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李宇宙醫師 精神科

eenius15刊‧2005年‧

 台大醫院‧李宇宙醫師【醫師介紹】

劉亦棻 專訪

1.您為什麼會對精神醫學有興趣呢?在大眾的刻板印象中精神醫師總是要與一群不快樂、心理不正常的人相處並溝通,好像要和病人一同生活在療養院(有人甚至認為是瘋人院),您更可以選擇其他的醫療專業領域發展,為什麼要選一個被多數人誤解且忽視的精神醫學呢?

2.如果精神病患相對於正常人是非理性的心智狀態,處於理性狀態的您要如何與病人溝通,同時讓他們願意信任您且配合治療自身的病痛呢?如果病人無法體認到自己的病症,您要如何讓陪伴病人的親屬明白病人患病的事實,並且願意協助治療病患?

3.精神醫學與心理學有什麼不同?

4.具 有某些人格特質的人,例如:個性急躁、易怒、內向、不善與人交際、自我要求高、自傲、自戀、責任心重、、、等等,是否比較容易得到某些精神疾病?醫學上可 以區分或定義各種不同的人格特質嗎?或是說體內某些化學物質的失調與不平衡才是造成精神疾病的主因?情緒的失控或是不容易控制情緒的人是不是比較會得到精 神疾病?

5.我們該如何察覺週遭的親人或朋友可能患有精神疾病呢?身體的病痛幾乎顯而易見,但是精神上的正常與異常該如何認定呢?又病人一但患有精神疾病就無法根治嗎?該如何預防復發?

6.現代人生活步調繁忙,常常因為學業、工作、生活壓力及人際關係而處於緊張與焦慮之下,這容易造成引發精神官能症?老人家常說的神經衰弱和精神官能症一樣嗎?

7.為什麼您會特別研究睡眠醫學呢?睡眠與精神疾病有什麼關係?

8.想請您與青年學生談談如何正視精神疾病?

 

1.您為什麼會對精神醫學有興趣呢?在大眾的刻板印象中精神醫師總是要與一群不快樂、心理不正常的人相處並溝通,好像要和病人一同生活在療養院(有人甚至認為是瘋人院),您更可以選擇其他的醫療專業領域發展,為什麼要選一個被多數人誤解且忽視的精神醫學呢? 

實際上,臨床醫學的研究領域本來就有很多的分科,像是演化一樣,也好比人體的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等分類,差別是很大的,因此,雖然現在的醫學講究的是「全能化」,但是專科與分工卻是越來越細了!

精神醫學是一門較晚起步的分科,大家對於其史實、內容或是服務對象並不完全瞭解,再加上精神科是一門相對邊緣化的小科,對初踏入醫學領域的學生或是學生家人絕非一開始的選擇。一般而言,提及臨床醫學不外乎「內外婦兒」,然而前面提過,精神科就整個醫學科學發展的領域來說是緩慢的,因此直到十八世紀才有臨床醫學醫師開始利用醫學科學的方法來幫助有精神問題的病患,在這之前,與精神科相關的人員其實是相當的邊緣化;在精神科學這個領域中臨床上表現出的症狀及問題不外乎是病人的意識、思考、情感狀態甚至是行為表現,這些問題是一直存在且常見的,在醫學開始發展之前,有些像是龍發堂病患被套上手銬腳鍊,如此用某種特殊的方式來箝制病人的社會行為,或是宗教信仰層次的收驚等諸如此類的方式或許有某種程度的依據證明這是有效的,但是整體而言,病患所受到的社會對待取決於人類文明長期的因素,在在顯示出精神醫學發展的晚進及緩慢。

然而,從科學的角度,當然與外界接觸時,會有意識的反應、情感的表達,對特地的人事物有其不同的思考、推理、評價;嚴格說來,七情六慾是大腦的表現,即便如此,我們卻很難利用像是腸胃蠕動過快導致腹痛的這種道理去解釋情緒起伏的機制,就生理學的觀點大腦是人體的器官,腸胃也是,如果腸胃會生病,感覺系統、運動系統都會生病,那麼同樣地思考系統、情緒系統也是會生病的,這一方面正是我們精神醫學科學上強調的不要以異樣的眼光看待精神病患。大家難免都會好奇利用某種方式去治療情緒、思考的病症,似乎與刻板印象中的醫學科學有些距離,舉例來說:假設今天有位少年肚子痛,合理的推測可能是吃壞肚子,也可能是考試壓力太大所導致的,但是,要是他自殺了,社會便會很快地將原因歸咎於情感、課業的壓力,找一個可以解釋這種偏差行為的理由來解除自身的不安與焦慮,這是普遍的社會大眾甚至是某些醫療專業人員對精神醫學的瞭解尚未成熟之故,也因著人腦覆蓋著堅硬的腦殼與其複雜程度難以研究,提高了精神醫學的研究困難度。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的處理與對待可以是這個社會的指標;美國前總統卡特的夫人社會地位相當高,這是因為她對於社會地位非常低的精神病患、妓女都投注很大的關懷,當低階層人民能夠獲得社會的平等對待,那麼代表這個社會越趨成熟。以上是精神醫學簡單的發展背景。

我常被問到這個問題:「為什麼對精神醫學有興趣呢?」收入沒有特別高、工作上的危險性也相對高,不論是親友或是醫界同仁都曾經問過我相同的問題,其實答案很簡單:「我對人有興趣」,相信這或許也是每一位精神科醫師被問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我這邊指的「人」是超乎肉體的那一部份,換句話說就是心(mind)與身(body)的差異。精神醫學的英文是psychology也就是------------心靈的治療者,也因著「心」是無法測量的,所以常有人戲稱精神醫學是一門比較浪漫的科學,不過,雖然如此,隨著腦科學的進步及病理病歷的掌握,精神醫學的範疇也趨擴大。

2.如果精神病患相對於正常人是非理性的心智狀態,處於理性狀態的您要如何與病人溝通,同時讓他們願意信任您且配合治療自身的病痛呢?如果病人無法體認到自己的病症,您要如何讓陪伴病人的親屬明白病人患病的事實,並且願意協助治療病患?

目前醫療體系的分工是相當細的,當一個腎臟不舒服的人,我們可以很直接的去幫他治療腎臟的疾病,而不會去認為他其他器官也有問題,但是,倘若病患今天是有思考的障礙,常常會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被認為是個瘋子,過去的人把精神病患認為是顆不定時炸彈,然而這些人的攻擊性其實是比正常人還要低的,卻因為大家對於他們行為的不確定、無法預測,而會將他們定位在瘋子、抓狂。那麼,精神科是怎麼分辨病患是正常還是不正常呢?舉例來說,為什麼血壓超過140/90,會被斷定為高血壓?因為這個時候人體會表現出頭昏、頭頸酸痛、疲累的身體症狀出現,縱使沒有這些狀況,根據醫學的科學研究數據來看,長期處於高血壓的患者,也有可能提高中風的機率等對身體健康有不好的影響;血壓可以說是人體正常的身體功能,它可以提供血液循環的代謝活動,同樣的,焦慮也是一種正常的功能,人處於焦慮的狀況下訊息處理的能力或是思考一定比正常時來的好,從大家越接近考試唸書的效率特別好這種狀況便顯而易見,因此,焦慮並不是一件壞事,一旦焦慮超過某種程度,就好比高血壓一樣,病患反而會注意力不集中、判斷力出現問題,醫學上稱為「病態焦慮」。

另外,男女朋友交往時,常會看到對方的眼神或動作就知道對方在想什麼,我們會說這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在精神醫學上,也有病患有這種情形,他會覺得自己在想什麼大家好像都知道,會有種隱私被窺探的感覺,你可以說他是防備性比較強,但是也可能是「被害妄想症」。由這兩個例子,很明顯的表現出,正常與病態是可以切割的,所以精神病也可以像生理功能透過診斷來區分其是否有功能上的障礙。

我要強調的是,人都可以有非理性的狀態,人會憤怒、焦慮,這是正常的情緒表現,不單是精神病患者才會有諸如此類的表現。從個人擴大到整個社會來看,精神病患並未得到適當的照顧,經過這麼多年的精神醫學生活,如何幫助精神病患、評估病情、甚至是與病患溝通,並非難事,最重要的是要有同理心視病患為正常人,自然就可以卸除病患的戒心。

3.精神醫學與心理學有什麼不同?

在大學的科系中,心理學系是隸屬於理學院的,發展上比較偏向常態化的科學,所謂的常態科學好比物理、化學、數學等,指的是可預測、可測量的,心理科學為了常態化,便使用科學的方法來瞭解人的思維情緒,其實與精神科學是相同的,只不過它是基礎科學;簡單的來說,心理學與精神醫學就好像化學與化工,是理論與應用的分別,心理學是精神科學與腦科學的基礎,範圍的無遠弗屆,而精神科學則是臨床上為了治療而存在,因此需要生命科學或醫學的知識,心理學者無法斷定病人的腹痛是來自於腸胃不適還是壓力過大,更無法為病人開藥治病,這是心理學者與精神科醫師最大的不同點,但本質上雙方所關切的是相同的。

4.具有某些人格特質的人,例如:個性急躁、易怒、內向、不善與人交際、自我要求高、自傲、自戀、責任心重、、、等等,是否比較容易得到某些精神疾病?醫學上可以區分或定義各種不同的人格特質嗎?或是說體內某些化學物質的失調與不平衡才是造成精神疾病的主因?情緒的失控或是不容易控制情緒的人是不是比較會得到精神疾病?

舉例來說,某個人不習慣與人親密接觸,他人若為了示出好意而有些較親密的身體接觸,不但不會讓他產生好感反而是種心理壓力,這是人的性格使然,處在什麼樣的狀況下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又好比完美主義者做任何事的時候全力以赴,認為自己有辦法做到他人無法完成的事情,但當其遇到挫折創傷時,是否擁有較佳的復原能力能迅速的讓自己的心理功能維持平衡呢?要是這個人的完美主義的傾向過於偏執,又或是其固有的遺傳疾病影響,那麼遇到創傷壓抑過久且無求助他人,便會生病,因此我們才需要專業診斷,人心理反應絕對脫離不開生理的變化,這也絕對不是單純的由星座、命盤等就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對其的影響。

人體是一個大型的化學反應場,隨時處於平衡的狀態,一個人生病,就是體內失去了平衡,透過自我調適或是藥物協助、他人開導以期能回復平衡。精神科的某些病症像是躁鬱症、精神分裂等,的確受到體質的因素影響,可能是遺傳也可能與生長發展中腦部的發育有關,到了某個年紀亦或是受到某種刺激,就有可能發病,此外藉由儀器的測定及內分泌的檢查,可以發現病患腦部的化學接受器或神經傳導物質功能的平衡與正常人有些差異,疾病就好像打麻將,逐漸累積到某種程度症狀就會顯現出來,病因可能是多重的因素,人格特質可能是其中之一但絕非唯一。

5.我們該如何察覺週遭的親人或朋友可能患有精神疾病呢?身體的病痛幾乎顯而易見,但是精神上的正常與異常該如何認定呢?又病人一但患有精神疾病就無法根治嗎?該如何預防復發?

我們最該學會的就是「聆聽」,這是教育一直沒有做好的!在台灣經濟高度成長之下,我們總是教導孩子不可以輸在起跑點上、一定要比別人強,卻往往忽略了教導他們人際、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互動--關懷,這確實影響社會大眾心理非常深。

人都有自身復原的能力,對於精神方面異常的親友,唯一能做的就是對他投注更多的愛與關心,讓他有被重視、被尊重的感覺,不要讓他處於絕望、受傷的環境下;既使無法自身復原,病情只會每下愈況,那麼你也該保護他,讓他走下坡時走慢一點。其實不管是精神科疾病或是其他生理的病痛,多需要長時間的治療,當醫師判斷需要長時間治療時,就需要去評估藥物的用量、復發的機率等等。

6.現代人生活步調繁忙,常常因為學業、工作、生活壓力及人際關係而處於緊張與焦慮之下,這容易造成引發精神官能症?老人家常說的神經衰弱和精神官能症一樣嗎?

精神官能症:這是泛指情緒或行為上的異常表現。比方說過度的情緒表現,無法克制自己的思考等,病患的現實感及價值判斷是正常,卻因為上述的問題而引發身體其他器官機能受到影響,故名之為精神官能症。所謂的官能,部分指的是自律神經系統,人體有三大神經系統:掌管判斷的中樞神經與周邊系統、接受外界訊息的感覺神經系統、能夠自我調節運動的自律神經系統,不管是焦慮症或是躁鬱症,都會對自律神經系統產生影響因而導致功能性的身體疾病,又稱為心身症

7.為什麼您會特別研究睡眠醫學呢?睡眠與精神疾病有什麼關係?

睡眠醫學的發展比精神醫學更晚而且領域是跨科的;人有清醒也有睡眠狀態,醒與睡是人體的平衡狀態,必須藉由睡眠去平衡清醒太久所造成的後果,清醒越久費神越多自然需要睡眠休息。貓頭鷹能夠左腦睡覺右腦醒著,一段時間後又交換似乎沒有完全睡著也沒有完全醒著的時候;海豚也是,當牠一邊鰭滑動時,另一鰭就是在休息睡眠,各種生物的型態都不一樣,不一定像人類晝夜分明。睡與醒是腦部的功能,只要是功能就有可能生病,長期處於白天應該清醒時卻打瞌睡,這就表示他的睡眠生病了!睡眠醫學的診斷來自於白天的表現,當晚間睡眠品質好時間足,白天裡應有最佳的身心狀態。睡眠與精神狀態息息相關,可能是因也可能是果,幾乎所有精神科的病都有睡眠障礙,反之,長期的睡眠品質低落,也有可能影響人體的身心功能。

8.想請您與青年學生談談如何正視精神疾病?

人類的生理狀態本來就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在天黑後的兩三個鐘頭腦部的活動趨於停緩,在古代沒有電力的時代,夜晚就該睡覺是很正常的,但是科技發達的現代,網路的風靡,多少莘莘學子們挑燈夜戰不再是苦讀,反而是流連於網路世界中,日本人曾經做過一個「網路依存症」的研究報告,這是一種病態的狀況;大同大學曾要求學生宿舍超過十二點鐘就要斷電,引發學生相當大的反彈抗議,也有些大專院校提供自願性熄燈的學生某些住宿的特惠等,姑且不論這些方法是否可行,卻點出了一個相當大的問題:青年學生熬夜上網的情況實在是屢見不鮮。正常的睡眠時間七個鐘頭不斷的被擠壓,對於學生白天的學習精神狀況影響甚鉅,更造成慣性的生理時鐘往後移,脫離學生踏入上班族生活時,該如何應付呢?在整個大社會文化的改變下,夜店文化的流行及二十四小時商業的盛行,不光是學生,許多成年人也逐漸將夜生活視為很重要的一部份,社會應該要提出些較為科學的方法來改善這種情況,最重要的還是自身的調節能力。

總而言之,身體的需求包括溫飽起居作息至人身安全,以及瞭解本身成長背景、個性、危機處理、情緒反應等,去尋求其平衡點自然能帶給自己健康的身心。

訂閱

訂閱文章

活動寫真

 ●p1p2p3p4p5

 ●p6p7p8p9p10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