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桃園總醫院 林致穎院長 骨科

 

WeGenius第43刊‧2018年‧

 國軍桃園總醫院.林致穎院長【醫師介紹】

劉亦棻/鄭楷靜 專訪

 

 

1. 您為何會選擇醫師工作?

我的家族長輩們都是在台南從事紡織業,我就讀成功高中時選擇甲組工科,一心想著就是以考取台、清、交為目標。大學聯考放榜時大家都很訝異我的考試成績遠不如在校表現,考取了成功大學。這時發生了一個插曲,我的高中死黨他們邀我報考國防醫學系獨立招生,當時不需要考生物科,所以有不少的甲組學生會去報考。我從沒想要當醫師,更沒想過當軍人,同學們也覺得家庭環境不錯的我,並不需要為了減輕家庭負擔讀軍校,他們純粹就是要我去場內陪考。我就傻傻的去體檢,筆試當天我穿著短褲涼鞋,輕鬆拎著兩枝筆就去應考。結果一萬名考生,我以優異成績錄取,我實在很納悶,怎麼聯招時自己就施展不開?反而我的死黨們沒有錄取軍校。

父親收到國防醫學系成績單時,十分驚訝,怎麼會去考這個!他要我重考大學,別去當軍人,要不就去成功大學就讀,畢業就出國深造,然後回鄉接家業。我回答父親說我不想接手生意,銅臭味好重!父親氣的教訓我,你頂什麼嘴?一家人不是靠我的銅臭味養大的!當時年少懵懂的我就和父親說,我覺得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請讓我仔細想想。於是我就一個人跑去高雄找同學們散心,一週後我向父親表示,我真的要讀國防醫學院,這是老天安排,順天而走吧!

醫學系畢業不久後,在一次醫學會議,我巧遇南門國中的一位同學,向來優秀的他,從小立志行醫,他如預期的畢業於台大醫學系。他很開心的問我,你是代表廠商來行銷技術或設備嗎?我說我現在是骨科醫師。他笑著說,林致穎,國中時你還取笑我,錘子(腦子有問題的人)才去當醫師!人生真是在意料之外。

2. 您是如何對骨科產生興趣的呢?

大學時期我最有興趣的是婦產科,自修了許多教科書,畢業時分發至空總(現在的松山醫院),進入婦產科大約四個月,有天一位學長問我可否讓出這個缺額給他?在國防體系很重視學長制,我回去想想,學長下部隊已經耽誤了一年,況且外科我也能接受,所以我就簽了放棄婦產科的切結書,改到外科學習。

當時空總骨科隸屬外科,我的恩師譚光還院長,那時他是骨科主任,他後來擔任桃園榮總院長。台灣的骨科傳承有幾個系統:三總、榮總、台大及長庚。譚院長在住院醫師時於空軍服役,被送往南非約堡醫學中心受訓,那裡的醫學十分進步,醫師的基本訓練紮實。譚院長行事十分嚴謹,大家都很怕他。因為我是最資淺的醫師,每當學長們依序填寫完每個月外科的人事班表,輪到我時就只有骨科空缺。大約在外科見習了十個月,有一天譚院長問我,怎麼沒去別科見習?我據實回答,每次班表就只剩骨科這個空缺,其他人都不敢來。譚院長反問我,你在骨科不是都待的挺好的嗎?我也是這麼認為,老師要求很嚴格,但是我很少被罵,工作很愉快。

譚院長的習慣就是每天早上要查房。對於臥床的患者,老師要求都要下床活動及檢查,所以每天早上一早開始,我就要把阿公、阿婆抱下床,換好藥,患者當然不太喜歡我早上就把他們移下來。曾經我有一個月無法抱患者下床,因為抱他們以至我的椎間盤突起。之後,我就跟著譚院長進開刀房上刀,通常開刀到半夜。譚院長教導我,每天要清楚掌握患者情形,至少要看患者兩次,所以無論幾點結束手術,我們就是要再去病房看患者,查房到半夜一點離開醫院是常有的事,有時患者在睡夢中被我們叫醒,讓他們知道醫師一直有來關心。

還記得我是在醫學院畢業七、八年之後,才有機會出國,在此之前,我每年就是除夕一大早趕回台南家鄉向爺爺奶奶及長輩們拜年,用完餐就再趕回台北,因為譚院長初一一早要查房。譚院長對學生的方式就是,只要願意學習,他一定傾囊相授。我到現在都維持譚院長教導我的習慣,外科醫師對於患者整天的變化是要觀察的,因此,平日早上及下班前都會去查房,假日早上去查房。後來我對脊椎手術有興趣,譚院長送我去台北榮總跟劉建麟主任學習。受訓完通過專科醫師考試回到松山醫院,譚院長要求我繼續如同總醫師般工作,直到他認可我能獨立完成手術成為正式的主治醫師時,又過了兩年,也就是說我擔任總醫師將近3年。我行醫生涯之中,有16、17年都是受教於譚院長,他如同我的父親一般帶領我,即便譚院長後來轉任至其他醫院擔任院長,我仍然經常和他討論病例。

3. 您剛至國軍桃園醫院服務時,許多患者為了掛您的號從台北前往桃園就診,您是病患及家屬心中不可替代的醫師,想請您談談從事醫療工作的甘苦及與患者的互動。

剛從台北松山醫院到桃園服務時,不少患者跟著過來,我很過意不去,現在台北恢復門診,一切如常。我很喜歡醫師這份工作,這是老天給的大好機會,可以照顧病人,可以養家活口,同時替自己修福報。現在年輕醫師比較需要學習站在患者的立場去思考,像是從前醫界老前輩們教導我們要以人為中心,而視病猶親確實是要花時間用心去養成。有時醫師的動力是受到患者鼓勵,患者一大早就掛號,經過5、6個小時才輪到就診,他們還會和我說,醫師看起來真的很有精神,不會累嗎?被人關心當然又會更有動力微笑以對。

其實一整天面對患者及家屬,傾聽他們身體病痛與生活不便,我怎麼會沒有情緒呢?每當我回家垮下臉來,嘴巴碎唸孩子、數落家務,我太太會隨我任性一會兒,等我平復後,她總是一如往常的包容我。年輕時,她曾經替我送飯,當時見到我看診,她說,真希望平時在家的我像工作時臉上掛著溫暖笑容,我回答她說,工作時力氣都花完了。當然,她明白醫師的工作性質,我一切的疲憊感謝有她的體諒,家中大小事情由她獨自安頓妥當。我們許多醫療同仁,能夠全心全力照顧患者,無非都是依賴妻子做最大的後盾。

4. 人們對骨科手術總是有些恐懼,在什麼情形之下,必需要進行手術?

有些年輕醫師,會非常關注醫療影像的結果,忽略了醫療是「全人」,X光片或核磁共振照出來,發現患者脊椎結構確實有不好的情形,但是沒有特別不舒服的症狀,對於這類偶爾感覺酸痛的患者,醫師應慎重考慮開刀的必要性,特別是我們脊椎手術與四肢不太一樣,四肢的受損可以經由手術恢復患者的活動力,是一種重建,然而脊椎手術更新患者損傷部位的同時,在結構上是先破壞再更新,壞掉的關節取出置換後,脊椎的關節活動就會受限。

舉例來說,骨刺壓迫脊椎神經,我們清除骨刺的同時,等於是把穩定骨骼的功能減去,那麼為了穩定脊椎骨骼結構,我們要在手術部位架上鋼釘,因此原本有活動力的關節變得不能動作了。

所以手術前,我們一定要評估,患者現在的工作情形為何?他需要怎麼樣的脊椎骨骼結構來維持現階段生活的品質?同一種疾病,不同的年齡,對手術需求就不一樣。70歲、80歲的患者,上臂旋轉肌斷裂了,病人最大的症狀就是疼痛,如果他沒有那麼疼痛,上臂活動量也有限,那我們不一定要動大手術接回或修補旋轉肌,因為術後患者需要固定手術部位的時間不短,反而對長者生活造成極大的不便。所以,醫師的工作是治療人,不是治療影像,對患者的生活及家人有背景認識,手術得失判斷,「得」遠大於「失」,才要動手術。

5. 有些人會認為,醫師的醫療處置受制於健保制度,患者要如何判斷是否需要自費得到較好的醫療品質呢?

現代的醫療環境,競爭者眾,從過去單純的醫病關係,演變市場導向,怎麼說呢?過去醫師屬於自由業,現在稱為服務業,業別的改變,暗示醫師角色也有了變化。自由業表示,醫師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思判斷不同病人看診的需求,服務業則暗示著依據標準服務患者的同時,同一套標準也相對的限制醫師能做的事情。健保給付的門檻,把門診診療費用壓的很低廉,醫師如果想在相同工作時間有績效,有些人就會以檢查、處置及手術來平衡收支。

當然,隨著時代與需求的不同,我們也必須滿足不同患者的需求,以鎖骨骨折為例,過去我們的處理方法以不動手術為優先,通常會先在患者的肩膀綁上八字帶,休息六至八週,自然而然恢復。現在患者通常會要求開刀,把鎖骨釘起來,就可以趕快恢復正常生活。但對我而言,我在考慮手術時,就會想患者若是我的父母,這手術應該做嗎?

台灣健保的支出,從每年1.5%、2%、3%的增長,檢查的浮濫有時就像餐點的套餐一般,不管前因後果就把患者送去機器裡面照,這是我們告訴年輕醫師要仔細評估的地方,一網打盡的全盤檢查看似滴水不漏,其實是浪費了健保的經費。醫療儀器的使用是為了證明、釐清我們的推測與疑慮,按部就班才是對專業及患者的尊重。無論如何,在我們以病人的需求為出發點時,還是不能讓手術及檢查浮濫。

同時,隨著媒體資源豐富,患者反而無法確定他們接收的資訊是否正確?是否符合個人需求?門診時,有些患者會希望用達文西機械手臂進行手術。這種手術是以機械取代手無法觸及的深部組織,像是泌尿科治療部位在骨盆腔,結構狹窄雙手較難靈活操作。反觀骨科,傷口劃開就可以直接手術,並不需要機械手臂。

患者經常會問我,自費的衛材是不是比較好呢?我老實說,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現在健保也有提供很好的品質。某些設計比較新穎的器材,健保尚未給付,那麼患者就依需求考慮自費。依照經驗,部分的患者並不需要自費。以骨折使用鋼板與鋼釘為例子,健保給付的材料就能讓患者正常復原。

不過,治病是醫人,有些患者就是認為花費多一點才安心,特別是在都會區的患者,經常要求使用高端的自費器材,我們百般勸說依照病情真的不需要,結果適得其反,那麼我就只能尊重他們的意思,適應他們的心態,因為即使我手術成功,一切恢復,他們心理上認為用自費會更棒,心理沒有健全就老是認為身體不舒服。曾經有位患者我以健保給付置換單側膝關節,後來,他自費去別的醫院再換另一側膝關節,結果回到我這裡就診,我問他有差別嗎?他說感覺沒有差別太大,只能打趣說他就是剛好有閒錢。反之,在非都會區,遇到患者若是沒有能力自費特殊項目,院方會想辦法救急,但不是救窮。

6. 民眾對骨科疾病應該有哪些基本的認識?

骨科病人有兩大類,急性受傷:肌肉拉傷、車禍受傷;功能退化:腰及膝蓋為主。隨著高齡化,過去我們不會積極治療的症狀,現在要治療,像是人工關節置換,從前80歲以上的患者我們較少動關節置換手術,現在人動輒活到90歲,如果身體狀況很好,當然為了患者生活品質還是建議手術。

腰痛的問題可以分兩個層面,人體脊椎除骨頭外有非常多組織環繞,腰痛的原因除了脊椎本身外,還可能是器官結石、肌肉病變,排除各項原因確定是脊椎引起腰痛,我們要看患者是單純的脊椎退化,還是有神經的問題。依教科書建議,脊椎手術適應症包含:一是患者無法忍受疼痛,同時患者無法經由復健及保守治療改善症狀。二是神經功能障礙,如馬尾症候群以致於大小便失禁。三是保守治療三個月都無效,且症狀趨於嚴重。

常見的椎間盤突出問題,我們取出造成患者不適的部分椎間盤,那對患者脊椎就是一個破壞性,它失去了原本緩衝的功能,術後退化的問題會引起其他關節不適,這些我們一定要和患者說明清楚。

生活習慣及職業型態,對於患者腰痛及坐骨神經痛有著絕對的關係,甚至影響到手術後是否會再復發。工作、坐姿及生活習慣,特別會影響患者脊椎病變,許多患者前來門診,我會建議先做復健。有一份統計顯示,85%至90%患有椎間盤突出的患者,五年後,手術與保守治療的預後是相同的,也就是需要手術的患者,其實只有10%左右。這意味著大部分的患者,只要有耐心,經過三個月至半年的復健與保守治療,就能得到明顯的改善。

患者經由復健後,不再感到疼痛,他們會問說,突出來的軟骨回到原來的位置了嗎?其實是神經適應了新的結構。因為人體的神經會再生適應,剛開始的急性期會發炎,神經被突出來的東西壓迫而腫脹,一段時間後,當壓力減緩神經會適應。所以復健讓身體不再感覺疼痛後,患者日後要特別注意動作及生活形態,不然,先前受傷的部位會再犯。

退化性關節炎的腰痛會漸進發生,但是突然的腰痛,若不是肌肉或韌帶拉傷,也可能是其他病症,如帶狀?疹。有些患者主訴說腰痛、腿痛,不論怎麼檢查該部位,都沒有問題,後來才發現是髖關節壞了,髖關節病變會致使腿痛,患者不敢施力在雙腿,於是代償性的讓腰部用力,變成腰也在痛。

7. 骨科的復健通常要進行多久?要如何避免疾病再犯?

以我自己為例,進行一台脊椎手術大約會維持固定姿勢數小時,從前我經常動手術,下了手術台脖子又痠、又麻、又痛,當時將近有一個月,每晚我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無法入睡。後來我就是復健、休息、帶頸圈,初期隔一段時間會發作,不過發生的頻率變低,花了兩年才真正痊癒。所以,我經常和患者說,要學會和疾病相處,不要再讓身體受傷。

其實,每天我們都可以訓練自己的肌力,人體不同的關節有不同的肌肉控制,膝蓋需要股四頭肌,脊椎要靠核心肌群,特別是背肌,我自己的作法是,洗完澡後平躺在床上,背部離開床面弓起維持10-15秒,每天30分鐘,就能訓練背肌。另外,也要有運動的習慣來強化全身的肌肉。

我們的薦椎、尾椎沒有太多肌肉保護,大部分是以筋膜覆蓋,會疼痛是因為長時間維持固定的姿勢,特別又是不平衡的姿勢,所以平時的坐姿很重要,要坐正、避免久坐。懶人椅對薦椎、尾椎非常不好,還有人喜歡坐矮小凳子,同樣對脊椎非常不好。良好的坐姿是要脊椎與大腿、大腿與小腿都要維持90度,背部有靠背支撐才行。

門診常見到年齡在60歲左右的長輩,突然腰痛、膝關節痛,多數都是抱孫子傷到。如果真的無法避免,固定坐姿抱小朋友對長輩較好。現在3C產品讓人沈迷,不少長者脖子不適服,就是長時間低頭以致頸椎退化。目視以平視為佳,40、50分鐘後要起身伸展肌肉,因為長期的肌肉疲乏會造成身體關節的變化。

8. 為什麼會發生「板機指」?您是如何在門診以無痛手術來治療板機指?

人手指的屈指韌帶包覆在屈指肌腱的肌腱鞘膜,如果過度使用或是老化,鞘膜彈性變差,長期握手,美髮師,裁縫師,修剪花材,長途騎車的人,在手掌與手指關節處鞘膜長期受壓發炎變厚,就會卡住屈指韌帶。每隻指頭都可能發生,我曾經有一位患者八隻手指都接受過手術。

一次偶然機會,得知有一項器械可以在門診時以少數麻藥進行板機指手術。而此一工具可以伸進去切開鞘膜,而且傷口很小。早期手術開刀在麻醉後,一刀進去劃開鞘膜,鬆掉就不會卡住,因為怕感染,傷口會有7-10天不能碰水,患者生活不方便。於是我就利用針頭及刀片,0.5cc的麻藥,開一個像針眼大小的傷口將鞘膜劃開,壓住傷口10分鐘即能止血,傷口術後一天不要碰水,患者的板機指就能治好。患者以健保門診的費用就能治療了。

9. 您過去在松山醫院及現任桃園醫院都擔任院長的職務,想請您談談,您希望可以與同仁們為民眾的醫療照護提昇哪些服務。

民國105年我奉調至軍醫局醫務處,當時我的老師,吳怡昌局長認為我應該開拓視野,對軍事醫療整體要有多面向的認識,包括部隊衛勤、一般衛生勤務,軍隊裡面橫向及縱向的聯繫,最重要的是身為軍人的我們有特殊責任與任務。國家培養我們,看病是專業,軍事是任務。現在有幸是承平時刻,若真有戰事爆發,軍人是固守台灣最堅定的力量。

平時我們軍醫就以各種救難工作視為戰事操演,像是八仙塵爆,最多數的急重症都在三總搶救,我們沒有損失一名傷患。美國著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教授們覺得非常不可思議,這醫療成果也讓歐盟醫師讚嘆。再舉一個例子,SARS時期,松山醫院成為專責醫院,院內醫師70人分成兩組輪班,每組35人照顧患者一星期之後再換組接手。軍人的性格就是認真付出,低調行事,不會大鳴大放。政府部門每當有政策需要推行,幾乎都是由我們開始動作,表彰功績時,卻要求軍人要低調。古今中外,軍人講求的不就是榮譽嗎?可惜在台灣,我們身著軍戎與國外軍人相比,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其實自民國79年開始,除了在北榮受訓2年、並在桃園服役1年之外,直到民國107年3月1日,我都在松山醫院服務。在松山醫院服務時,患者對於自費單人房的需求極高,在桃園醫院服務,大家對於自費額都很謹慎,社會經濟差異由此可見。再者,台灣醫療城鄉差距的現實面,我們不是患寡,而是患不均,偏鄉吸引不到醫療人員前往。現在政府致力深入訪查,貧病的民眾不致於被忽視,然而部份民眾生活不優渥,生活習慣與環境較難改善,也沒有多餘的能力做健康上的投資,所幸許多宗教團體支持,像是我們復興鄉有許多牧師協助經濟能力差的居民。目前國家的長照政策剛起步,我們醫院也在規劃長照中心,期待能將社會資源有效分配到需要幫助的人身上。

10. 對於現在年輕醫師從醫,您會有什麼建議?

我真的很感念我的恩師,從住院醫師第一年開始,譚光還院長教導了我十六、七年,他教導我一位受過良好訓練的骨科醫師,應該要具備以理學檢查就能診斷患者八、九成問題的能力,再透過影像檢測驗證診斷。所以,我在教學時,面對無法完成理學檢查的年輕醫師,今天無法完成就回家熟讀教科書,隔天要整套完整做給我看。雖然面對新穎儀器,理學檢查在年輕人眼中式微了,但是沒有經由理學檢查碰觸患者,怎麼能夠理解他身體發出的訊息?

病人是我們的終生老師,人的身體許多神經分佈是固定的路徑點。經由理學檢查交叉比對,你愈能確認問題發生的地方。神經外科和我們骨科治療脊椎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我的恩師在教導我看診時,會要求患者衣服要褪掉,一個患者要檢查30至40分鐘。就骨科來說,出現在某個局部的病痛,病灶有可能在身體的另一部位。醫師看診不能陷入一種理所當然的迷思,那就會忽視患者身體告訴你的事情。一位患者,從年齡、職業、家族都要考慮。

我曾經遇到一位患者,去了三、四家醫院,膝蓋痛到無法步行,將近一個月,醫師看診就是照片子,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開藥並要他休息。我看他穿著長褲,就要他拉起褲子讓我看看,這是基本的理學檢查,結果他膝蓋腫得像個水球,瘸著進來,典型的痛風症狀,我替他抽出了許多含尿酸結晶的組織。我很驚訝先前沒有一位醫師要求他捲起褲管檢查。這是現代年輕醫師較為欠缺的。

在台灣,健保制度與國外的醫療給付相較,確實是讓民眾支付很低廉的費用得到健康照顧,而醫師們算是資質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人才,也讓台灣醫界在國際享有名聲。現行教育系統也招收許多醫學生,希望能投入更多的人力,醫師的所得就是比照高階公務員的薪水一般。當醫師的初心最重要,沒有用心,再多儀器設備就都是枉然,醫師最重要的就是用心替患者解決問題,給患者安定感,患者自然會感謝你解決了他的病痛,也能體諒現階段醫療無法預知的困難。

在我醫學系畢業時,父親對於我行醫只有一個要求,絕對不要收紅包。剛開始患者送我水果禮盒,回到家我太太取出水果,要揉掉包裝時,覺得怎麼那麼厚,才發現患者把紅包藏在裡面!我只得隔天趕快拿回去給病患,我懇請他們不要讓我違背父訓,只要患者能平安康復,就是我最大的喜悅。

人不要有逾越之想,該你的就會是你的。我太太總是抱怨我,你怎麼倒下三分鐘就睡著?我心安理得,做好每份工作,人面對挫折,要轉念,不要貪求,心理才能沉澱,遇到瓶頸自然會福至心靈,迎刃而解。我經常會和年輕醫師閒聊,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專業努力換取份內所得,很平凡但愉快。故然我沒有兒時玩伴那些富二代出手闊綽,有時他們會邀請我坐名車兜風,打打球,敘敘舊,我就覺得很歡心。人生在每一個階段就是要先扮好自己的角色。

我們對未來當然會有想像,年輕時我也會期許自己有朝一日能成為院長,但是,馬上就想到老師教導傳授的知識學問,我都還沒有達到標準,自己要再接再厲。人要有理想,但不要逾越自己的本份,不要被現實環境左右,物欲及無形的誘惑會摧毀人的心志,有些人還很不幸的觸了法,十分可惜。吳怡昌前局長,他亦是我的恩師,他引用泰戈爾的詩句告訴我,如果你想要振翅高飛,當你的羽翼鑲滿了黃金,你是永遠無法自由自在的飛行。醫師能受世人尊重,是因為救人濟世的理想,不能沾上銅臭蒙塵。每天要能安穩入睡,心安理得。人的物欲是要掌握,基本需求有了,就要專注照顧病人,福報自會回饋到自身與身邊的人。

醫師的收入穩定,有機會協助人,就不應該再去有非份之想,貪圖不義。我曾目睹過有人想要的太多,最後,他除了付出了原本不該拿的非分之財,同時也換不回生命中最在乎的人。我很幸運,自小到大並沒有為金錢所困,有餘力與他人分享。我們能夠受到患者及家屬肯定,那是有太多人為我們付出才能專心工作,護理師、助手醫師、打掃阿姨、保全大叔,每一位都是功臣,我們要心存感激。所以逢年過節,我也會自掏腰包為大家添一點小驚喜,即便他們是外包人員,我們也要關心及感謝。要知道每一個工作環節能完美呈現是大家的榮譽。

訂閱

訂閱文章

活動寫真

 ●p1p2p3p4p5

 ●p6p7p8p9p10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