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陳映燁醫師 精神科

 

eenius30刊‧2010年‧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醫院‧陳映燁醫師【醫師介紹】

劉亦棻 專訪

 

 

 

這是企業主和主管會遇到的問題:

 

1.您為什麼會選擇當精神科醫師?在什麼樣的情形下讓您想要出國進修攻讀博士?

 

    我的父母都是老師,所以我唸書的時候一心想要唸師大,將來可以當老師,只是聯考時分數遠超過師大,甚至可以上醫學系,就填上最後一個醫學系志願。進入醫學系我參加了社團、讀書會,閱讀很多心理學、精神醫學的書籍,這些經驗有助於我在決定選科時,很明確的就想要當精神科醫師。

 

    後來我進入台大醫院受住院醫師的訓練,成為了台大精神科主治醫師。因為精神疾病的病因深受社會因素影響,所以我才想要再去哈佛大學進修,我的研究也偏向社會醫學的面向。

 

2.您在哈佛學習的過程中,接觸到的是西方社會的精神醫學思維,那麼我們東方社會不同的文化,對精神醫學會有不同的想法或影響嗎?

 

    我覺得影響很大。精神醫學源自於西方醫學,它很重視個人主義,而我們東方社會很多時候個人的感受不是被擺在第一位,我們每個人都常常在考慮父母、親友和家族的看法,這和西方精神醫學的治療模式有落差,按照西方人的思維,在治療時我們常要和病人討論「你心理真實的想法是什麼」,我們會發現在台灣病人他可能首要考慮的是家人親友的想法。不過,在國外學習社會醫學的過程,提升了我對病人的敏感度。

 

    另外在東方社會精神醫學會遇到一種矛盾,我們的民眾相信中醫,深信中藥長期服用不會有問題,雖然你不見得知道自己確實服用了哪些成份,會有什麼副作用。然而,民眾卻不相信成份明確的西藥,尤其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要按時服用西藥控制病情,民眾擔心西藥有副作用的結果,會讓精神疾病無法治癒或控制。

 

3.您剛才提到了東方社會裡面,我們對家人親友的看法十分在意,這是不是有助於精神疾病治療時,可以用西方精神醫學裡「家族治療」的方法來協助病人?

 

    這其實有困難,因為在台灣,一般家庭未必想要讓人知道家中有精神疾病患者,再來就是健保給付真的很低,在有限的時間裡,醫師真的很難做到家族治療,這是健保結構及社會現實面的問題。

 

    其實如果能善用社區的資源,也能對精神疾病患者有幫助。因為有些病患的家庭本身就不夠健全,家庭功能不好,我們會透過一些社工、公衛護士做家訪,協助患者,所以對於精神疾病的治療,除了醫院,政府應該多留意社會資源的挹注,過去太強調家庭資源,但社會不斷變遷,在工商業社會中不斷都市化,許多人必須離鄉背井到都市生存,兄弟姊妹分散各地,年邁父母也很難適應都市生活,要完全倚靠家庭功能來照顧精神病患有其侷限,必須多運用社會資源協助患者。

 

4.為什麼您會研究自殺這個議題呢?可以請您談談您的研究成果嗎?

 

    在哈佛進修時,自殺就是社會醫學很重視的議題。回國後我來到松德院區繼續精神科醫師工作,台北市政府的自殺防治中心就設立在本院區,我就擔任了中心的工作。

 

    我做的自殺研究主要是希望能經由社會環境的改變來降低自殺的發生率,不是針對自殺的治療,而是偏向預防的面向。西方對亞洲高自殺率的解釋是認為我們的精神醫療人員不足夠。然而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我認為將所有防治資源集中於精神科疾病的治療是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必須要著重自殺的社會成因,例如從限制致死性高自殺方法的可得性、管制媒體報導等,其發揮的影響力可能比治療精神科疾病來的大。例如媒體的氾濫報導與燒炭自殺節節上升息息相關,台北市有一些熱門的跳樓地點,就需要做到嚴密安全防治,針對這些進行防治效用會比較高。

 

5.為什麼亞洲地區的自殺率比西方國家來的高?台灣自殺的高危險群是哪些人呢?他們的動機是什麼?自殺的人口有年齡下降的趨勢嗎?

 

    就WHO的定義,每十萬人超過13人自殺,就算高自殺率的國家。台灣近年來每十萬人約18人自殺,值得注意的是在1990年代,台灣的自殺人口每十萬人是不到10人。目前亞洲許多國家自殺率跟世界各國比都算是比較高的,例如中國大陸、香港、韓國、日本等等;目前韓國已經凌駕日本成為亞洲自殺率最高的國家。

 

    憂鬱症患者,曾有自殺未遂經驗者及毒品濫用的人,都是台灣自殺的高危險群。在台灣有個特點是老人自殺率很高,尤其是獨居者。台灣已經十幾年沒有做關於自殺的心理解剖研究,所謂心理解剖研究是針對自殺身亡者的家屬、友人、照顧過的醫護人員等等進行訪談,描繪出自殺者自殺的原因與動機之研究,沒有心理解剖研究,我們很難明確知道自殺者的背後動機。如果沒有法務部的同意和國家預算,這種大型調查很難完成。

 

    這種心理解剖研究在香港和中國大陸都有近幾年的資料,這些研究發現香港與中國的自殺都與精神疾病關係較不顯著,在香港他們發現亞洲金融風暴確實影響了居民的自殺行為。中國大陸的研究則顯示家庭衝突是引發民眾自殺的主因,尤其農村居民都是喝農藥自殺。

 

    自殺者的年齡確實有下降,但不是下降到年輕人,而是較多的中年人自殺,推斷是因為經濟的因素。過去台灣自殺者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老年人自殺者很多,約是平均自殺率的35倍,而且研究發現愈是重視儒家孝道的國家,老年人自殺比率愈高,這可能和老人的期待落空有關。這幾年則是經濟問題,讓要負擔家計的中壯年人男性(3050?)自殺率增加約2倍,尤其是採用燒碳自殺。

 

6.社會大眾常會擔心自殺的行為引起模仿的效應,尤其是名人自殺,或是校園自殺,這點該如何預防?媒體對於自殺行為的發生會有影響嗎?

 

    媒體管制真的非常重要,之前有一位黎姓歌唱參賽者自殺,因為知名度高,在自殺過後一個月內,國內年輕族群的自殺人數就有明顯的增加,這就是年輕人對名人自殺的仿效。再來就是媒體除了即時、多次、密集的報導外,對於自殺原因也會過度簡化報導,輕易定下個新聞標題就是“為情自殺”,這會讓自殺的高危險群更認同說“對,男友劈腿我就用自殺來結束一切”。

正常人不會明白,對憂鬱症或是有自殺念頭的人來說,這些新聞報導會是一種暗示,可以提醒、喚起他們自殺的行動。建議自殺新聞應放在醫藥新聞裡,不能放社會新聞,更不可能像台灣的蘋果日報一樣,動不動就頭版頭條。媒體過度炒作名人自殺,像是著名的倪姓喜劇演員自殺,不斷追逐報導相關親友誰對誰錯,這會讓民眾以為名人都可以自殺,自殺沒有不對,如果我自殺了,也會有人為我平反,替我找回公道。尤其是這位演員有憂鬱症病史,他沒有持續就醫治療,這更會讓病人認為,“你看那麼有名的人都治不好這種病,後來還不是就自殺了”。

 

    蘋果日報在2008年就把台灣約1415件自殺事件列為頭版頭條,平均每個月都有一則,其他報業全年只有45則。現在又有動新聞鉅細靡遺的模擬自殺情節,就專業精神科醫師的觀點來看,不論用文字、圖像和影片去詳述自殺情節真的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對台灣國民的心理、精神都有不健康的影響。

 

7.臨床上您有發現到自殺者反覆尋短的過程或結果,對於親友會造成哪些負面影響?這些影響可以改善嗎?您要怎麼幫助反覆自殺的病患呢?

 

    重覆自殺者多數是精神疾病患者,他們不一定是真的非死不可,只是不舒服的感覺一直包圍著他們,讓他想要擺脫。對於親友來說,有些親友是不想再理會這種反覆的自殺行為,他們的反應很冷陌。臨床上較常看到的是母親會比較自責,一直在找自己錯誤的理由,有位母親還認為是因為孩子小時候有過一次重感冒傷了腦子,才害他長大一直想自殺,所以重覆自殺者的母親比較容易受影響而得到憂鬱症。

 

    我會建議家屬先要照顧好自己的生活。這些家屬對反覆自殺者的感受都很矛盾,覺得自己付出的親情、關愛一再被辜負,讓他們失望到不想再多說什麼,其實他們心中還是有愛,只是無能為力,又很怕別人指責他們對自殺者不夠關心,他們心底是很痛苦的。我們會和親屬會談,只要用同理心站在他們的立場,他們就願意傾吐心裡的難過,而且我常常看到他們無助的痛哭,經由溝通我們讓家屬舒發壓抑的情緒,也可能找到一些機會協助自殺者。

 

    一般人可能不了解,重覆自殺者常會釋放一種訊息“你看,這次你救不了我吧”,因為對自己沒有自信,所以他們會不斷測試你的底限,來證明自己有多重要,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有信心的人不會去測試別人,他覺得自己很好,不需要被別人一再肯定和關注。重覆自殺者不同,他們會說“你看,我很爛,又自殺了,你可以放棄我了”,其實他們心裡卻希望親友、醫師不要放棄。就醫生的立場,我就是要給我的病人希望,病人都願意來看診了,表示他在求助,即便是他忍不住又自殺未遂,只要自殺的頻率減少,我就要給他鼓勵、給他希望。

 

這是企業主和主管會遇到的問題:

1.職員在自殺前會有哪些徵兆可能在工作領域預先被察覺?

 

    這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一般來說如果是憂鬱症患者,因為生病在家療養,他當然不會有機會在職場自殺。而能夠去職場工作的人,看來一切如常才能工作,當然就很難察覺他的異樣。

 

    其實就自殺者來說,他們都會認為自己有釋放出訊息,只是別人真的不太能懂,比如說會刻意遲到早退,自殺者會希望公司的同事問一句“你怎麼了”?但同事或主管可能會覺得他就只是偷懶,而且會指正他不要遲到早退,於是自殺者就會更深刻的認為“我就是不受重視”,這就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讓他更想自殺,但是老實說,同事真的很難知道這是自殺者發出的訊息。這些自殺訊息還包括常跑?所,或是在?所裡哭。還有人會在公司可充許的範圍內常常請假,通常他從前不太愛請假的。他們很容易把別人的指正、批評拿來合理化自己的自殺行為。

 

2.對於精神狀況或情緒不穩定的員工,公司要如何讓他願意就醫?

 

    我覺得最直接的方法還是儘早勸他們就醫,但絕對不能用命令式。一般我建議主管可以用開放式的問句先聊聊。“你還好嗎?”、“我覺得你好像有事情?”,如果你發現他願意說,而且你能夠提供協助,事情就好解決。如果你發現無法處理,可以和他說你聽說某位親戚去找過什麼醫生,後來醫生幫忙問題就都解決了。

 

    總之,主管不能直接說“你生病了”或“你真的有問題”,因為這些精神狀況或情緒不穩定的員工會說“你又不是我,你又不了解我,憑什麼說我生病了?”。有些人的防禦心很強,主管就需要花很大的心力,長時間溝通,或者要和問題員工表明,我們每隔多久、固定時間要好好談談,這樣對我們都比較好,通常多溝通幾次,問題員工會放下心防,願意接受建議去就醫。

有些性格比較頑強的人,主管也必需經由多次溝通後,強烈建議他去就醫,因為有多次溝通的經驗,這類員工沒有理由再拒絕主管的建議,也沒有理由去合理化自己的不當行為,更沒有藉口說主管在迫害他、在貼他標籤。主管需要讓他明白,我幫助不了你的問題,但是我們可以去找醫師幫助我們。

 

3.公司在拔擢員工時,常會有要在兩位競爭對手中挑選一位的情形,就曾經有落敗者自殺的案例,這種情形該如何預防?

 

    落敗者都是覺得不公平才想要自殺。所以我們的建議是對於拔擢員工的標準一定要清楚明白的量化,愈能量化,大家就愈覺得公平。例如公司最重視什麼條件,就需要明白的列出,人和、專業、業績等,各占多少比重,競爭者自然會知道他勝出的機會有多大。再來也可以用投票的方式,競爭者就要各自努力爭取票數,這很公開公平。還有公司可以用討論的方式,公開提出看法決定需要的人選。

 

    很多時候老闆為了要達到營運的目標,需要從競爭者裡面拔擢某位特定的員工,那麼對於注定要落敗的競爭者,最好事先就能讓他有心理準備,因為落敗的員工也知道老闆很企重自己,但是在其他員工面前他總覺得落敗是件丟臉的事情,所以老闆要提醒、暗示或明示這位即將要落敗的人,你要的標準是什麼,他達不到什麼要求,如此一來,他就可以預先和其他員工說,他有哪些地方達不到標準,他會叫別人不要預期他勝出,所以,老闆要預先給落敗者台階下。

 

    總之,落敗者最承受不了期待落空,還要忍受旁人幸災樂禍、看笑話的眼光,老闆能夠先打預防針,要讓落敗者不會覺得自己被背叛,自己很丟臉,同時也能讓他知道他不足的地方是什麼。常會有一些員工他很能衝業績,但是他就是人和很差,沒有領導能力,老闆平時就要適時讓他知道自己的不足,這樣才不致於有期待的落空。

 

4.高階領導者突如其來的自殺行為可以預測或預防嗎?是不是要避免哪些因素?

 

    高階領導者都有些特質:他們從年輕時就一路很努力兢兢業業打拚工作,所以不太能忍受自己犯錯,他們通常會有一種潔癖,對犯錯的潔癖,總是要求自己零失誤,所以錯誤失敗對他們的衝擊遠比對一般人來的強烈。再者就是隨著年紀智慧會增長,體力卻會下降,這些領導者比較容易有失落感、無力感。

 

    因為對錯誤的潔癖和失敗的零容忍度,高階領導者一旦自責很容易就會要自殺,而且連自殺都做的比一般人徹底,他們是連自殺都不能容許自己失手。要讓這些人在情緒失控時找人求助,真的是非常困難,因為他們性格的潔癖會覺得求助是人生的污點,表示自己認輸了,更是對看精神科醫師持負面評價。所以在台灣,中年高階主管是自殺的高危險群,尤其在發生重大金融危機之後。

 

    對於高階領導者來說,家人的支持遠比職場的同事來的重要,因為他們的同事都是競爭者。所以都是經由家人的支持和帶領才有可能讓他們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台灣的精神分析治療發展很興盛,只要在精神科醫師的轉介下,很快就能找到精神科醫師私人工作室,這些諮詢通常費用較高,每小時三仟到六仟元,但隱私性很好,不用擔心病歷資料被建檔外洩,現在許多業界高階主管或領導者都懂得如何找到管道。

 

    不過,家人的支持真的很重要,很多男性長期一直將家庭生活劃分為太太負責的領域,不會把工作上的問題、情緒帶回家中,太太對先生在外的壓力一無所知。先生為了事業忙著打拚,太太在孩子長大後也學會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多采多姿,一旦先生到了中年在職場遇到困境時,常常是自己一人回到家中投訴無門。有的太太因為先生提供的經濟生活真的很優渥,她習慣了孩子從小就送出國唸書、先生不在家、每天可以花大把鈔票的日子,在這種情形下,太太根本察覺不到先生遇到什麼困難,甚至有的太太還會嫌退休的先生在家很煩人。

 

    所以,從年輕時就要培養夫妻良好的互動、溝通。小孩從小就去國外唸書,觀念和語言上的差異會讓孩子長大後和父母很難談心。就我們臨床的經驗來看,夫妻如果感情好,男性高階領導或主管在面臨重大挫敗、情緒困擾和精神問題時,真的比較容易治療和解決,老實說,這些領導者是不太容易有朋友能分擔困擾。另外,就是尋求宗教的力量,不過多數的領導者幾乎把工作當成是自己唯一的宗教信仰,但我還是建議能夠接觸一些宗教,日後如果遇到困難時是會有些幫助的。

 

5.為什麼有人會要選擇在辦公室自殺?

 

    這有兩種原因,第一種是抗議,表示他對工作、職場的不滿,這就會選擇在公司最明顯的地方,他想讓大家都知道他的不滿。第二種是單純的不想要自家成為陰宅,這就會選擇在公司裡隱密的地方,像是?所、樓梯間。

 

6.如何預防被裁員的員工自殺?

 

    被裁員的員工自殺行為,就牽涉到社會對於失業救助的制度完不完善,也就是社會系統對自殺其實是有防治的功能,除了救助津貼,還要能提供職業訓練的機會給被裁掉的員工,因為公司會裁員通常是經營不善,再來就是員工的職能不夠好,所以社會系統可以提供就業輔導和再教育,讓失業人口有能力再找到工作維持生計,如此就能防範自殺。

被裁掉的不適任員工,會感覺失落、不滿,就表示他們真的想要這份工作,公司的經營也真的很不錯,這才會讓人有期待落空的想法,不滿的感覺是員工認為比他爛的人沒有被裁掉,或是資遣的條件不如預期,基本上,公司一定要提早放風聲,要讓員工知道營運的需求及員工能力不足的地方。

 

7.有公司曾經有自我要求高、很盡責的員工自殺,想要請問錄用這樣的員工要如何幫助或預防他們不要想不開?

 

    這類的員工一旦出錯,主管就需要和他仔細談談,因為這些人是幾乎不能容許自己出錯的,如果只是小錯誤,主管只要明確的告訴他這種小失誤別人也會犯,只要不再出錯就好。如果是很大的錯誤,主管還是要做處置,畢竟公司是要經營成長,員工的心理或精神健康並不是公司經營的目標。只要就事論事,主管就是做到該做的了,主管的工作是要把公司的事情完成,並不需要面面俱到去顧及其他員工的心理健康,這樣主管就太辛苦了。

 

8.職場曾經發生過離職員工心生不滿,回到公司傷人並揚言自殺的情形,所幸同仁反應快才沒有造成危害。要如何預防離職員工在職場自殺並殘殺他人的情形?

 

    第一、要讓離職員工在被裁員前就有心理準備,知道自己表現不好可能會被裁,這樣事情發生時他才不會因為太震驚而有激烈舉動。第二、要讓他有經濟上的緩衝期,人只有在生活過不下去時才會想要和人同歸於盡。第三、公司的安全防護措施很重要,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講道理,如果從公司的入口、電梯都設防,做好環境措施讓他進不了公司,知難而退。

訂閱

訂閱文章

活動寫真

 ●p1p2p3p4p5

 ●p6p7p8p9p10

 ●p11