部的出血點。在美國國家衛生院(NIH)這些研究主的單位,醫師很會研究疑難雜症,但對於診斷胃出血這種常見的疾病反而不拿手,他們的檢查技術也沒有我們台灣醫師高明,當時我透過螢幕約略已看出自己胃部的出血點,但我吞著管子無法言語,只能眼睜睜從檢查螢幕看著他手足無措地尋找我的出血點,這是我的第二次吞胃鏡經驗,居然是在美國。

那時候我的病情只能依賴輸血搭配注射制酸劑來治療,主治醫師向我保證,我不會輸到含AIDS病毒的血液,但他不能保證是否含有C型肝炎病毒,因為那時的技術沒有辦去篩檢出含C肝病毒的血液。我的血紅素只有剩下每亳升7芸,只有正常人的一半,但我還是選擇了不要輸血。出院後醫院派了一位營養師來教我如何透過飲食治療貧血,西方人不敢食用的豬肝是最好的補血食材,其次是帶血的紅肉。我在太太的照顧下逐漸恢復了健康。

回國後我立志一定要治好胃病的宿疾。事實上,1984年澳洲的醫師馬歇爾( Barry Marshall )及華倫( Robin Warren )已經發現了胃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他們認為十二指腸潰瘍並不是起因於胃酸過多,罪魁禍首應該是這隻細菌。這兩位發現胃幽門螺旋桿菌的醫師,在22年後獲得諾貝爾獎。

於是我與公衛學院的陳建仁教授在台灣做了大型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臺灣民眾超過半數都在小時候感染過幽門螺旋桿菌,細菌感染會造成胃部的發炎。過去大家都認為抗生素這種消炎藥會傷胃,胃都發炎了,怎麼還能再用消炎藥治療呢?但是幽門螺旋桿菌的發現改變了醫療的視野,正是因為胃部的發炎起因於幽門螺旋桿菌,我們就要用抗生素來消滅這細菌,終止胃部發炎反應。

但當時很多醫師懷疑這項醫學的新發現,推廣這項治療很不容易。我就先用自己作實驗,讓自己服用含有鉍劑 ( Bismuth )、安莫黴素(Amoxicillin), 及Metronidazole的三合一療法,一共服用了4週。現在治療胃幽門螺旋桿菌只要服藥1週,而早年我在替自己治療時要服藥4週。當我治好自己的潰瘍後,我家認識的一位水電師傅也和我一樣長年胃病,於是我讓他到醫院就診,發現他和我是一樣的病因,他在接受我的治療後就痊癒了,這讓我對治療胃幽門螺旋桿菌的信心大增。後來許多病人口耳相傳找我治病,我們才在台灣有計画地、大規模治療胃幽門螺旋桿菌、消化性潰瘍及進行它與胃癌相關的研究。

現在的醫師都正確認識到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的原因不是胃酸過多,而是因為感染了胃幽門螺旋桿菌。我自幼被胃痛折騰了30多年,在治療好了胃幽門螺旋桿菌後,這20名年來再也沒有犯胃病,我很幸運能夠治好自己的病,同時也很慶幸能有機會幫助其他的人免受胃疾之苦。這樣看來,當消化科醫師似乎是我的宿命。

  • 2.胃幽門螺旋桿菌造成的消化性潰瘍可以根治嗎?要如何發現及治療呢?

感染了胃幽門螺旋桿菌,造成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可以用抗生素治療。也就是說只要把細菌消滅掉,就可以根治消化性潰瘍。臨床上要證明胃裡面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可以在作胃鏡時,由胃黏膜作切片檢查,直接用染色或培養出細菌,或者用碳-13尿素呼氣測試法,血清學的方法,或尿液或唾液之抗體檢查。胃幽門螺旋桿菌的吐氣檢查如果沒問題,不表示病人的胃是健康無虞的,還是要有胃鏡檢查,才知道患者是否有胃炎、潰瘍或胃癌。

  • 3.胃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有關嗎?

西方人胃癌患者很少,日本人胃癌病患全球第一位,而台灣、韓國、中國的胃癌患者也很多。我們總是認為非洲、印度人民的環境衛生很不好,但是他們的胃癌患者卻很少,所以,環境與基因的交互作用才是致病的關鍵。

我們做消化道檢查時常發現,日本人的胃老化的很早,這個民族早年鎖國百年,沒有與其他的民族交流,所以日本人的基因血統很純正,因此,如果父親是胃癌過世,後代幾乎也都會容易得到胃癌。除了普遍民眾都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外,再來就是他們的飲食習慣有個缺點,就是太鹹,這也是胃癌的高危險因子。

一個流行病學的調查顯示,日本人的移民到了夏威夷,第一代得到胃癌的死亡率與日本居民一樣,他們也都有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第二代日裔美國人胃癌機率就少很多。第三代日裔美國人則多半就是得到西方文明病,像是大腸直腸癌就增加很多。由此可見,除了先天遺傳基因讓他們的胃部容易老化,後天飲食習慣對癌症的影響同樣不可輕忽。

再以我們華人為例,大約30-40年前,台灣胃癌高發生率是在馬祖地區,因為生活困苦,民眾習慣把食物放到腐敗留下來食用。當地居民告訴我,祖先教他們把捕來的小魚塞進一支瓶子裡面密封住,加鹽或甚至連鹽巴都不用加入,讓魚肉自然腐敗。過了一段時間,就可以打開來拌飯吃。從現代醫學觀點來看,他們的先民真的吃了很多不好的致癌物。

當十七年方我們台大醫院團隊前去馬祖替居民做全面的胃鏡檢查時,我們只能搭小型七人座飛機或台馬輪前往南竿、北竿。馬祖屬閔北地區,當地區民的語言我們聽不太懂,但是民眾很高興我們前去替他們治病。馬祖離島能外出的老人家都搭乘浮板舟前來。我只見那浮板舟隨著浪頭忽高忽低,抵達岸邊時,梳著包頭的婆婆們併排蹲坐在岸,我連忙跑去迎接,只見婆婆們全部都暈船在嘔吐。我心裡感嘆到醫療資源的城鄉差距。第一次普查雖然沒有發現胃癌的病人,但在馬祖胃鏡普查完後第二年,陸續又有人得到胃癌送來台大醫院醫治。我們發現事實上真正已有胃病症狀的居民並不願意做胃鏡檢查,或者分居離島而無法接受檢查,這種胃鏡普查的篩檢模式並沒辦法減少胃癌的發生。由於馬歇爾(Barry Marshall)及華倫(Robin Warren)已經發現了胃幽門螺旋桿菌( Helicobacter pylori),而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又被認為與胃癌的發生有關,因此,我們從2004年起就全面投以抗生素先徹底剷除致病的胃幽門螺旋桿菌,馬祖地區胃癌的患者就大量減少了。

  • 4.在什麼情形下,需要做胃鏡、大腸鏡的檢查呢?哪些人需要比較注意消化系統的健檢?

醫療行為也是在進行風險管理及風險評估,以胃癌為例,病人如果有胃癌的家族史,感染了胃幽門螺旋桿菌,他又抽煙,常吃重鹹口味食物,像是泡菜、火腿…等醃漬食品,那麼他得到胃癌的風險就很高,他就需要定期做胃鏡檢查,同時要治療胃幽門螺旋桿菌的問題。

如果病患得到十二指腸潰瘍,但是家中從來沒有人得過胃癌,他的生活環境也很衛生乾淨,不會食用醃漬或不新鮮的食物,那麼表示他不會接觸不好的致病因子,我們就只要一次用藥治好他的胃幽門螺旋桿菌,因為他的胃酸較高,得到胃癌的風險很低。

家中有人患有大腸直腸癌,或是大腸有長息肉,生活飲食太營養,從小就喝牛奶、喜歡吃肉,不太吃蔬菜水果,這些是得到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而女性符合上述條件,同時經期來的早,得到乳癌的機率就很高。

所以現代預防醫學所謂的健康管理,就是評估得到疾病的風險有多高,然後針對不同的個體安排需要的檢查。個人得病的風險就要考量父母家人的基因遺傳,生活的習慣,飲食的習慣,還有是否患有慢性疾病,像是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患,併發其他疾病的機會就比較高。

以美國大腸直腸的防治篩檢為例,如果糞便有潛血反應,就應當去醫院做大腸鏡檢查,如果檢查沒有問題,5年後再檢查就好。如果檢查有大腸息肉,切除息肉後3年內要定期追蹤。因為一般民眾對於自己健康管理的風險評估不專業,所以政府的衛生政令宣導會用簡單的口語訴求,希望每位民眾都記得要做糞便潛血檢查。

  • 5.很多廣告都會宣稱胃藥、胃乳,可以幫助小孩、老人健胃整腸助消化,或是能夠治療工作壓力大的青壯年胃食道逆流、潰瘍的問題,究竟這些藥物適不適合自行服用?

胃酸是保護我們人體的重要機制。胃酸的pH值介於1~2,鐵釘遇到胃酸都會被腐蝕,胃酸的功能就是殺死外來病菌。每個人胃酸分泌的量都不一樣,十二指腸潰瘍的病患,他的胃酸分泌就比較多;胃潰瘍的病患,胃酸就比較少;胃癌的患者胃酸也比較少。不同種族胃酸分泌量也不同,像是非洲小孩直接吃土壤都不會生病,我們吃了一定出問題。

在新竹曾經有四位老人家是牌友,有一天相約去吃鱉蛋來補身,結果其中一位感染了霍亂,經過衛生單位檢查,發現霍亂弧菌藏在鱉蛋表面,但是,為什麼另位三位老人沒有生病呢?原來得到霍亂的老人曾經動過胃切除手術,他沒有胃酸殺死外來的病菌。

肥胖、緊張、壓力或老化,會讓胃與食道之間的括約肌鬆馳,造成胃酸從胃部逆流到食道。所以,民眾要經過醫師診斷過,確實有胃食道逆流的病症,才可以服用制酸劑。如果民眾擅自購買且長期服用制酸劑,反而會對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

  • 6.常聽說阿斯匹靈、止痛藥或骨科開的藥比較傷胃,請問臨床上哪些疾病的用藥要注意可能會使消化系統受傷?民眾服藥時應該注意什麼細節才不會傷害消化道?

現在社會高齡化,很多老人都會有風濕、關節炎的疼痛問題,通常就會服用消炎止痛藥,這些藥物容易傷胃,所以服用時要配合胃藥。

此外,中風在台灣和日本是很常見的疾病,血栓如果流到腦部會引起中風,如果心臟栓塞就會引起心肌梗塞。預防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就是要讓血液不容易凝固,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就有預防效果,通常80-100毫克計量就有抗血小板的功能,一天一次配合胃藥就不傷胃。特別要提醒民眾的是:如果長期服用消炎止痛藥和阿斯匹靈,病人一定要先告訴醫護人員,停藥一星期之後,才能夠接受開刀、做胃鏡檢查或切片檢查。

  • 7.膽結石的病人在生活飲食上應該注意些什麼?最好避免有哪些生活習慣以免膽結石惡化?

從前的有些醫師主張:若不治療,膽結石會變成為膽囊癌,但是其間的相關性並沒有研究定斷。膽囊癌的發生與膽管生長的異常、膽囊壁的異常有關。如果膽囊已經失去功能,完全無法收縮,結石又卡在重要部位,我們會建議病人開刀。倘若病患因為膽結石反覆劇烈腹痛,一年內發生了2-3次,我也會建議動手術切除。

一般民眾發生消化性潰瘍的腹痛時間,經常是在 早上11:00、下午 4:00 和半夜。只要吃一些食物就能緩解腹部悶痛,所以消化性潰瘍又稱做是 餓鬼病。膽結石的疼痛部位接近背部,發作時間通常是在晚上8:00以後,特別是在吃到飽的餐廳用過大餐後,病患會痛到在地上打滾。所以,患有膽結石的病人切忌暴飲暴食。

  • 8.有些偏方說飲用蘋果汁可以治療膽結石?

很多民眾相信偏方,像是飲用蘋果汁有助於排除膽結石,還有病患會拿排泄物來給我看說他成功把膽結石排出來了!醫學是實證的科學,我會用超音波讓病人先看到他有幾顆膽結石,然後病人依據聽來的偏方按日飲用蘋果汁。

2週後我們在門診檢查時,對照前後兩次超音波影像,患者的膽結石依然沒有變化,所以這偏方是沒有科學證據的。

化石草、蘋果汁的偏方,我們都試驗過,沒有真正的效果。食用蘋果汁的病患,他的糞便過濾後剩下的殘渣,經化驗發現那些結塊都是纖維而非結石。

西方人的體質和我們不同,他們的膽結石成份以膽固醇居多,所以服用膽汁酸這種藥物就可以調節膽汁分泌,確時能融解掉膽結石。膽汁酸的天然成份其實就是膽汁。30年前我已經引進膽汁酸這種藥物,但對東方民眾的胆結石沒有幫助,因為我們的結石成份是膽色素,堅硬如石,膽汁酸這種藥物根本融解不掉東方人的膽結石。

  • 9.常聽到報導說胰臟癌很難發現及治療,這讓一些發現胰臟有腫瘤的民眾頗擔心,我們對胰臟疾病該有哪些正確的認識呢?

這幾年來,台灣有多位從事藝術和演藝事業的名人因為胰臟癌病逝,讓民眾注意到胰臟癌這個疾病,而它確實是一種很難預防或察覺到的疾病。胰臟的檢查要利用超音波掃描,胰臟的部位位於身體深處,且前方會有許多空氣,所以超音波掃描很難檢查。

一般人得到胰臟癌是 10萬分之 5 或 6 的機率,但胰臟癌的危險因子不容易確定。若一等親曾得到胰臟癌,則家人患有此病那麼機率會增加數倍。至於糖尿病是不是胰臟癌的風險因子,醫界也沒有定論。飲酒過量的人容易得到胰臟炎,是指胰臟發炎,和胰臟癌的發生也沒有絕對的關係。

  • 10.我們就醫時應該如何清楚有效的表達症狀,讓醫師明白我們身體消化道的不舒服?

有些病人會將自己的不適或症狀記在便條紙上來看医師,這是最方便的方式。甚至有些都會區的病人很科技化,會直接把糞便拍照給我看,還有人會列出症狀或問題,讓醫師問診有效率,這些都不失是有效率的方法。

  • 11.如果健檢時發現消化道出現異常狀況,我們是先要去消化內科、消化外科或是腫瘤科看病呢?

消化內科是最常遇到癌症的專科,台灣人常見的肝癌、大腸直腸癌、胃癌、食道癌及胰臟癌這五大癌症,都是經由我們早期發現到了問題,再轉介至外科開刀或是腫瘤科化療。

目前對於癌症的治療,在國外通常是由家醫科、婦科的醫師發現到腫瘤,再轉介至外科手術,並且到腫瘤科進行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病人治療完畢還是會由家醫科或婦科的門診追蹤。所以國外的癌症治療是層層把關、責任分明。

台灣癌症治療的制度不算完全成熟,通常病人健檢時發現身體有腫瘤,就會直接去看外科或腫瘤科,在手術、化療或放療後,病人日後通常就留在外科或腫瘤科就醫,不會再回內科追蹤治療。其實民眾常常忽略到,內科醫師可以是大家預防癌症及早期診斷癌症的第一道防線,而我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能替病患診斷出早期癌症,讓外科及腫瘤科能夠提高病人治癒的機率,同時患者不用受太多的苦。

癌症治療時,如果病理診斷、外科手術及化療都是由同一位醫師完成,好處是整個治療流程沒有時間差,缺點是病患對疾病沒有第二醫療建議。醫療終究是依據實證經驗的工作,醫學裡面充滿了許多不確定,多一位醫師的第二醫療建議總是對病人較妥當。

  • 12.依照您長期研究胃腸疾病的經驗來看,台灣在預防醫學的推動上面可以做哪些加強?

預防醫學的目的是要在疾病發生前,先篩選出可能得病的人,或者是教育他們如何遠離誘發疾病的因子。民眾生活習慣的養成,更足以影響到世代的健康。過去我下鄉做衛教宣導,民眾很熱情,又是敬煙、又是敬酒,再加上檳榔,這些都是肝病、胃病及口腔癌的致病因子,需要從小、從生活中就要去除民眾的惡習,才能改善他們的健康。

到偏遠地區或山地離島進行衛教宣導時,要考慮民眾的生活作息,很多民眾白天要工作,晚上的健康講座只會讓他們昏昏欲睡,而家中其他成員卻留在家裡看電視娛樂,不明白健康的促進是要依賴家人的共識。許多學生、民間團體發揮很多的愛心做衛教推廣,但是像侯鳥一般一年活動一週,宛如蜻蜓點水,其實對當地居民的健康幫助是很有限的。除了愛心、熱情的付出,我想有專業醫師的參與是更重要的。

美國人曾經研究指出,黑人得到大腸直腸癌的機率比白人來的高。最近我在美國參加醫學研討會,一位黑人醫師就提出:其實問題不在於人種差異,而在於經濟條件,因為黑人參與健康檢查時的限制很多,像是在家庭顧孩子的母親抽不出時間到醫院仔細檢查,大腸直腸鏡要做麻醉無痛檢查需要付額外的費用,讓收入較差的黑人無法支付,降低了他們追蹤治療的意願。在台灣,我們的健保制度比起美國已經相對完善許多,民眾真的要善用政府提供的健檢來替自己的健康把關。

  • 13.目前台灣的醫療環境有什麼困境呢?

現行健保體制下,醫師需要看為數不少的診號才能謀生,現在健保給醫師的給付真的很低,指甲倒長插進肉裡面,操刀的外科手術醫師只有 80 元的收入,在美容院做個水晶指甲少說也要 500元起跳。社會價值的改變犧牲了我們的醫療品質,媒體總是在報導名人整型、醫美名醫收入驚人,這排擠掉了很多治病救命的醫療資源。 再來就是民眾認為醫療行為應當要 100% 無失誤,這讓“預防醫學”變成“防衛醫學”,醫師個個都要求自保,不想成為被告,這更動搖了人與人的互信互愛。現在我替病人看病,如果他堅持不願意轉診至外科去切除惡性腫瘤,我都必需要病人本人及家屬在病歷上面簽名具結,免得病人或家屬日後反悔反告你一狀。

  • 14.想請您給有志從醫的年輕學生一些建議。

我真的很熱愛醫學工作,因為我們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行善積德,每天內心都很踏實。醫師要有好的科學頭腦,才會有正確的診斷,但是我也遇過數學資優生到了大七放棄習醫,轉而去唸數學。這行為真的是浪費了國家社會資源,同時阻斷了別人的機會。所以學醫首要條件是要對人有興趣,樂於付出。

其次,從事醫療工作一定要樂於與人溝通,很多時候醫療糾紛是起因於溝通的不良。有些醫師的治療雖然不是十全十美,但是病人和家屬多半能接受一位溫暖有愛心的醫師的小失誤,卻無法容忍很有能力的醫師冰冷又權威的態度。後者就容易遇到糾紛。醫療是一種對人的溝通藝術。

在台灣,不同地區的語言會有一些隔閡,為此,我們還鼓勵醫學生出了醫用台語學的書和DVD,希望醫學生能學會不同的方言。大一、大二的醫學生,要全面學習讓自己多和不同領域的人接觸,因為從大三就會進入專業領域,忙碌到沒有時間接觸外界生活。多和人群接觸,參與社團活動,加強自己人格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醫師要有人文素養,要能夠學習自我快樂的能力。

擔任醫師工作,要學會放鬆自己、不能把全部病人的性命都抗在自己身上,不然你會因為罪惡感及責任感而崩潰。適當的休假讓自己放鬆,你才能維持和家人的關係,也才會有新的能量去幫助病人。人不是萬能的,醫學也有極限,面對無法治好的病患,我們就是要減低他所承受的痛苦,讓他感受到醫師的真誠,是在無藥可醫時最好的良藥。

訂閱

訂閱文章

活動寫真

 ●p1p2p3p4p5

 ●p6p7p8p9p10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