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軍總醫院夏一新主任 精神科
WeGenius第14刊‧2005年‧
前三軍總醫院精神部主任‧夏一新醫師【醫師介紹】
劉亦棻 專訪
1.精神醫學與心理學有什麼不同?
基本上精神科醫師有醫學背景,可以開立處方,決定患者住院、急診、會診等等,這些是心理師無法處理的部分。心理學主要是了解人的心理反應,因應壓力的模式、人格重塑、諮商、對智能做評估。至於心理治療,病人不但要有自制的能力,同時還要有想要改變的動機與想法,才可能透過心理治療的過程來改變他的性格,但有許多重度的精神疾患卻是無法單純透過會談而能改變的。簡單而言,輕微心身狀況的患者可以找心理師幫忙,但中、重度患者還是應以精神科醫師為主。
精神科的疾病是採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面的病因模式。生物是指生物基因遺傳因素,或是腦部有沒有遭受外界損傷,例如車禍、長腫瘤、或吸毒造成腦部神經病變;心理則是指溝通模式,性格及壓力處理模式;例如性格比較偏激、執著、自我中心為導向、欠缺彈性、僵化;社會則是外來的心理社會壓力,這三者危險因子越多者越容易發病。精神科醫師扮演一面鏡子,讓病人看到自己內在的脆弱面、掙扎面、痛苦面,讓他知道為什麼自己會造成這樣的情境。要如何改善,我們會給予適當的指導與帶領。年紀愈大個性可以被改變的空間相對變少,因此我們長期心理治療之對象都是比較年輕、可塑性強,本身對自我的心路歷程有興趣,願意被挖掘和改變的,比較適合。有一部份的人比較頑固不容易被改變,你就只能改變他週遭的人。在社會大眾不了解的情況下,很多人都不懂得求助精神科醫師,在國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師,愈高度開發愈文明的國家,愈重視心靈層次的開發成長。另外,宗教本身也是心靈依靠的力量,端看每個人所需不同心身安頓的形式。
2.依據您剛所提,大概在多少歲數之前比較有可能在個性上產生改變?
大約二十五到三十五歲間。太年輕也不容易接受建言。藥物治療的好處是迅速解除急性症狀,心理治療則需時較長,短時間內不易看到效果。常有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個性決定命運」,個性本身比較傾向哪個面向,就會導致不同結果,如果本身比較多愁善感,就易有心身狀況或憂鬱、恐慌、害怕。另外,對於過度的勞累、不知節制、時常抓狂者。藥物可以短暫地讓你恢復功能,但宜注意不要產生依賴性,當然有些重度病患像是躁鬱症、精神分裂症、重度憂鬱症就得依循醫師的囑咐服藥,長期治療。
3.具有某些人格特質的人,例如:個性急躁、易怒、內向、不善與人交際、自我要求高、自傲……就比較容易得到某些精神方面的疾病?醫學上可以區分或定義各種不同的人格特質嗎?
在職場上常見許多人就是追求完美、執著、輸不起、無法容忍瑕疵,不斷鞭策自己,那會使心裡充滿壓力、緊張。相對地擁有這樣強迫性人格的人工作也可以非常有效率,但如果不知調節,性格與職場的壓力交互衝突後就容易產生心身疾病。另外一種性格較常見的就是小刺激大反應,對挫折忍受力很差,一點點的挫折都無法忍受,容易產生挫敗感。或是說再次遇到以前曾遇過的情境,他的態度會變得非常僵化而沒有彈性,沒有從上一次的經驗與教訓中學到了解自我、改善自我的能力。所以人的心智能力與肌肉一般,是需要經過鍛鍊的。有一部份人,他們的個性僵化,欠缺彈性,對一些事情的處理都以自我為中心,很難用同理心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事情,比較沒有沉澱的時間,大部分都是以「我覺得你應該這樣做」來與他人溝通,往往容易造成人際關係的對立與衝突。所以現代人重視EQ,成功的人一定EQ好,不光是站在別人的立場替別人著想,而且能夠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對自我的情緒波動、心智狀態很清楚,並可控制駕馭它。行為情緒的控制並不如想像中容易,也因此可見古今中外歌功頌德的歷史人物,都是在讚揚人性或人的心智能力。一般人達不到的境界,有些人就可以達到,在歷史上成名。當然我們不是要求每個人都能達到偉人的境界,但對自我情緒的控制,有助於平常人際關係的溝通、事業的推動。所以從事精神科也有另一項好處,就是在與病人會談中自我修練。
曾有一位役男在當兵期間,因為自身行為不當造成大家對他不滿。後來同部隊的人只要看到他靠近,就會自動暫停話題,不與他交談。過不了多久,這名男生就因為受不了精神壓力而崩潰。職場上這種事情也會出現,這時就要轉移注意力,學會正向思考。遇到逆境,第一等人常會轉念,不會馬上發作,第二等人,無法轉念的話也懂得離開現場,避免困擾,再差一點的人,無法克服逆境產生的精神壓力,而需看醫生吃藥。再更糟的人就會借酒澆愁、或以吸毒來逃避。因此,腦部也是需要保養的,讓它處在放鬆的情境,培養正當的興趣和嗜好,讓自己有遠離壓力的避風港。像我自己喜歡閱讀、游泳、攝影、玩音響。另外生活要自制、作息要正常、持續運動、不碰菸、酒、茶或刺激性飲料、不要熬夜、不過份工作,要懂得調節自己的步伐。
我們雖贊成適度的壓力,但在高壓力環境下的工作者,發病的機率相對提高,不只是日本有許多人過勞死,像演藝人員本身也是處在高壓的環境下,每天要拍片,軋戲日夜顛倒,沒有適度的休息,又要繼續接著工作。一般精神科醫師也是高危險群,因為精神科醫師本身比較敏感,在聽病人描述時,心裡難免會有波濤。古代的文學家、藝術家、音樂家都是相當敏感的,而且情感澎湃,比一般人還強,才能創作出感人肺腑的作品,名留青史。就像貝多芬、梵谷、李清照等等,就醫學的角度來看,他們都患有躁鬱症或憂鬱症;另外,物理學家、數學家則比較會有精神分裂的傾向:像美麗境界中的男主角約翰•納許。
此外躁鬱症遺傳的因素很強,憂鬱症則不一定。憂鬱症跟個性、壓力比較有關係,如果憂鬱症有家族遺傳的體質的話,就要更小心。家人若有癌症你也不一定會得,同樣的道理躁鬱症或憂鬱症也是如此。不過憂鬱症的病患如出現幻聽或妄想就要注意,嚴重者還會想自殺,比方說臥軌、燒炭、跳樓等這種死意堅決就屬於嚴重者,要特別謹慎。在他們自殺前都會透露出些微不尋常的訊息,像是交代遺言、將自我心愛的東西分散給他人、跟家人深談等等,與他們親近的家人朋友就要特別注意。自殺這念頭常常是衝動的,一時之間而起,也有一些是因為久病纏身而感到厭世。如果老是看一位醫師,但症狀久久未改善或只有部分改善,建議不妨看第二個醫生,因為有些時候並情無法改善可能是醫生臨床經驗不足、或藥品的調配尚未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我在國外期間,常常幫接受病情遲遲未獲改善的病人再次診療。大多數時候都可以大大改善他們的困境。因此當病人無法在同一個地方獲得明顯效果時,不妨考慮換個醫師治療,而不是只有自殺這一條路可以選擇。
4.如果精神病患相對於正常人是非理性的心智狀態,處於理智狀態的您要如何去溝通面對呢?
如果病人出現暴力攻擊的話我們當然以安全為上,先行保護自身安全,再請保全人員出面,予以約束,或針劑注射。我們分別稱物理約束與化學約束。物理約束就是使用束縛帶,化學約束則是安眠鎮靜藥物注射。有暴力行為出現的情況就已經符合精神衛生法,要強制接受治療,否則在社會中容易造成其他人安全上的威脅。我們會依據評估狀況來告知是否需要住院。住院一般是一到五個禮拜,之後就改為門診治療。三總急性病房的平均住院日約21天。精神分裂症一般又區分為正性症狀和負性症狀,正性症狀就是妄想、幻覺、攻擊、自言自語、怪異神情;負性症狀則是退縮、人際關係差、不與人交往、慢慢退化。通常藥物對正性症狀效果比較顯著,負性症狀則要靠一些活動讓他們改善。某些功能表現優異的話,甚至可以回到社區從事一般的職業活動。
5.我曾聽過友人的父親罹癌從醫院開刀回家修養,但無法工作,因為沒有固定收入還有一些貸款還不掉,回到家後似乎就得了憂鬱症,……能幫我們解釋一下什麼是憂鬱症?憂鬱症和躁鬱症與一般焦慮有什麼不同?
憂鬱症最常出現的症狀就是,心情從早到晚持續地低落,對所有的事情都缺乏興趣。此外,還包含胃口變差、體重減輕、罪惡感、沒有信心、活著無助無望,完全是負面思考。若不就醫很有可能會輕生,而憂鬱症的恢復期大約要九到十二個月,躁鬱症則是六到九個月慢慢恢復。十幾年前尚沒有聽說憂鬱症,但現在它已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慢性疾病:癌症、憂鬱症、愛滋病。然而,大眾對憂鬱症仍不甚了解,總以為只要想開一點就好,但憂鬱症並不是這麼簡單的疾病,若沒有接受專業治療很可能會影響他的生活機能使一個人癱瘓。一位老師無法繼續教學、一位總裁可能因此無法繼續辦公、一位家庭主婦無法操持家務,除了功能喪失、造成社會資源消耗之外,更嚴重的是自殺。全國十大死因居第九名的正是自殺,因此衛生當局才要成立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憂鬱症我們可以將他視為惡性的憂傷,每個人的情緒都會有不如意的時候,但當這樣的感受已經足以癱瘓一個人的生活作息,損傷他的日常功能,且持續二週以上就可以稱之為重度憂鬱症。
躁鬱症可分為狂躁和輕躁:狂躁的患者講話滔滔不絕令其他人無法插入,活動量大、情緒高亢、意念飛越、脫離現實而且無法控制,過分誇大妄想,甚而有妄想、幻覺,比方說以為上帝賦予他偉大的任務等等……。可以很明顯感受到病患情緒高漲或行為異常,睡眠時間也降低到相當短的時間,卻維持一整天精力十足,完全不覺得疲累。若是以上情況維持七天以上就要治療。輕躁則是症狀較狂躁為輕,維持四天,病患會莫名其妙地愉悅,與原先的個性完全不同,講話也是滔滔不絕、變得慷慨熱情、或愛與人爭辯,有的人過度誇張參予超過自身能力之外的事務,諸如盲目投資、不計代價的使用金錢、誇張的信奉宗教……等等。睡眠時間也縮短成5~6小時,一醒來又有許多事情可以忙。第一型躁鬱症就是只要有一次狂躁即稱之,第二型躁鬱症則是一次輕躁加上一次重度憂鬱;當輕躁、躁症、憂鬱、及混合發作,在一年之內,發作超過四次,我們稱之為快速循環型躁鬱症。
躁鬱症的成因,目前知道與基因遺傳以及腦部的生化功能失調有關,是一種體質性的疾病。早期可能因為生活壓力事件,諸如聯考失敗、親人過世等不如意的壓力事件而發病。越到後期如未能持續接受治療,或是在治療期間任意停藥,即使沒有生活壓力的刺激也會自動發病。而且當病情復發時,發作的嚴重程度將會加重,藥物的療效也會變差。傳統治療躁鬱症的藥物是使用鋰鹽,此一藥物對於典型的輕躁或躁症發作具有不錯的療效,並且可預防再發,但對於混合發作或快速循環型躁鬱症的治療和預防效果,則不如另外兩種情緒平穩劑:帝拔癲、以及癲通。目前還有至少三種新的情緒平穩劑在臨床試驗階段,相信未來對於此一病患能有更好的控制。
6.那職場上的年輕人或軍中的士兵會不會有可能在與別人互動上容易遭受挫折,也會引發像您剛提到的社會面影響?
如果遇到這種自己沒辦法壓力管理、情緒調節的話,就需要有一個良師益友、支持的父母,或是加入支持團體,如果身旁有一位導師般的指導人士可以提供一些建議讓你豁然開朗,遠離壓力風暴。端看你的支持網路系統穩不穩固,當你在痛苦的時候,最好有人可以跟你分享心情。我認為家庭幸福很重要,不是說從單身家庭或破碎家庭出身的人他的個性就會不好,只是如果家庭能給孩子一個正面的印象,將來孩子出社會比較不容易成為社會的負擔。此外,年輕人也不需要太在意成績,填鴨式教育出來的小孩競爭性比較強,EQ往往就會比較弱缺乏協調力和彈性,以後在社會或職場上立足是看EQ而不是IQ,即使你在班上成績考的好出來,將來也不見得一定會出類拔萃。
我們最近到某間私立高職輔導學生,他們有一百多個學生有情緒或行為問題,社會多元化的結果使現在的青少年已經沒有像以往那麼單純,像我們剛提到的焦慮、失眠、憂鬱、恐慌、害怕這些都是往內向的,還有一些吸毒、喝酒、結幫派、打群架、虐待動物等則是外顯的,精神科醫生只能處理一部份,還有許多是社會、家庭及學校的問題,不能單靠精神科醫師就能解決。此外,平安、快樂、知足、幸福、心身安頓這是我們人生最美好的目標。很多人都不愛自己、自卑、覺得自己有很多缺點,常常做違背自己想做的事,因為他不懂得心行合一、自己愛自己,當中間有情境矛盾衝突的時候就會感覺痛苦或飽嚐精神壓力。如果你常常情緒不好、生悶氣、負面思考,這種人除了有可能會有精神方面的問題,還有可能會得內外科的疾病。癌症、胃潰瘍、大腸激躁症候群、氣喘病、心臟病這些都是跟壓力有關的心身疾患。很多病人發現身體有症狀四處求醫,最後才發現其實他可能是精神方面出了問題。文明社會有一部份的身體病痛起因來自精神壓力,比方說有人壓力大覺得偏頭痛、導致過勞死、心肌梗塞等等。現代人要學著調整自我、平衡壓力、精神健康、心身安頓。大家都知道要做身體健康檢查,但是卻從來沒有人告訴過你要做精神健康檢查,你可以找醫生談談你有沒有心身困擾、為什麼煩惱。宗教信仰也是一種方式,就是有一個正常發洩管道,最怕就是身陷情緒當中而不自知。
7.一般願意來求診的病患,他們是自我察覺到自己有些症狀或是家人陪同意或是強迫來看?
有些是強迫來的,也有的會自己前來看診,自己來的病人通常比較願意跟醫生合作。疾病不治療,它會反反覆覆的不斷干擾你的生活,導致生活功能衰退,有一部份的病患比方說精神分裂症,甚至會有智能退化。精神分裂病過去稱為早發性痴呆。病人來求診時我們要看他的主要症狀是什麼,是妄想、幻覺、情緒或失眠等症狀。另外要看患者是痴呆或非痴呆,非痴呆的話,是精神病則可以是躁鬱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酒精性或藥物性精神病,精神官能症則有:憂慮症、恐慌症、失眠症、心身症等。我們會對症下藥。如果有家庭問題需要社工師介入,如果有心理上的障礙、人格上的缺失則可請心理師幫忙輔導,做心理治療,有功能上的缺損、需要復建,幫他恢復的謀職或工作可請職能治療師協助。
8.當然家中若有精神方面的病患,家屬也會承受相當大的壓力,那要如何去調適並幫助病患?
對家人的教育也相當重要,讓家屬了解精神疾病,若有這方面的疾病可能出現什麼樣的症狀,就醫以後會有什麼樣的治療,治療的效果如何,未來家人需要用什麼方式來配合,如何按時就醫規則服藥。因為新藥的發達,現在的藥物副作用都很輕,包括百憂解、樂復得、克憂果及新出來的抗憂鬱劑,大約有十幾種。曾經有一位病人15歲發病,二十年間住在精神科醫院九十幾次,嚴重時一年發病二十次以上,甚至一整年都需待在醫院無法出院。在各醫院穿梭無法根治,社會上對精神病患的歧視讓她對自己的人生倍感灰暗。這種百分之十到二十的頑固型躁鬱症,難以完全根治,我自回國後,就連續幫她治療兩年,依然無法將她治愈,直到最近新藥引進,我用兩種最新藥效最強的藥幫她治療,現在已經完全康復,當你和她面對談時,完全不會相信她曾經是發病長達二十年的慢性精神病患。其實精神病患並沒有像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可怕,太多負面的報導使得大家對他們產生誤解。目前健保對精神科的給付依然太少,醫療資源不足,難以促成良好的醫療品質。目前我們已可透過腦部神經影像檢查正常狀態與躁鬱症病患的腦部有著不同的腦功能。最後還要再強調病患的配合非常重要,每天生活要規律,按時服藥、絕對不能熬夜、不能太累、規律運動、不能抽煙、喝酒、少喝刺激性飲料,不但是病患也是正常人維持心身安定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