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紀念醫院 陳敏夫榮譽院長

 

外科醫學會第19屆 陳敏夫理事長
現任: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榮譽院長
長庚醫院顧問級主治醫師
台灣胰臟醫學會名譽理事長
學歷:
加拿大蒙特婁麥基爾大學進修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士
經歷:
研發會主席
台灣消化系外科醫學會理事長
台灣外科醫學會理事長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系主任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主任
台北市立和平醫院急診科主任
學會與認證:
台灣外科醫學會暨前任理事長
台灣消化系外科醫學會暨前任理事長
台灣醫學會
台灣胰臟學會暨前任理事長
美國外科學院院士
(Fellow of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
美國腸胃道外科學會
(Society for Surgery of Alimentary Tract U.S.A.)
國際膽道外科學會
(Internation Hepato-Pancreato-Biliary Association)
亞洲肝膽胰外科醫學會暨國家代表
(Society of Asian Hepato-Biliary-Pancreatic Surgery)
台灣內分泌外科醫學會
台灣乳房醫學會


古人說,「一將功成萬骨枯」,簡單的說,在我們外科醫師的培養時期,同樣是要歷經許多磨練才能在專業領域學習有成,才具有能力奉獻社會。我經常和學生說,在所有生命科學的學習過程中,都是一定要攝取前輩的經驗,面對困難與挑戰,不能輕易氣餒。

早年行醫時,我每天大約都有4至6例的膽道結石手術,因為患者本身獨特的生理現象,體內結石就是經常增生,有的患者在沒有內視鏡手術之前,經常要動外科手術緩解急性症狀,有的人甚至在同一個傷口,開了十次手術。現在長庚醫院,每年若是有2、3名膽道結石手術病患,就已經算是多了。

科技的進步對醫學影響甚鉅,從前我們長庚醫院的王創辦人,王永慶先生在世時,我曾經發想,並向他提出了一個計畫,我想要用震波碎石機來解決病人膽道結石的問題,因為病人要反覆住院開刀,真的過得很辛苦。那時王創辦人很支持我,他提供一筆經費讓我去國外考察。

科技的進步,可以發展出殺人的戰爭武器,反其道而行,可以成為救人的利器。在二次大戰末期,德國所有的物資都缺乏,特別是鋼鐵,於是他們想發明一種能夠穿透坦克車金屬殺死敵人的新型激光武器,在誤打誤撞之下,他們發現了一種可以穿透人體的震波,經過多年後,他們研發出來可以治療腎臟(尿路)結石的儀器。

在出國考察之後我才發現,由於膽道結石與尿路結石是不一樣的成因,所以膽道結石震碎之後,是無法排出身體的,我們的患者,就算是長期服用藥物,還是無法治癒膽道結石。回國之後,我實在感覺很不好意思,自覺對不起王創辦人的期許。我延遲了一陣子才把考察報告交給老董事長。

膽道結石治療的重大突破,一直要到腹腔鏡手術發明。科學的進步實在是奇妙又令人難以捉摸,早期我在芝加哥大學進修腹腔鏡時,當時真的是要用一面鏡子在手術時觀察腹腔,現在則可以利用電子設備將影像傳輸到大螢幕上面。現代醫學講求傷口微型化,微創手術之所以能施行,就是靠著這些精密儀器突破了舊有的限制。此外,科技進步也突破了人體因為老化帶來的限制,像是從前老醫師多半因為年齡增長視力欠佳就不再行醫,現在有了新穎儀器,一切都可行。

科技進步,儀器進步,外科手術觀念也隨之改變,從前我的恩師林天祐教授在教導我們時曾經說,「big surgeon, big incision」,意思就是,一位好的外科醫師,開刀時傷口一定要開的很大,那是因為四、五十年前,我們的外科手術設備都很粗簡,麻醉技術也不夠發達,皮膚開口夠大,關傷口時肌肉才能一層一層縫的完整仔細,有利於傷患復原。現在這樣的觀念被突破了,傷口要小,病人才不用承受太多的疼痛,同時可以儘早回到正常生活與工作,這樣的醫學進步就是追求人性化。

除此之外,我們在教導新進外科醫師時一再強調,任何手術都只是治療方式的一種選項,醫師不能只將自己侷限在一種手術方式,更不可以只用單一手術方式去治療所有的疾病。外科醫師進行所有手術的前提,都是為了給病人提供最好的幫助。

醫師若想要有能力給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療,醫師自己就要不斷學習與創新,像是腹腔鏡,最早使用腹腔鏡的是肝膽專科的醫師,醫師們試著以膀胱鏡來看肝臟表面,進一步研發出了腹腔鏡手術。現代醫學拜科學進步之賜,醫學知識與儀器技術發展十分迅速,輔以資訊流通的便利,我會鼓勵學生隨時利用智慧手機快速查資料,但是我仍然要提醒大家,網路上的資訊是片斷的,醫師們還是要熟讀基本的教科書,要有整體完備的知識,才能夠更快的吸收資訊,判斷訊息。

網際網路的發達,對學術研究與自我進修非常有助益,早期我們寫作時,都要去不同的圖書館查資料,現在便利多了,上網就能查詢或借閱。對醫師的便利性,同樣也讓患者與家屬可以找到相對應的資訊來詢問醫師,這是我們醫護人員要反思的事情。就像電視廣告情節宣稱「電腦能挑選花生」,電腦的便利讓人們以為凡事都有制式化的標準,不過,人體是不一樣的,每一位病人都有特殊性,我們要明白,醫師的臨床經驗才是最重要的,醫師的基本功要好,才能應對各種病患。

通常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惡性腫瘤時,都會有生氣、拒絕接受,進而憤怒到產生對人惡言相向的反應,最後他們多數都會妥協,接受生病的事實。當患者被診斷出是惡性腫瘤時,醫師要如何面對患者呢?我想醫師一定要告知病情,不能隱瞞或欺騙,我們的工作是要讓患者有信心及決心接受治療。我必須再三強調,醫師的態度非常重要,醫師對病況的說明也很重要。

我很感謝王老董事長的器重,在我擔任長庚醫院總院院長時,延任我的職位替大家服務。記得在2008年左右,有一天,一位院內負責行政業的高級專員轉達我一件事情,他希望我能釐清一下事件的始末。

他說一位民意代表來反應,某一天有一家三口來看診,然後醫師告知患者得到肝癌,當天回家去之後,三人之中的一人自縊往生。民代來反應,想要知道是否是因為醫療糾紛,致使當事人想不開而自殺?當下我心裡有了初步答案,我經常在學期的最後一堂課舉出這個案例問學生,患者年約26歲,妻子有身孕,母親及妻子陪同患者複診時,被告知得到肝癌,我會問學生,患者、患者母親及患者妻子,你們思考會是哪一位自縊往生?理由呢?

不幸的事實是患者母親自縊往生。醫師據實以告患者的病情,醫師沒有與他們發生任何糾紛。當家屬向醫師反應,他們不解為什麼患者年紀輕輕就會得到肝癌呢?醫師表示,肝癌有可能是母親患有B型肝炎,在懷孕或生產時孩子垂直感染了B型肝炎病毒,然後演變成為肝癌。

B型肝炎病毒的垂直感染是醫學上的重大發現與突破,患者從胚胎期到發病時,經歷了20多年的時間,最終形成了肝癌。但是任何癌症的發生不是只有單一原因,病毒感染只是眾多原因中的一個原因,我們知道遺傳因子、環境、個性與脾氣,都可能導致癌症。因此,到目前為止我們都無法百分之百確認一個人為什麼會得到癌症,特別是當代分子醫學的發展,讓我們發現癌症發生的過程路徑,遠比任何國家的捷運系統都來的複雜。

這個案例讓我經常提醒學生,當時醫師的處置,並沒有錯誤,醫師在面對患者解釋病情時,當然不能有所隱瞞,但是,面對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性格的患者及家屬,我們醫師就要察言觀色,要更站在對方的心境去開導。

在台灣,病毒型肝炎引起的肝癌有什麼差異性?也就是說,B型肝炎的肝癌與C型肝炎的肝癌,有什麼不一樣?特點是什麼?為什麼有人25、26歲就會得到肝癌?這些研究結論,都是在門診時遇到的典型病患給我們的實際經驗。B型肝炎的肝癌患者在尚未出生前,有些在母親體內就長出肝癌來了,這就是所謂的「胚胎型的肝癌」。胎兒出生時不一定會有黃疸或是其他症狀,這些患者的特色就是發生肝癌時年紀很輕,多數沒有經過肝硬化,就直接形成肝癌了。

不同於B型肝炎的肝癌,C型肝炎的肝癌都與肝硬化有關,它是歷經了無數次肝硬化之後形成肝癌。我們現在對肝炎患者的追蹤,就是在觀察患者是否形成肝硬化,希望能及早治療患者。在面對B型肝炎此一國病上面,台灣最大的成就是以疫苗注射預防B肝,但是C型肝炎目前仍然無法有效預防,所以我們的民眾還是要有正確的衛生觀念,健康檢查及定期追蹤是需要的。

台灣在60多年前的健康觀念不是很好,當然,那時受限於物資的缺乏,孩童在注射疫苗時沒有足夠的注射針可以使用,所以,通常都是讓小朋友坐成一排,脫掉了衣服露出上手臂,接著就在每個人手臂上滴上了疫苗,護理人員再以鐵片劃破滴有疫苗的皮膚,那麼,每個人就都有了一個十字型的疫苗“注射”疤痕了。細心的注射人員,會拿酒精先把鐵片逐一消毒一下,如果沒有消毒,就會讓一些學童感染到肝炎。現在人感染到肝炎的途徑,吸毒共用針頭,紋身,刺青,身體穿刺耳洞,都有機會得病。

過去在台灣,肝癌居癌症好發率及死亡率的第一位,現在是肺癌取代第一位,可見我們台灣肝膽消化科醫師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從前的患者,只要肝細胞癌再復發,我們的師長大概都是很無奈,束手無策。現在我們不論是在公共衛生或是惡性腫瘤的處理,我們做出很大努力,積極不放棄。

舉例來說,我在擔任院長任內,2004年成立了我們長庚醫院的癌症中心。癌症醫院與癌症中心是不一樣的建構概念,我們希望進來治療的癌症患者,能夠接受單一窗口的治療,生病已經是既害怕又無助了,我們不希望患者再東奔西跑到不同部門去檢查及治療。那麼癌症中心的第二方針就是,要讓患者接受的癌症治療,是有一定的治療準則及臨床指引。

在台灣,凡經由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授予合格的醫師資格,就有權力治療癌症患者,但是,在長庚醫院,我們有更高的要求,治療的準則一切都要有共同遵守的標準流程。舉例來說,進行化學治療時,當一位患者開始嘔吐,其他的患者也都會跟著嘔吐,所以我們就把每一位患者安排在單獨的一間隔間進行化療,彼此不會干擾,減少相互的影響。

早年我要求要嚴格管理每一位癌症個案,一定要有確認診斷,一定要有詳盡計畫,才可以動手術,才能進行治療。剛開始施行這項方案時,早上七點我就會到開刀房門口,親自審核每一本病歷,確認每一份治療計畫之後,我才會允許主治醫師替患者開刀;否則我不會允許他們動手術。我自認個人沒有什麼特別的長處,但是在落實、執行層面,我會堅持貫徹到底。當然,我們長庚外科系統有500多位醫師,許多醫師的資歷很深,我仍然要求大家為了病患,要有一定的癌症治療準則。所幸,現在一切都上軌道,這就是我們堅持不要辜負患者及家屬的託付及信賴。

2008年,史丹佛大學醫學院邀請我去演講,演講主題是介紹台灣的健康保險制度。我在長庚醫院院長任內,歷經了健保最初時期「個別化檢查化的隨件給付」時期,而後進入「總額給付」的時期,此時醫院被設定如果超過了特定額度,就無法再診療病患,因為健保局不會再支付醫療費用。

談到健康保險制度這個議題,我十分感念我們長庚醫院的王創辦人,當時他說開設醫院的目的就是治療病患,所以他要求醫師們應當醫治的病患就要醫治,不可以拒絕病人。至於資金,那是董事長要負責的事情,王創辦人就說他自己想辦法,醫院營運,若是無法開源,那就節流。我很幸運能在有這種氣魄的領導人之下做事,他最後辭世也是我送行,然後我也卸下院長職位。

台灣的健康保險是一種保險制度,而不是社會福利。現在政府把所有財政的風險,都轉嫁給醫務機關與醫療院所,政府完全沒有承受,公部門把所有的問題都丟給醫療院所處理,以至於變成不同的科別在爭食健保給付金額,甚至是醫師部門與護理部門為了給付而有紛爭。民眾可以投保意外險、人壽險,為什麼不能自行再加保健康保險呢?所以健康保險怎麼會是福利呢?

因此,健保制度受限於經費,首要就是有使用者付費的觀念,第二部份就是分擔要落實。老實說,面對這些現實面,很少有人願意提出真實的建言,保險就是分擔風險,我認為有能力的人,可以依個別需求多付費,他們可以從不同管道得到更多樣的資源;能力有限的人,可以得到能力範圍內基本的保障;能力不足的人,就能得到政府或社會其他有能力者的幫助。

現代醫學追求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質子治療符合了精準醫學的理念。質子治療其實理論上與鈷六十的放射治療相近,質子治療最大優點是不會因為人體呼吸及心臟跳動影響治療效果,再來就是質子治療時,其照射時經過的器官及組織,不會受到能量破壞,只有病灶才會被殺死。

以我們長庚醫院的質子大樓,還有後續要興建的尖端園區與研究大樓為例,建地原本是台化(台灣化學纖維公司)的一座停車場,不是屬於長庚醫院的地方。我要很自豪的說,雖然林口長庚醫院的發展空間是嚴重不足的,我個人對長庚體系最大的貢獻就是爭取到領導高層的認可,把台化的土地併購規劃成為我們新建醫療設施。

我們之所以能成立台灣的第一間質子治療醫院,我還是很感念王創辦人,那時他讓我去日本考察,質子治療一個療程大約是4萬元美金,最後我們的創辦人王董事長要求我們要把治療費用降低至1萬元美金,這些費用包括在人事、機械維修,王董事長特別在成立了質子治療醫院時,加註了一項條款,「假如醫師確定病人需要質子治療,但患者無力負擔治療費用,長庚醫院應該要有一套機制讓患者接受治療,要院方想辦法為患者解決費用上的困擾。」

我深信,王董事長離世後,長庚醫院的建樹,會讓台灣社會與我個人對他有著永不磨滅的感念,人在歷經努力得到成果時,要記得與他人分享、回饋社會,那才是真正的成就。

 

訂閱

訂閱文章

活動寫真

 ●p1p2p3p4p5

 ●p6p7p8p9p10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