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林明燦醫師 一般外科/消化外科
WeGenius第31刊‧2010年‧
台大醫院‧林明燦醫師【醫師介紹】 【台大醫院門診】
劉亦棻專訪
- 請問您為什麼想要成為醫師?為什麼會對外科有興趣?
- 您為什麼會想去日本攻讀博士學位呢?這個經驗對日後行醫、研究有什麼影響?
- 一般外科在處理什麼問題呢?
- 什麼人容易得到胃癌?會遺傳嗎?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有什麼關係?
- 胃癌可以預防嗎?除了胃癌之外,國人常見到哪些胃部疾病?
- 您提到了飲食習慣西化造成國人肥胖患者變多,怎樣的肥胖算是病態性肥胖而需要手術治療?
- 現代醫學對手術傷口都力求微小化、希望有助病人康復,想請您介紹台大醫院在消化系統手術的新進展?
- 動過消化系統手術的病人會有一段時間無法進食,應該怎麼補充營養呢?
- 外科醫師常要處理病人及家屬遇到重大手術時的焦慮、不安,您是如何與他們溝通的呢?
- 許多人都說年輕的一代沒有抗壓性、挫折容忍度低,想請您給年輕人一些經驗,談談您是如何抗壓、如何面對挫折。
- 想請您對於有志從醫的學生給予一些建議。
我想不論是電機、法律或任何專業領域,其實對社會、對民眾都很重要,都需要很多人才參與貢獻所學。當年我就讀台中一中,成績名列前茅,那時醫學系很難考,我就想要挑戰自我,想要考上醫學系,其實當時對於醫學我是全然懵懂無知的,只想到當醫師可以救人。
大學五年級時受到前輩影響,像是陳楷模、許書劍及陳維昭等人,他們在學術、學識、醫術、醫德各方面都是極好的典範,而外科對病人也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我決定走外科。
現在我從事醫學工作這麼多年,我可以很明確的告訴年輕朋友,醫學的核心價值就是健康無價、生命平等。我常常告訴我們的年輕醫師,救人一命的價值是無價的!也許媒體報導讓大眾會很羨慕那些企業家,但反過來想,每當我們救人一命,何嘗不是替社會、替病患賺了億萬的財產?想想一個人因為疾病失去性命,週遭的親友會何其傷痛?
課堂上我會問醫學生說,沒有油、沒有電,你要如何從台北到高雄去?有人說可以騎腳踏車或走路,所以這個例子簡單易懂,健康的生命重於一切,有了健康才能維持基本生活,進而達成目標實現理想。
其實很多醫師覺得從事醫療工作的收入與付出不成比例,尤其外科醫師常常半夜從睡夢中被叫醒,熬了一個晚上到了白天繼續上班是常有的事情。而行醫最大的收穫就是常常收到幾張病人寫給我的感謝卡,想到有病人因為我們的手術得以恢復健康,延續生命,助人讓我們心理感到滿足、快樂。
Q您為什麼會想去日本攻讀博士學位呢?這個經驗對日後行醫、研究有什麼影響?
我喜歡唸歷史,對於日本這國家我一直深感興趣,它為何能夠在短短十餘年內崛起,同時打敗了俄國及清朝?在二次大戰過後的戰敗國日本,它又為何能夠迅速成為東亞的經濟強國?日本在醫學領域,特別是消化外科十分進步,日本的開刀手法比較細膩,再者就是生活文化上與我們比較接近,所以我就選擇去日本進修。日本社會很有禮貌,講求乾淨,做事嚴謹,態度仔細,日本醫師都很敬業,很受人尊敬,醫病關係都很好,當然現在年輕一輩的日本人有些改變了。
一般外科手術包括外科移植、腫瘤外科、急性重症,ICU加護病房照料,醫病溝通,外科營養、水份電解質調控,分子外科,功能性胃腸疾患等等。
Q什麼人容易得到胃癌?會遺傳嗎?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有什麼關係?
胃癌居國人癌症排名第五位,現在國人飲食習慣西化,肥胖及大腸直腸癌的病人變的較多。統計上顯示得到幽門螺旋桿菌的人,得到胃癌的比例比較高,但這不表示得過幽門螺旋桿菌就一定會發生胃癌。幽門螺旋桿菌有個特色,它會讓胃發炎變嚴重,讓胃的發炎部位不容易愈合,同時幽門螺旋桿菌與胃黏膜、胃酸作用後,會釋放出一些致癌物質,所以我們在門診檢測出病患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時,都會要病人服藥治療胃幽門螺旋桿菌。
治療胃幽門螺旋桿菌現在用的三合一藥物包括了抗生素、制酸劑及黏膜保護劑,一般治療三個星期就能完成一個療程,不過這種感染是會復發的,復發的原因有二,第一是胃幽門螺旋桿菌本身就存在於我們生活的環境中,你很容易經口感染到,它又特別喜歡在胃部酸性環境中生長;第二是每個人的胃黏膜免疫能力不盡相同,有的人壓力大胃黏膜免疫力就會下降。抽煙、喝烈酒、喜歡食用泡菜、醃漬菜,都對胃黏膜不好,這些也都是胃的致癌因子。
胃癌並不是遺傳疾病,只是有些人在基因上有得胃癌的傾向。如果說病患在40歲之前得到胃癌,我們會請他的父母兄弟姐妹一同來做篩檢。另外就是直系親屬裡面有連續兩代都得到胃癌,那麼第三代得病機會就會偏高。
一般說來胃癌我們會看家族史,這是指致病的環境因子,也就是父母親若患有胃癌,子女得胃癌的可能性偏高,是因為在生活、作息、飲食習慣上面有類似的致病可能。如果曾經動過胃部的手術,例如因為胃潰瘍動了胃部手術,膽汁容易逆流造成胃部損傷,也容易引發胃癌。
我們會建議40歲以上的成年人要做胃部檢查,尤其是上述有高風險的病人更要定期追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過去常有些金門、馬祖許多鄉親來台北找我們開刀,因為他們食用太多的醬菜、醃漬魚,這種致癌的飲食習慣一定要改掉。再來就是如果你檢查有胃幽門螺旋桿菌,就要留意控制胃內的菌數。
總之,胃鏡檢查是需要的,如果怕痛、或是老人、小孩及有開過胃部手術病史的人,都可以考慮「無痛胃鏡」,檢查的整個過程都麻醉,所以不會有疼痛感。
現在人生活壓力大,臨床上胃酸逆流的病人有變多,胃酸逆流可以用藥物療法控制,同時病人要改變生活習慣,像是不要暴飲暴食、不要抽煙,還有腰帶不可以太緊,剛吃完食物也不能馬上就躺著休息。。
Q您提到了飲食習慣西化造成國人肥胖患者變多,怎樣的肥胖算是病態性肥胖而需要手術治療?
台大醫院開設有肥胖門診,如果病人的BMI大於35就能夠來做治療,因為過度肥胖會導治病人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同時心肺功能,膝關節也易受損。我們會以外科手術將胃部縮小、腸子繞道,讓腸子吸收能力變差,這些外科手術的傷口小到幾乎都看不太出來。在接受外科手術前,我們會先判斷病人病態性肥胖是屬於哪一型,例如內分泌型、代謝型,病人先要在家醫科就診,透過飲食調控、作息改變仍然無法有效減重,才會建議接受外科手術治療。
Q現代醫學對手術傷口都力求微小化、希望有助病人康復,想請您介紹台大醫院在消化系統手術的新進展。
過去外科手術傷口太大,會降低病人的免疫力,傷口復原也會慢,所以現在外科手術都是講求微創手術,就是透過幾個小傷口把各種精密儀器放到人體內進行手術。微創手術不但出血量少、病人術後復原快、而且疤痕較為美觀,同時傷口比較不會疼痛、不易受到感染。目前我們台大一般外科有發展三項微創手術專利:分別為「風火輪」(腹部撐開器),以進行非充氣式手術;「照妖鏡」(帶光源吸吮器),可在腹腔中看得一清二楚;「金鐘罩」(單孔裝置)使器械更容易插入腹腔及操作。
傳統的「充氣腹腔鏡微創手術」是在患者腹腔內充填二氣化碳,以利手術操作,但是對於高齡或年幼者並不完全理想,因為充氣時增加了腹腔內的壓力,會對心血管、肺部或靜脈回流造成一些併發症。於是我們研發出「無充氣式腹腔鏡手術」,這項手術是一種創新發明,我們把前面提到的專利器械將患者腹部提高,還可以配合腹腔鏡攝影系統在內視鏡螢幕下動手術,增大手術視野,更有利於醫師手術操作。
目前對於治療病態肥胖的胃隔間或胃腸繞道手術,治療直腸脫垂(疝氣)的直腸固定術,膽囊及膽結石切除,肝臟、胃切除,我們都有良好的治療成果。我們還發展出「單孔微創手術」,能將傷口更微小化,成功縮短病人住院時間。目前單孔微創手術主要應用於早期癌症,末期癌症考慮到腫瘤變大及擴散問題所以較不適用。
未來要突破的地方在手術方面,希望能將傷口單孔化做的更完美,甚至將手術「無孔化」,例如將手術器械經由陰道、肛門或是胃部進入人體來進行外科手術。
Q動過消化系統手術的病人會有一段時間無法進食,應該怎麼補充營養呢?
靜脈營養是外科醫師的發明,它的調配是我們外科醫師非常重要的核心能力,熱量的多寡、蛋白質、胺基酸、脂肪…都要調配得當,不同醫院、不同醫師在靜脈營養的調配都會有點差異,台大醫院在這方面有些成果,許多因為疾病或腸子缺血切除腸子的病患,也就是短腸症候群的病人,在復原期經由我們靜脈營養調養,讓腸黏膜增生變厚,都能夠順利出院恢復良好生活。
另外有些老人家如果飲食消化吸收不好,身體有些不舒服,也可以透過靜脈營養注射來調理養份吸收,再慢慢回復正常飲食。
Q外科醫師常要處理病人及家屬遇到重大手術時的焦慮、不安,您是如何與他們溝通的呢?
我們腫瘤外科常會遇到需要花較長時間治療,或是病情發展比較不樂觀的病人,從醫學生時期我們就被培養如何與病人溝通、如何做好醫病溝通。在告知病情前一定要先觀察病人的個性,有的病人不願意聽到直接的真相,他會受不了;有的病人則是思考觀念比較西化,不告訴他全部的真相他會不高興。我想最重要的醫病溝通就是要誠實、可以婉轉但不能說謊話。
一旦發現病人是屬於聽到病情就會崩潰的性格,會失去對生命的信心及動力,我們通常都是先鼓勵他要對生命保持正向追求的態度,對於病情也要分幾個階段逐漸告之病人,我們會告訴他有個陰影或腫塊,可以安排住院做進一步檢查、化驗,讓病人慢慢知道自己的病況,心理會有準備,因為這種病人如果在門診時就告之全部病情,他一定會徹底失去信心、逃避任何醫治。
另外就是病情告之的對象。在西方社會,如果醫師沒有當面直接告之病人病情,那就會觸法,但是在我們東方社會,個人的生命健康幾乎與整個家族相關,有的時候我們要去觀察病患,迂迴透過家人告之病情,對某些病人反而比較好。
Q許多人都說年輕的一代沒有抗壓性、挫折容忍度低,想請您給年輕人一些經驗,談談您是如何抗壓、如何面對挫折?
我覺得現在年輕人有一個優勢,就是彈性、適應性比我們年輕時要來的好,過去我們這一代都是直線形思維、直直去做,沒有彈性。對於困境、挫折,我想身段要柔軟,多用些方法;對於挑戰,你就要堅持做到最好的,意志力要夠堅強,要堅毅。我建議年輕人要接受鍛鍊,多吃點苦頭,不要安逸的待在溫室裡。特別這些年來我們與中國大陸的學生接觸,他們真的是較為積極進取,具有堅韌的上進心。
在台灣的醫學教育裡,老師都是花了最大的努力教導學生,一位醫學生的養成不容易,我們更希望透過培育出好的醫師,可以再幫助更多的病人。習醫的同學一定要有正確的核心埋念:健康無價,生命平等,你才會樂於從事醫療工作。
我認為宇宙的奧妙之一就是生命,行醫就能接觸到宇宙的奧妙。一個社會不論貧窮、強盛、繁榮或衰敗,人的生命都要存在,所以學醫不但能夠明白宇宙生命的真理,也能夠幫助人,是件有意義的事情。醫學領域日新月異,有非常廣泛的知識要學習,年輕人若要從醫就必需下定吃苦的決心,而且身體一定要鍛鍊好才行。
從前外科都是醫學生的第一志願,成績頂尖才有機會進入外科,現在好學生比較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質,不願意走外科,但是我發現有些調皮搗蛋、書桌前坐不住的醫學生,進了外科表現很不錯、有些手術技巧好、而且更有照顧病人的熱誠。我很鼓勵有責任感、願意接受挑戰的年輕人走外科,你想想如果救了這個病人一命,等於是挽回了一家人的幸福,這話是外科醫師的使命。
我常以仁者之劍來比喻外科,醫師手中的刀就如同劍術一般,是要拿來助人的,用仁慈的心來助人。尤其是我們一般外科主要處理兩大類問題:腫瘤外科和急性重症,幾乎每位病人都是生死交關,我們更能體認到,即便是擁有再新穎的科技、設備,如果沒有了健康的、活著的人去操做,那麼這些科技設備都是沒有用處的。我常對學生說:數十億萬元是一個1接數個0,如果這個1倒了,那剩下數個0就只是0了,這個”1”就是健康。
我們人都會受到外界影響,就像之前世界盃足球居然有國際明星球員踢假球,醫界也有醫師會開假刀,如果不小心走偏了路,雖然得到一時的好處卻要付出終生做為代價,年輕人一定要引以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