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 黃約翰醫師 大腸直腸外科
WeGenius第42刊‧2017年‧
台大醫院‧黃約翰醫師【醫師介紹】
劉亦棻/陳昱峰 專訪
1.為什麼您會想要當醫生呢?又為什麼會選擇大腸直腸科?
因為我從小就對生命這一件事情,感覺很有興趣,什麼是生?什麼是死?為什麼死去後無法再活過來?同樣的器官,同樣的細胞,怎麼被判定死亡就是無法再作用了?浩大的宇宙,為什麼只有地球上面有生命?為什麼人類可以成為地球上生命體的極致表現?這些與生命相關的議題讓我選擇了醫學。
有的人不喜歡外科要開腸破肚的畫面,不過仔細想想,可以立即改變人類生命的就屬外科醫師,其它科別多半是控制疾病。想要治療患者疾病,最好的選擇是成為外科醫師。在我大學畢業時,台大醫院剛好在發展腹腔鏡手術,這一類的微創手術看起來有發展的前景,所以我就選擇了大腸直腸外科。
2.您曾經在哈佛醫學院進修兩年,可以談談您的進修經驗嗎?
人們經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每一個地方的風土民情都不相同,再者,科學的第一步是觀察,我想去看看國外的醫療研究者如何思考事情,美國的最高學府是如何做研究?怎麼看待事情?所以前去美國進修。 在美國我主要是做癌症幹細胞的進修。人體本身的幹細胞,對於再生醫學會有一定的助益。至於癌症幹細胞,在其中有一些特定族群的癌症幹細胞,它們在化學治療時不容易被殺死,科學家們推測,這可能是導致癌症無法根治或痊癒的主因。 各式各樣的癌症都會具有癌症幹細胞,這些幹細胞有的具有特殊標誌。每一種癌症幹細胞上面都會有標誌,抗體就是針對這些標誌做出來的,動物實驗上就是尋找一隻有病的老鼠,注射針對癌症幹細胞的抗體到老鼠體內,會將癌症幹細胞殺死,那麼在老鼠身上的癌症幹細胞就會消失。
標靶治療有許多種方法,有些是針對血液新生做標的,有些是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做標的,癌症幹細胞也是標的之一。實驗中就是要找癌症幹細胞的標誌,針對它來設計標靶,那就可以攻擊癌症幹細胞的標誌,殺死癌症幹細胞。所以我們找到的抗體就是針對癌症幹細胞,以癌症幹細胞來治療的想法是一種醫學模型,希望從這個模型發展出更好的治療方法。目前癌症幹細胞的研究,在動物實驗與細胞實驗上面皆有成果,在人體尚未有很大的進展,也許在五年之內會有進展,能夠走到臨床的階段。像是黑色素細胞療,在老鼠實驗上面可以治療癌症,那麼未來大家比較看好免疫療法。我們也希望有機會綜合兩種治療方式來協助病人,這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3.若是排便出血,就要立即看醫生嗎?大腸直腸癌一定會出現肉眼看的到的出血嗎?糞便顏色出現哪些變化,就需要去醫院就診呢?
排便出血時,是可以考慮去找醫師做進一步的處理,95%以上的出血原因是痔瘡,此時患者都會很緊張,但是大家只要針對糞便做檢查就好,不用太擔憂。首先就是檢查糞便是否有潛血反應,若是有,就需要進一步治療。所以排便出血不是與大腸直腸癌有絕對的關係,主要是要看糞便潛血,因為腸子裡面有地方在出血。腸子出血的原因若不是息肉,就是癌症,這就一定要進一步檢查。
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從45歲起是高峰,主要是因為生活環境中的毒素日積月累,到一定程度才會發生癌症。國民健康署目前推行大腸直腸癌的篩檢。勾踐時代的人會以嚐大便來判定疾病,這段歷史影響了人們對糞便與疾病的認知,至今有些民眾會在意糞便的顏色、形狀,這不是具有特別的意義。
4.很多人因為便秘所以會購買坊間號稱可以保持腸道健康、助於排便順暢的產品,我們食用這些產品應該要注意什麼呢?便秘會與大腸直腸疾病有關嗎?
民眾經常會問,「宿便」是怎麼一回事?要如何處理?這是一個廣告經常見到的話術,如果有任何人以「宿便」之名,要你購買任何產品來解決「宿便」,甚至對你說「宿便」是大便沒有上乾淨,你會因此得癌症,請各位千萬不要聽信這說法。還有的人在推銷所謂保健食品,會告訴民眾你的腹部突出是因為宿便,我會直接勸告民眾,這是脂肪造成的肥胖,與其花大錢買一堆沒有幫助的用品,不如做好體重管理。
有幾點概念要澄清,人體體內糞便沒有完全淨空,並沒有證據顯示會增加癌症得病機會。現有的實驗中,老鼠便祕會增加大腸直腸癌風險,在人體並沒有。有些民眾憂心的詢問我,是否要購買這些號稱助於腸道蠕動、排便順暢的保健食品?有時為了化解就診民眾的憂慮,我會開玩笑地告訴他們那些東西就賣給老鼠吧!不要被別人以焦慮擔心來威脅你去購買不必要的東西。
人體的排便機制很單純,就是時間到了就會排便,時間沒有到就排不出來。沒有數據證明人體一個星期才排便一次就容易罹癌。排便的時間依人而異,保持腸道健康就是要能依據自己的腸道節律來排便,一般而言,一天三次至三天一次的排便都算是正常的腸道節律。
有的民眾會以灌腸來清除糞便,我們認為沒有必要,自然而然的排便才是好的。身體有充份的水就可以自然排便,水從嘴巴攝取不是很好嗎?沒有必要從肛門取得吧?臨床上,只有少部份的病人,患有「先天性的巨結腸症」,他們的結腸、大腸沒有蠕動的功能,他們才需要灌腸。
5.您會建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怎麼做,才能擁有健康的腸道與排便習慣?
愈是在年輕時維持良好飲食習慣,愈能保持腸道健康。身體的節律是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管控,在緊張的情況之下,交感神經就會過度刺激,那就無法排便。運動可以舒緩壓力幫助排便,但是作息正常是首要注意的。
在飲食上,就是多攝取纖維素,標準量是一天20公克,也就是一天攝取蔬菜與水果總量,至少要500~600公克,大約是1斤,我會告訴患者,就記得每天「大吃一斤(驚)」,烹調出來的量,目測大約就是兩個飯碗。一般民眾這樣攝取纖維素就足夠了。多吃蔬菜還有一項好處,因為蔬果的纖維素會增加飽食感,我們就不會攝食過多的澱粉,可以減少熱量的取得。
除了纖維素,再來就是要多喝水。少量食用的肉品是紅肉,紅肉會刺激人體大腸直腸癌的發生,一天紅肉的攝取量就不要超過一個手掌的大小與厚度,一般還是建議食用白肉。避免油炸與碳烤,因為這些烹調讓食物具有芳香烴的致癌物。「天生萬物以養人」,均衡攝取各種食物最好。
再來就是有便意時不要忍住或憋住。許多女性患者會便秘,多半是不願意在外面上大號,一旦忍住,可能到了隔天才會想大號。通常人們在休息一晚之後,早上就有便意,但是現在生活很忙碌,上班族要趕著工作,經常沒有時間,日積月累排便習慣就差了。
這個問題可以改善,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排便的節律。如果白天沒有時間,或者真的只能在家裡解便,那麼民眾可以在下班回到家之後,就開始喝大量的開水,通常喝了500-600cc的水,就可以排便。
壓力也是排便不順的主因,壓力大會導致腸胃道不順,門診時我們會見到便祕患者的面容較為緊張或焦慮。有時我會讓患者想想,如果看過動物影片,像是草原上的斑馬,在吃草飲水時很放鬆就會排便,動物園的羚羊也是如此,在被追逐與獵殺時不太會有排便的能力,人也是要放輕鬆才容易排便。
通常我會要患者想想壓力的根源,就像是草原的斑馬會被獵食者追逐,那麼日常生活中,患者的壓力可能是在生活中被哪些事件追著跑?什麼時候是可以像草原生物悠閒的喝水吃草?如果有便秘的困擾,可以思考一下先排除生活壓力的根源,或者是選擇一個較悠閒的時間訓練自己可以排便。
還有些患者,總是認為自己排便沒有便乾淨,這多數是患有痔瘡。因為痔瘡腫脹起來時,會感覺有一個異物感,患者會以為沒有排乾淨,有一坨屎卡住了,愈用力就腫脹的更大,因為一直跑廁所卻排不出東西,就愈發覺得自己是便祕,整個人變得更焦慮。痔瘡大多數的症狀就是流血,或是覺得大便沒有解乾淨,屁股有異物感。患者可能從20、30歲就開始,治療上就是鼓勵患者正常生活作習,三餐定時,餓了就要吃飯,累了就要休息,不要熬夜,不要硬撐,因為人體有一定的節律,節律正常排便就順暢。
6.新聞上面常會見到年輕人得到大腸直腸癌疾病,這個疾病有年輕化的傾向嗎?
隨著飲食愈來愈西式,得到大腸直腸癌的機會的確是增加許多,簡言之,大腸直腸癌是與生活習慣相關的疾病。
7.治療大腸直腸癌的外科手術、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有什麼差別呢?
外科手術是治療的主要方式,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只是輔助性療法。所以如果得到癌症,能夠開刀,表示患者有機會治好。
8.外科不但工作辛苦,遇到的糾紛也多。您如何與病人及家屬溝通?
我會直接告訴患者,你的生命進入倒數時期,此時患者當然會陷入恐慌,當我反問患者,有誰的生命不是從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在倒數了呢?其實關鍵點就是,我們從未去思考生命是怎麼一回事,多數的人都期待長生不老,歷史上如秦始皇的位高權重都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妄想,因為生命是逐漸走下坡,我們只是想辦法讓衰老趨於緩和,通常患者聽到這些就會配合醫師,接受治療。有些不願意治療,我們就是祝福。所以,有些患者不樂意聽我的勸告,會去選擇其他方法,我則是可以用心在願意和我配合的患者身上,我都會記得每一位患者的名字、病況,這樣互相配合,醫病互動才不會發生不愉快,我想醫師的工作就是要讓患者平安、安心的走過生病這段歷程。
面對疾病,患者會問,為什麼我會生病呢?我也會反問患者,為什麼有人是劉德華,有人是金城武,我只是黃約翰?為什麼我的父親不是香港首富李嘉誠?這是機率的概念,事情就是恰巧發生了,而醫師就是會為你認真治病。患者經常會問,醫師您能保證治療不會有危險嗎?我也會反問患者,世界上有什麼事情可以掛保證的?綠燈通行保證不會被車撞到嗎?每一次闖紅燈都會出事嗎?患者也自知不可能保證每一件事。我通常會告訴患者,也許生病這件事情,是要讓我們更加珍惜在世上的每一天,我會要患者認真想想生命這一件事,想通了,就不會埋怨,就會心平氣和接受治療,而不是任性的去宣洩自己的各種情緒。
對我而言,開刀沒有大刀、小刀之分,因為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醫師一定會盡力提供最好的醫療,患者也要有心理準備去面對任何可能發生的事情。我會告訴患者,在我能力範圍之內,我一定用心為患者找到最適合他的治療。有這樣的認識,我們治療的過程就會順利。行醫的過程之中,我會不斷自我反省,如果發現做的不夠完美,當然要求進步,相對地,如果是患者在治療時心態上面不願改變,我只能尊重。我會勸患者,人生在世,吃飯、睡覺與讀書,這三件事沒有人能替你完成,就算我身為醫師可以替你讀書找方法治療,若你不能好好吃飯、乖乖睡覺,對治病還是沒有幫助!
在面對第四期患者時,平均存活時間是兩年半。這個數據是說,有半數的人會超過兩年半,有半數的人不到兩年半。我們治療初期也不會知道患者病況會如何?患者詢問我時,我會也據實以答,我會盡力延長患者的生命,但是,我不希望這段時間,患者每天只擔心自己是不是就快要死了?所以我還是強調,我會要求患者去思考,他想要的生命是什麼?他要怎麼去豐富自己的完結篇?我總是會和患者聊天,人生就像是一本畫冊,有的厚、有的薄,這是注定的,但是你可以決定畫冊的內容。如果在生病之後,醫師可以努力為你增加畫冊的頁數,內容還是要患者自己決定。有的患者從來不去思考,最後的頁面要畫些什麼景物?他只是任性的要求不斷增加那些頁數。
9.臨床上面您遇到過患者會因為什麼原因,不積極治療大腸直腸癌呢?
有的患者因為不能接受人生必然會生老病死,相信會有人能讓他長生不老,所以在得知自己得病時,就會不停地想要找到可以治癒他疾病的人,繞了一圈,還是會回到醫院接受治療,其實這樣子反而讓自己受到更大的痛苦,若是能想通生命是怎麼一件事,就不會難以決斷,也不會受那麼多的苦。
也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以厭惡、攻擊來增強自己的存在感,這也算是人在求生時,抓住浮木的方法。當患者逐漸恢復正常生活步調,感覺有安全感時,情緒上就會再度平穩了。所以在陪伴患者的治療過程之中,家人與親友也要有一些心理準備。
如果問我,為什麼某某人生病之後康復了?某某人明明病的很重,還是能安排生活,從容自在?我想那就是這些患者會從生病這一件事,重新思考了人生與生命,想到了豐富自我人生畫冊的方法,他們不是在生病時只負責任性發脾氣與抱怨。
10.對於想要從事醫療工作的年輕學子,您會有什麼建議呢?
對人不感興趣就不要走醫學。對別人生病時抱持著事不關己的態度,那就不適合當醫師。特別是有些人因為看到影集而嚮往醫師生涯,來到了真實的醫療生態卻不能接受真實生活裡面的現實面,那就不適合當醫師。還有一些人在經過長時間的醫學訓練後,忘了當初感動自己從醫的那一股熱情與初心,這樣行醫就不會快樂,所以任何事情還是要莫忘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