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丘彥南教授 精神科/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上)
WeGenius第22刊‧2007年‧
台大醫院‧丘彥南醫師【醫師介紹】
劉亦棻專訪
-
1.請問您為什麼會對精神醫學有興趣?為什麼您會選擇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這個研究領域?
-
2.情緒是一個人精神狀況的表現,我們要如何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是否穩定?
-
3.如果我們發現朋友在某一段時間情緒的表現和平時比較不同,譬如說比較容易生氣、亢奮,或是很容易沮喪,這種情況是否就表示他的情緒反映出他精神狀態上的一些問題?
-
4.在您從事醫療研究這麼多年的時間,您認為良好的家庭互動應該具備哪些要點?這些互動方式可以降低或避免精神疾病的發生嗎?
-
5.什麼是「家庭疏忽」?
-
6.對於青少年階段血氣方剛的孩子,如何幫助他們做好適當的自我情緒管控,或是有什麼適當的方式來讓他們抒發情緒,以避免他們做出飆車、吸毒、自殺、自殘這些行為?
-
7.焦慮症是什麼?會出現什麼症狀?該如何治療?
1.請問您為什麼會對精神醫學有興趣?為什麼您會選擇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這個研究領域?
在高中、大學時代的青年朋友往往會對價值觀、情緒、宗教信仰產生一點好奇,我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對人的心理產生興趣。上大學後因為參加社團的關係,探討了更多人際關係、兩性關係的問題,同時關切到社會服務及社會現象的議題,我發現社會人文領域往往能夠引起我的興趣,後來選擇精神醫學科,正是因為精神醫學是醫學領域中最具社會人文性質的科別。二十多年前,精神醫學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員相對其他科別來說,是非常缺乏的,其中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員更少,這也是當時我選擇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的另一個考量。此外,在這個領域也有令人敬佩的師長讓我想要跟隨。
2.情緒是一個人精神狀況的表現,我們要如何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是否穩定?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的變化,單從個人情緒的起伏很難直接判斷他的表現是正常或是異常,必須長時間的觀察他情緒變化的脈絡,才能知道他的情緒是否穩定。舉例來說,有一個小孩在家裡的表現就像一個小霸王,常常容易爆發脾氣,對父母頤指氣使,常常讓父母親覺得很頭痛,但是他在學校裡卻是老師同學眼中,循規蹈矩的好學生。我們不能直接就說他的情緒表現是正常或是異常,還必須要考慮到環境等因素對他產生的影響,或許在家父母親把他寵壞了,而學校提供的環境是比較單純的,具規範的,這是後天造成情緒變化的影響,然而也有可能他本身的情緒管控與社會認知先天上就是有缺陷的,臨床案例中就有這樣的實例。
3.如果我們發現朋友在某一段時間情緒的表現和平時比較不同,譬如說比較容易生氣、亢奮,或是很容易沮喪,這種情況是否就表示他的情緒反映出他精神狀態上的一些問題?
當然是有可能的,不過有些特殊情況,例如受重大傷害、親人過世,對一個人自然會產生嚴重的衝擊,這些重大壓力之下情緒的不穩定是可以被理解的。
4.在您從事醫療研究這麼多年的時間,您認為良好的家庭互動應該具備哪些要點?這些互動方式可以降低或避免精神疾病的發生嗎?
從小到大,家庭所提供的,最基本的就是完整的身體上的照顧,給孩子一個安定、穩定的生活環境,提供孩子身體上的需求及溫飽。此外我們所要強調的就是提供心理上的需求,家庭的相處與溝通、情緒上的關切,這部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要誤解成「怕孩子不高興」、「怕孩子難過」。任何人生的過程中一定都會遇到挫折的,不可能讓孩子不接受挫折。我們所要提供的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給他適當的肯定與支持,分享他的喜悅、陪伴他且協助他渡過挫折的歷練。對於成長中還有正常依賴需求的孩子,不要過早的要求他獨立,相對的,該讓他獨立自主的時候,也應該讓他試著自己去學習。父母扮演的角色在某些部分可以像是孩子的朋友一般,作為心靈的寄託與支柱,但絕不能完全和朋友一樣,畢竟父母還是要對孩子有適度的教養與規範,這是朋友不會做的。
相對的,父母親如果有酗酒、吸毒、家庭暴力、家庭疏忽種種的問題時,小孩子對於家庭就很難產生認同,就容易造成精神方面的困擾甚至衍生症狀。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遺棄小孩,父母親棄家不顧,或是家長能力不足、長期生病,無法對子女提供照顧,讓小孩子在物質或精神上都無法獲得妥善的教養,這些都是所謂的家庭疏忽。
6.對於青少年階段血氣方剛的孩子,如何幫助他們做好適當的自我情緒管控,或是有什麼適當的方式來讓他們抒發情緒,以避免他們做出飆車、吸毒、自殺、自殘這些行為?
其實已有許多機構在做這方面的教育與輔導的工作,大家可多運用這些社會資源。在教育的過程中,孩子們遇到各種困擾的問題時,若是遇到不錯的老師來協助他們,他們身心的發展就會比較好。有一些老師相對的比較不注重這方面,甚至給予孩童不當的壓力,就容易造成負面的影響。市面上已有許多很好的教育、心理書籍,提供不少可採行的方法及策略,值得多多利用。
舉例來說,自閉症的孩童對於社會人際的適應是比較困難的,也比較缺乏情緒管理的能力,這些孩童會有比較敏感的反應,譬如說別的同學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的情緒反應就可能比較激烈,因此在學校裡比較難跟其他同學做朋友,這樣的孩童需要特別的輔導。
另外,有些學童外表和其他同學一樣,智能也差不多,但是書寫的速度比較慢,寫作業對這些學童來說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來完成,在學校抄聯絡簿的速度也很慢,甚至需要別人的協助。如果這時老師能夠對他的狀況了解並接納,跟其他同學做個說明,就能適度的減輕學童的負擔。相對的如果老師對這樣的事情處理起來經驗不足、缺乏耐心,要求所有同學都要在一樣的時間完成一樣的課業,這樣就會對這類的學童造成很大的壓力,造成學童容易有激烈的情緒產生,甚至對學習產生抗拒。所以適時的了解與關心是很重要的。
焦慮症在各個年齡層都會有發生的可能,小孩子也會有,只是表現的方式不一樣。年紀很小的孩子比較不會用言語來表現,他就會用行動來表現對某些事情的害怕或逃避,譬如說晚上不敢上廁所、幼稚園的小孩不想上學哭鬧與親人發生分離焦慮的情形。
年紀大一點焦慮的事物就不一樣,可能是人際關係、兩性關係、社會議題……等等。舉例來說,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又稱做懼社交症,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恐懼或焦慮的精神疾病。這類患者對於在陌生人面前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有一種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與難堪。有些患者對參加聚會、打電話、到商店購物……等等都感到困難,甚至不敢到公共場合吃飯。一般人對參加聚會或其他會暴露在公共場合的事情也可能感到輕微緊張,但這並不會影響到他們出席。真正的社交恐懼症會導致無法承受的恐懼,嚴重的案例裡,病患甚至會長時間的把自己關在家裡,無法繼續學業。
焦慮症可以用藥物治療,用抗焦慮藥物去平衡腦中過度活躍的部份。另一種是認知行為治療,找出生活中的壓力源,調節壓力,學習放鬆技巧,減輕壓力,調整價值、信念及思考歸因,減少焦慮之產生。
考試焦慮症也相當常見,有病患焦慮的原因是因為害怕考不好家長會生氣、體罰,或是被拿來做比較,沒面子。他們想得太多、太快了,往往中間就會產生邏輯的謬誤,比如說考不好就等於沒有好學校唸,那就等於找不到好工作也就不會有好的收入,所以自己就無法照料父母,大家會失望…等一連串想法,其實很多時候結果並不是都是如他所想的,我們會協助他去回想是否所有的經驗都是如此,因為人的思緒很多時候會有選擇性的偏差,他會特別放大某一個經驗,所以我們會協助他整理思緒,讓他知道並不是每次考壞的結果都是這樣,來減輕他焦慮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