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醫院曹殿萍主任 心臟內科

eenius21刊‧2007年‧

 振興醫院‧曹殿萍醫師【醫師介紹】

劉亦棻 專訪

1.每個人都有可能得心臟病嗎?

2.門診間常見哪些心臟疾病呢?

3.心臟衰竭是怎樣的疾病呢?

4.心跳如果太快,要怎麼確定病因?

5.為什麼長期處於有壓力的環境之下會比較容易造成心臟病?

6.婦女在停經之後需要多注意心臟病,是因為什麼原因?

7.心臟病的主要症狀有哪些?要如何判別自己的身體狀況是不是因為心臟病引起的?

8.您建議我們要從什麼時候開始量血壓?

9.如果得到心臟病,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嗎?

10.您提到介入性的心臟病療法,它與傳統的開心手術有什麼不同?有哪些病人適合這一類的手術?

11.罹患心臟病的人,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嗎?

12.心臟病是慢性疾病,不一定會有立即的生命危險,您是如何與病患做溝通,讓他們了解病情的嚴重呢?

 

1.每個人都有可能得心臟病嗎?

不一定,但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倒容易發生。因為飲食、生活型態和壓力的問題都會增加得病的可能。心臟病通常被分成先天與後天兩種。先天性心臟病是在一出生時就有了,一部分的嬰兒會因此早夭,有些嬰兒罹患的先天性心臟病比較單純的可以自然癒合或早期開刀矯正過來,另外一部分可能因無明顯症狀,不會被診斷出來,但隨著年紀增加,這些先天的疾病可能會因為體檢或併發症的產生被檢查出來。後天性心臟病則會隨年齡增加而發生率增加,如血管硬化、高血壓、心律不整、心臟瓣膜疾病和冠狀動脈心臟病等。冠狀動脈是供應心肌養份的血管,我們常聽到的心肌梗塞就是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的一例。

通常在診間所接觸到的病人大多是後天性心臟病,但是後天性心臟病與遺傳性心臟病間有部份的重疊,以高血壓為例,雖然飲食習慣不好、生活壓力大或喜歡熬夜是原因,但也有遺傳的因子在,如果父母有高血壓的因子,那麼小孩得高血壓的機率也比較高;發生的年齡從二十、三十歲到五十、六十歲都有可能。冠狀動脈疾病也是一樣,年紀大了血管會硬化,但是如果小孩遺傳到父母的血管硬化因子,他的血管就會在年輕的時候開始硬化。所以有些心血管疾病同時受後天與遺傳因素影響。很常見的二尖瓣脫垂症也與遺傳有關。

2.門診間常見哪些心臟疾病呢? 

最常見的是高血壓,而冠狀動脈疾病、心律不整、瓣膜性心臟病、心臟衰竭與周邊血管疾病也蠻常見。其實只要是與血管有關的疾病都是我們心臟科的範圍。高血壓會受生活習慣與體質影響,所以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不要吃太鹹、不要熬夜、注意休閒生活、多運動。有些胖的人不用吃藥,在減重後血壓就會下降。

最常見的瓣膜性心臟病則是二尖瓣脫垂。心臟分成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在心房心室間各有一組瓣膜,右心房、右心室間的瓣膜稱為三尖瓣,而左心房、左心室間的瓣膜則稱為二尖瓣。左右心房、心室間則由肌肉形成中隔。在左心室與主動脈的接口處有另一組瓣膜,叫主動脈瓣;右心室與肺動脈之間的則稱做肺動脈瓣。所以人體有四組心臟瓣膜,它們就像血管通道的門,可以控制血液在血管中的單一流向,防止血液逆流。例如在心臟收縮打出血液時,二尖瓣可以防止左心室的血流回左心房,讓血可以有效率的經由主動脈流往身體各部位。

如果二尖瓣閉鎖不全,血液就會逆流回左心房;同樣地,如果主動脈瓣閉鎖不全,血就會逆流回左心室。我們常聽到的二尖瓣脫垂,是因二尖瓣其中一片瓣膜較長,致使兩片瓣膜不易完整關閉,稱作瓣膜閉鎖不全。這是很常見的疾病,高瘦的年輕人中約十人就有一人患有二尖瓣脫垂,單純的二尖瓣脫垂不會致命,但容易造成患者恐慌。常見的症狀是胸痛與心律不整,胸痛是因為運動時瓣膜開合速率較快,肌肉容易被牽扯,所以會有疼痛的現象;除非胸痛與心律不整的情況嚴重,否則不需藥物控制。二尖瓣脫垂患者的症狀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漸漸改善,所以很少在年紀大的人身上看到這種疾病。但是瓣膜閉鎖不全的情形也可能會隨年紀增長而漸趨嚴重,甚至進一步造成心臟擴大與心臟衰竭,這時候就要靠外科手術了。

周邊血管是指除了心臟以外的血管,而周邊血管疾病即是這部分血管所引發的病變;如頸動脈出問題會造成腦部中風;手臂的動脈阻塞會造成手部供血不足,使手臂沒力氣,甚至肌肉萎縮;糖尿病患者常見的是腳部的問題,因為他們遠端血管硬化的程度比較嚴重,硬化後血管會變細,在最遠端的血管都被堵住後,組織就不能獲得由血液帶來的充足養分與氧氣,受了傷組織就容易壞死,有些一般人可以自己痊癒的傷口,發生在糖尿病病人腳上就可能會因而被截肢。常見的周邊血管疾病包括頸動脈、鎖骨下動脈、腎動脈與下肢動脈。

3.心臟衰竭是怎樣的疾病呢? 

正常人的心臟每分鐘可以打出五至六公升的血,也就是每次心跳大約可以打出一百毫升左右的血液。心臟衰竭開始時在一般走動的時候不會喘,心臟打出的血液夠用,一旦開始做點較為強烈的運動,心臟給的血液可能就不夠了。有些情況心臟很有力但是供應的血量仍不敷身體使用與一般認知的心臟沒力都屬於心臟衰竭。所以簡單來說,心臟衰竭就是指心臟打出的血液量不能充分供應人體組織所需的情況,可以分為收縮性心臟衰竭舒張性心臟衰竭。收縮性心臟衰竭就是心臟沒力,沒辦法把血液打出去;舒張性的心臟衰竭則是因為心臟肥大,或者是心肌失去彈性,使心臟可以容納的血液量不足,而且在心臟舒張末期時心臟內壓力過高,要從肺血管流過來的血液不容易流進心室,血液交換氧氣的效率低,病人就會喘。通常是會先有舒張性心衰竭,再產生收縮性心衰竭。

造成心臟衰竭的原因很多,如長期的高血壓,因為長期下來心臟都要用很大的力去抵抗主動脈的壓力,久了以後心臟就會肥厚、擴大而逐漸沒力;冠狀動脈疾病的病人會因為心臟部分區域的組織因供氧不夠而壞死,使心臟收縮的力量和均勻程度受影響,影響心臟功能;血管阻塞、瓣膜性心臟病的病人也常會有心臟衰竭的問題。所以心臟衰竭是一個可能由多種原因造成的結果。

4.心跳如果太快,要怎麼確定病因? 

通常會先問病史。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有很多症狀,它是一種高代謝性的疾病,所以病人會怕熱、會抖、眼睛會突出,很容易辨認。如果沒有這些症狀,但我們懷疑病人有,那我們就會幫病人驗血。一個好的心臟科醫生不只要了解心臟,同時還要知道其他器官或部位的異常和心臟的關係,像是肺積水,肢體發紺或者有時候連腳腫都可能和心臟疾病有關。

5.為什麼長期處於有壓力的環境之下會比較容易造成心臟病? 

答:壓力和心臟病的關係沒有太多的臨床研究,但是兩者理論上說來還是會有點關聯。第一,因為壓力一大,血壓就容易升高,高血壓則心臟病就容易產生。第二,壓力大的人容易吃太多或抽菸過量,再加上少運動,就會增加高血壓、高血脂和動脈硬化的機率。第三,壓力大的人,腎上腺素分泌的比一般人多,會使心跳加快,而心跳太快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同樣也是造成心臟病的原因之一;腎上腺素同時也會使血壓升高,造成高血壓。

6.婦女在停經之後需要多注意心臟病,是因為什麼原因?

答:婦女在停經前有個得天獨厚的條件,是雌激素estrogen)的分泌,雌激素有保護心血管的功能,所以女性在停經前比較少得心臟病。但是停經後(50歲以後),雌激素分泌減少,就少了這層保護效果。美國曾做過一項死亡人數的分析統計,其中在50歲以上的婦女有一半是因為心臟疾病而死亡。但是在停經後注射或服用荷爾蒙並不會有保護的效果,相反地還會使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風及乳癌的機會增加。但荷爾蒙的治療對剛停經的婦女來說,可以減輕停經症候群,像是失眠、臉潮紅、情緒不穩等,同時也可以減緩骨質流失。所以除非必要,醫生是不會給病患荷爾蒙治療的。

美國有針對荷爾蒙治療的指引,其中第一點就是不要使用荷爾蒙的補充療法來治療心臟病與中風,因為這會造成相反的結果。第二點是如果要用荷爾蒙來治療骨質疏鬆,需要先考慮副作用,包括罹乳癌的機率增加和心血管疾病等問題。第三點,有心臟病的病人不能利用攝入荷爾蒙來預防骨質疏鬆。第四點,不要長期使用荷爾蒙治療。第五點,可以短暫使用荷爾蒙來治療停經後的症狀,但是一旦改善,就要馬上停用。目前臨床上我們是不建議更年期婦女長期使用荷爾蒙。

7.心臟病的主要症狀有哪些?要如何判別自己的身體狀況是不是因為心臟病引起的?

心臟病的症狀會因病因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一般說來,高血壓有時不會有症狀的,所以我們說高血壓是無形的殺手,有些人甚至血壓高到180mmg190mmg才在檢查中發現。高血壓最常見的症狀是頭昏、頭痛、心悸、脖子酸等。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常見的症狀是胸悶、喘不過氣或心悸。心律不整則比較易有心悸、心跳不規則、心跳太強、容易喘的狀況。瓣膜性心臟病的症狀則視嚴重情形而定,同樣可能有心悸、喘、心跳不規則的症狀。心臟衰竭的病人同樣要看衰竭的程度,有些人甚至連躺著都不舒服,要墊很多個枕頭在頭下,不能躺平,再嚴重還可能要坐著呼吸才可緩和症狀。

8.您建議我們要從什麼時候開始量血壓?

沒有高血壓的人可以在每年的健康檢查量就好,或是在有高血壓的症狀,像是頭痛、心悸、心臟不規則跳動的時候,可以量量看。等上了一定的年紀(男性45歲,女性50歲以上),則建議定期量血壓,大約每一、兩個月一次就好。至於有高血壓的病人就要常常量,這樣才能即時監控血壓。

9.如果得到心臟病,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嗎?

大部分的心臟病都可以有效控制,我們能用藥物或是介入性的治療來穩定病情。在服藥上,因為心臟病是慢性疾病,藥都要吃很久,大部分都要跟病患一輩子。以高血壓為例,有些病人的高血壓是因為肥胖、飲食、壓力或是因其他身體疾病引起,如腎動脈狹窄和腎上腺長腫瘤等,這類病人都可以在去除致病因素後恢復正常血壓;另一大部份的病人則是要長期服藥的。通常我們會在門診時提醒病人要按時服藥,還要自己注意血壓。心臟病的病人,如心肌梗塞的病人,照學理上來說是要一輩子吃像阿斯匹靈一類的藥物。

10.您提到介入性的心臟病療法,它與傳統的開心手術有什麼不同?有哪些病人適合這一類的手術?

介入性療法的全名是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是從表皮進入。所謂的介入性療法就是不單用藥物而使用器材去治療心臟病。以往最常用在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的病人身上,這類病人有冠狀動脈狹窄或堵塞的狀況。現在介入性治療的範圍很廣,除了傳統的冠狀動脈外,一些先天性疾病也可以用這種方式治療,像是小兒心臟科醫師利用導管進入心臟,對心臟中隔的破洞做填補手術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心律不整也可以經皮作電燒術治療,而心臟衰竭則可以利用在左右心室各放一個電極導線的方式做介入性治療。現在瓣膜性心臟病也可以不用傳統手術,改用介入性的方式治療。

最大宗的介入性療法是冠狀動脈擴張術,我們可以從手腕處或是鼠蹊部動脈將心導管放進去,找到冠狀動脈竇(冠狀動脈的開口),利用很細的不鏽鋼絲把氣球導引到阻塞的位置上,先使用氣球擴張,若效果不佳,則使用血管支架,把血管狹窄處撐開。台灣在1994年以前還沒有裝支架的技術,而氣球擴張術的風險較高,因為氣球在擴張過後即抽出,血管壁少了支撐或有了裂痕,隨時都有可能縮回去,讓血管再次阻塞,更嚴重者造成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狀。

傳統手術(繞道術)是將小腿的一段靜脈(或是內乳動脈,後者效果較好,比較不容易再阻塞)截下,然後在阻塞的血管區段旁做出另一個血流通道,讓血液可以沿比較暢通的血管流過以供給心臟養份;這種手術需要鋸開胸骨,甚至須讓心臟暫時停止。對於血管阻塞太嚴重,不適合做擴張術,且有糖尿病,或是合併有瓣膜性心臟病的病人,我們還是建議他們作外科術。介入性治療的手術時間短,僅須局部麻醉,傷口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都是其優點。

心導管檢查又稱冠狀動脈攝影術,只能做為手術前的評估檢查。在做這項檢查前,我們會先做非侵入性的檢查,諸如心臟超音波,而一旦病人需要做心導管檢查,若血管確有嚴重狹窄,則直接進一步做擴張術的治療。術後再復發的機率因人而異,主要是和體質有關,所以病人還是要注意生活並且按時服藥。

11.罹患心臟病的人,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嗎?

是的,目前我們做到最年輕的病人是二十一歲,也有很多三十幾歲,以男性為多。女性如果二十多歲就有心臟病,通常是因為還有其他疾病,例如血管發炎的病變。主要是因為生活型態的關係。

12.心臟病是慢性疾病,不一定會有立即的生命危險,您是如何與病患做溝通,讓他們了解病情的嚴重呢?

以冠狀動脈心臟病來說,病人通常只有在運動量大的時候才會感到不適,休息一下就會好,因此很多人會失去戒心,常常第一次發病就需要急救。也因此心肌梗塞的病人很多會在第一次發病就過世。這主要還是需要衛教單位的宣導。

訂閱

訂閱文章

活動寫真

 ●p1p2p3p4p5

 ●p6p7p8p9p10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